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2例治疗分析

时间:2022-07-06 03:16:2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2例治疗分析

摘 要 目的:对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分析。方法:对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进行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25万~50万U/日,1次/日,连用7天,联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结果:32例患者中,21例痊愈,10例明显好转,1例并发肺栓塞死亡。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联合抗凝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溶栓 抗凝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并以下肢多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007年8月~2011年4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2例,采用患肢静脉注射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32例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55~76岁,平均65岁,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发生于偏瘫侧下肢,病程3~10天,临床表现:①急性发病,患肢肿胀、疼痛;②患肢皮肤颜色可呈暗红色,皮温升高;③Homans征、Neuhof征阳性,均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确定血栓形成的部位和阻塞程度[2],其中腘静脉血栓形成6例,腘静脉-股静脉14例,股静脉-髂静脉12例。

治疗:①溶栓治疗:患者一经确诊深静脉血栓形成,需绝对卧床,抬高患肢,测定凝血功能(PT、APTT、FIB及INR),无出血倾向及其他禁忌证下,给予尿激酶溶于生理盐水中,经患肢足背静脉注射,按年龄分组,55~65岁年龄组的患者给予尿激酶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1次/日,66~76岁年龄组的患者给予尿激酶25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1次/日,连续应用7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PT,APTT,INR)。②抗凝治疗:与尿激酶同天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每隔12小时1次,应用时间7天,同时施以改善微循环治疗,丹参20ml或血塞通4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日。用7~10天治疗结束后口服华法林2.5mg,1次/日,维持0.5~1年,防止复发。

观察指标:患者患肢的肿痛症状、溶栓结束后检查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等凝血指标,溶栓结束后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下肢肿痛症状消失,彩超示下肢深静脉血流信号正常,血管完全再通;②有效:下肢肿痛症状明显减轻,彩超示原病变深静脉有血液信号,但较正常为弱;③无效:下肢肿痛症状无减轻,彩超示原病变静脉无血流信号。

结 果

治疗结束后复查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21例患者显效,9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无效,另1例患者因并发肺栓塞死亡,总有效率达93.75%。

讨 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病之一,它最大的危害是可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约10%。

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该静脉管腔,导致下肢静脉血回流障碍的周围血管性疾病,其形成因素[3]为静脉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的高凝状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由于存在下列因素:①患者多为高龄,常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血管硬化的基础;②因肢体瘫痪常卧床,运动减少,造成静脉回流瘀滞;③使用脱水剂加重血液高凝;④卒中患者常有抑郁等不良情绪,造成血管痉挛;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对于DVT的处理,虽然在急性期也可以行手术取栓治疗,但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绝大多数DVT可经溶栓及抗凝药物等非手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趋向于非手术治疗[4]。本资料研究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

尿激酶是酶类溶栓剂,所含的内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可直接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因而可溶解血栓,对新鲜血栓效果较好,且小剂量使用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不增加出血风险,低分子肝素能激发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促进纤溶而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栓作用,但不延长PT、APTT,出血不良反应极少,故被广泛应用[5,6]。

本资料使用尿激酶25万~50万U/日,患肢静脉点滴7天,联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患肢疼痛、肿胀的症状的减轻,有明显作用,且不增加出血倾向,说明患肢静脉注射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DVT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总之,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直接影响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对于突然出现的下肢肿胀疼痛,应警惕DVT的发生,首选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检查[7],对脑梗塞偏瘫的患者应及早预防发生DVT,加强患肢的被动锻炼,避免患肢输液,适当抬高患肢,增加静脉回流,同时消除或治疗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冯友贤.血管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50.

2 邹韧,沈爱莲,董南海,等.彩色多普勒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

3 吴亚群,覃修福,薛新波.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分析及非手术治疗[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91,1.

4 吴庆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抗凝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202.

5 徐斌,赵海玲,戈君凤.尿激酶血栓局部注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1.

上一篇: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方案选择 下一篇:麻风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