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犹在,机会何取

时间:2022-07-06 07:12:44

风险犹在,机会何取

刚刚过去的这个月,国内的物价指数创出了三年的新高,央行再次使出了加息的手段;国际上,欧债危机、美债上限、老问题不断出现新花样,引起市场大幅波动。

6月底开始的A股超跌反弹,对久亏的投资者而言颇有一种“吃饭行情”的意味。这种行情能否持续?我们对未来趋势的观察,还是得从创下三年新高的CPI开始。

翘起尾巴的CPI

6月高达6.4%的CPI超出不少的人预期, 我们认为,即将公布的7月份CPI数据仍然会在6%以上,甚至可能超过6月份。但是再过一个月,8月份数据出来的时候,名义上的通胀回落很可能就此开始。

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6.4%的CPI涨幅,实际上有“一大半”发生在去年下半年,只有“一小半”是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的。如果仅看环比数据,今年3月之后,物价的上涨幅度很低,二季度加起来也就0.5%多点,并没有同比数据那么吓人。如果单单考虑今年二季度的物价变化情况,实际负利率的情况并不存在,虽然这可能和很多朋友的感觉并不一致。

推动CPI的疯狂的猪

7月推动CPI大涨的疯狂的猪,受到了公众最大的关注。猪肉价格这个问题我们并不好预测,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在政府的干预下猪肉价格很难失控,目前的大幅上涨实际上也是因为此前的压抑。猪肉价格在近几年涨的并不离谱,直到现在也才是回到上轮牛市的高点而已,远远低于货币增速和其他大多数商品的涨幅,也低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而在目前国家大力补贴、抛储,市场自我调节之下,疯狂的猪不会跑太久。

美债+欧债危机PK大宗商品价格

近一段时间,欧洲债务危机有所升级,美国国债也在债务上限问题上纠缠了一阵,一向严谨的伯南克,也在美联储政策取向上前言不搭后语。

对于美债来说,短期的债务违约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但美联储下一步的政策究竟会如何影响市场,暂时我们看不清。目前有不少投资者对于美元继续宽松寄予厚望,预期未来美元走弱会进一步推动商品走强。我们对于这一观点持谨慎态度,经济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全球商品需求正在出现的放缓,以及各个经济体对于通胀的打压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商品价格进一步大幅上涨构成制约。

紧缩政策何时到头

关于国内的货币政策7月份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转变。央行二季度例会提出“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注意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而此前一季度例会的定调是“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我们发现,“稳定性”取代了“有效性”,并且位居首位。

分析人士指出,央行这一微调,意味着货币政策可能进入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观察期。我们此前提出过一个观点:已实施的货币政策体现的效果已经非常明显,反映在货币增速上大幅下降,而CPI环比增速在二季度也大幅回落。三季度的CPI如果类似于我们刚才的预测,并没有显著的新涨价因素出现,那么实际上就是一个同比数据逐渐回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央行并没有理由继续大动干戈,7月初的加息,很有可能成为最后一次。

“经济增长已经放缓”、“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民间借贷利率高企”,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地方融资平台”已经有些风险的苗头出现,这些都制约了进一步的紧缩实施。

地方债务,麻烦

近一段时间,从云南到上海再到陕西,地方政府背景的城司总是爆出新闻,或资产挪移,或短贷长投,虽然没有明显的违约出现,但债券市场的表现已经相当谨慎。

地方融资平台相关的风险可能不仅仅是10万亿债务里会出多少坏账,我们还得考虑几方面的因素:已经被排除在政府债务之外,划为正常公司贷款部分的风险;地方融资平台拉动的上下游企业的债务风险;坏账出现导致银行体系扩张放缓后,是否会激发其他类型贷款违约。

眼下能看清的一点是,高息差和频繁的银行业再融资可能会延续,通过息差银行留存大量利润,通过再融资不断补充资本金,银行业一直在为潜在的风险做准备。对于银行来说,风险已被降低,但实际上是转移到了储户和股民头上。

地方债务问题,可能最终需要未来若干年来解决,如果当下进一步加强紧缩的力度,一方面会加大地方的付息压力,另一方面加大借新还旧的难度,有可能诱使风险提前爆发。

股市仍需关注性结构性变化

尽管政策进一步紧缩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反过来看,指望政策在当前出现实质性放松也不现实,而一旦政策放松过早出现,反而也会加剧市场对经济基本面的担心。在这个背景下,投资市场很难出现整体性的机会

我们更强调关注结构性的机会:首先,在低市盈率板块中寻找资产够硬、能够扛过周期的行业和公司,最好是近几年包括上轮危机期间业绩足够稳定、具有明显门槛或者重置成本远远高于市值的品种。其次,我们仍然适当地关注成长,尤其是创业板等中小市值板块在大幅调整过后,底部放量明显的优质品种。

关注结构性机会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结构性风险,还是延续此前的观点,基于投资可能减速的预期,建议投资者适当规避政府投资拉动的行业。此外,地方债务压力大的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减少之后,也许地方政府会打国资减持的主意,地方国资如果大规模减持可能带来较大的风险,投资者应该密切跟踪相关信息。当然,如果一些优质资产因为减持导致价格足够便宜,也未必不是机会。

上一篇:网上婚恋,15%成功率 下一篇:“金”价有规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