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差异

时间:2022-04-23 03:28:23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差异

提到学生的差异,老师们想到的大都是学生水平的差异,其实还有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学习习惯的差异等。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必然会造成思维方法的不同、决问题方法的不同等。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这种不同,使学生的差异互相补充完善,必会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

这是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个片段,咱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是如何利用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的。

老师在引入+这道例题后,让学生试着用手中的学具或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独立计算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看看小组能有几种方法,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时,其中一个学生用的是折纸的方法,学生边说边演示: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是;8是4的倍数,所以再折一下,分成8份,取1份是,所以+=。老师追问:这明明就是8份中的6份,你怎么说是呢?为什么要把转化成,而没有转化成十二分之几或十六分之几?这样使学生明确把转化成就和的分数单位相同,就能做加减法了。第二个学生用的是画线段图的方法。(投影出示)

老师在这时采用了让学生重复的方法,说:“他在画图时也是把转化成了,谁听懂了愿意再说说?”在学生的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要把转化为。第三个同学直接用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所以+=。老师追问:“为什么也要把转化成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单位不一样不能相加减,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接着追问:“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是先把转化成,因为把转化成就是以为单位了,就能直接相加减了。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景。所以学生在计算加时,产生了多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线段图来帮助自己思考,有的同学通过折纸来解决问题,也有的学生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去解决问题。教师关注了学生的这些不同思考,每种方法教师都对为什么要把转化成进行了追问,使学生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为总结算法做好了准备。由此可见,老师不仅要关注知识上的差异,而且要关注学生思维方法上的差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知识基础也不同,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好学生资源上的作用,那么这个资源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

我们不能绝对、简单地用好坏高低来评判学生的差异,更不能用老师的好恶来评判学生的差异。就像有的人喜欢画图、有的人喜欢唱歌一样,不同的差异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面对学生的差异呢?

一、了解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已有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性格特点等要有所了解。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差异,更好地发挥学生差异的作用,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之前做了前测,结果如下:

通过对学生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前测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这段知识之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面对学生的差异要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前测成绩已经远远高出课标要求的学生,不仅要求做得快、正确,而且要说得清计算的道理。其次,可以发挥这些同学的作用帮助那些计算较慢的学生。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还可以要求他们用多样化的策略来计算。对于前测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明确算理和算法上进一步下工夫,让学生不仅做得出而且说得清。对于前测成绩不理想甚至一点儿都不会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要让他们多说多动,要多表扬肯定,使学生能够建立起自信;在练习中,要观察他们的表现,对他们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

二、善待

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必然导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教师对差异要采取善待的做法,在面对学生的差异时,要注意不同解题策略的价值的挖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方法的同时,认同或接受其他的解题策略,在反思中寻求更佳的解题策略。例如,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让学生做了这样的练习题。

当同学们都列出13-8和13-5时,一位小姑娘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是这样列的,13-1和13-12。”老师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小姑娘大声说:“13朵花里只有一朵是歪着的,和别人不一样,我就把13分成了12和1两部分。”老师笑着说:“你的想法真独特,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这时老师又对小姑娘说,你认为别人的做法怎么样?小姑娘说:“他们的做法比我的更清楚。”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保护了差异,给了学生话语权,让“与众不同”的小姑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教师对待差异的态度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如果教师接纳差异,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更愿意或喜欢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做法,反之,学生习惯于一种模式,学生的个性、创新也会在这种束缚中慢慢丧失。

三、指导

教师在自己接纳学生差异的同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差异的态度和做法,培养学生在面对和自己不一样的做法和想法时要懂得去欣赏、去理解、去寻找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在接纳其他同学的差异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在面对学生的差异时,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良好习惯:

1.倾听的习惯:课堂出现差异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首先,要知道别人在说什么,他的理由是什么?然后再考虑我听懂了吗?如果听懂了我同意吗?如果不同意会对他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同意我有什么补充的吗?如果没听懂,自己要对她提出什么问题?在这个习惯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谁能重复一下他的意见?谁能对他的意见进行补充?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等,以此提高学生倾听的注意力。

2.交流的习惯。课堂出现差异离不开小组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交流要在倾听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能够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不打断别人的发言,要关注集体,对别人要有礼貌,在交流中学会交往。

3.认同的习惯。多种形式并存就存在着择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放弃,放弃自己不合理的方法;学会认同,认同比自己好的方法。在择优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宽容。

4.优化的思想。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渗透优化的思想。一是学生自己在选择方法时要考虑到是否最优,培养学生在做事之前考虑最优方案的习惯,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在学生交流的众多方法中要学会比较、选择,虽然不是自己想到的,但通过甄别确实是优化的方法,也要为我所用。不要排斥他人的做法,要学会接纳最优的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关注学生的差异,为学生的差异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期待和欣赏中成长。

上一篇:巧用转化 形成策略 下一篇:做中学乃是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