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研究

时间:2022-07-05 04:17:32

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研究

摘要:通过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的分析,总结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提高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明晰产权基础上构建较完善的资产监管体系;把好资产入口,做好资产配置工作;加强资产日常管理。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资产配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156-03

事业单位是我国第二大社会组织,范围覆盖各个行业,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事业单位的资产是国有资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诸多原因,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进一步改进与提高。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如何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改革提供借鉴。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均有所提高,但资产管理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资产产权不够清晰

1资产所有权不够清晰

部分事业单位在历史沿革中的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投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导致单位资产的产权关系复杂。特别是涉及中央与地方、行政与事业、全民与集体和职工等投资主体形成的资产,产权关系更加复杂,难以分清。如某事业单位驻外办事处使用的房产,当年由原煤炭部以煤炭投资公司名义出资购买,该单位无任何购房手续,至今未办理房产证,产权关系无法明确。

2资产占有使用权不够清晰

从部分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情况来看,有些资产日常的占有使用由所属单位行使,但其产权却仍属主管部门或系统内其他单位,在出现产权纠纷或承担费用损失等问题时,就会相互推诿扯皮,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如某事业单位是在机构改革时,由多个部门组合在一起成立的规模较大的厅级单位,原主管部门下属事业单位众多,相应的房产也较多。该事业单位虽然产权归属到新成立的单位,但资产仍然由原单位的下属单位进行出租,甚至有的单位将出租收入在账外核算管理,造成资产管理问题较多,出现问题时追责、问责较难。

(二)资产配置不够合理

1资产配备标准不统一

从目前的管理体制来看,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于本级财政投入、上级主管部门拨入以及自筹。因此,事业单位资产购置的资金来源较多,加之未实行资产的定额管理,造成资产配置标准不够统一,部分单位资产配置比较随意。如某事业单位国家拨付的专项资金较多,各业务机构的资金较充裕,购置台式电脑后又购置了笔记本电脑,两年后又重新购置一批,造成资产浪费。

2资产分配不均

由于当前的资产管理体制,未做到资产配备与事业单位承担的业务量相匹配,造成各单位之间的资产配备水平不一。如有的单位职工不多,却占用大面积办公楼,剩余面积或是闲置或是用于出租,而有的单位却需要花费大量财政资金租赁房屋办公;有些部门盲目追求办公设备、家具等的“高大上”,造成许多仍具使用功能的设备和家具大量闲置,而有些部门则办公设备落后、家具陈旧,导致资产分配不均。

3资产缺乏平衡调剂机制

由于资产分配不均,导致闲置资产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资产紧缺的单位又无资金购买,造成浪费与紧缺并存的局面。如有些单位利用其管理特权或收费职能,通过占有的资产进行创收,对资产调剂抵触较大;有些单位资产购置时未入账,使财务或资产管理机构对资产的管理失控,无法平衡调剂,优化配置更是无从谈起;在管理体制上,各主管部门、单位各管其自身资产,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共享程度较低,影响了资产的调剂使用。

(三)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1财政部门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财政部门内部预算管理机构负责资产的配置,而资产管理机构负责资产的处置,相互间衔接不够紧密,未能充分做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在对预算单位开展部门预算管理之后,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机构管理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具体管理事务,但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无法监管到单位购置的资产是否真正需要配置、配置多少等,易出现盲目安排或重复安排。

2资产使用部门管理体制不健全

有些单位对资产管理重视不够,未建立专门机构、设置专门岗位进行具体的资产管理,造成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局面。由于职责不清、职能交叉,使单位基础工作薄弱、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账外资产大量存在等现象相当普遍,有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也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四)资产风险不易控制

由于一些单位管理层存在着“重资金、轻资产”的思想,资产管理水平滞后,不能很好地对资产流失、损失风险进行控制。如有的单位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甚至发生坏账,实物资产处置不按规定履行相应程序,对外投资具有随意性、不执行集体决策等,造成资产流失较严重;有的单位未明确资产的管理责任,交接制度不能有效执行,造成部分资产流失无法问责;有的单位资产丢失也无人问津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还有些单位对责任人不报告、不处理,更谈不上追偿或问责;有的单位仍存在先处置、后报批,对资产出租等行为不按规定程序对外公开招标等随意处置行为。

(五)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制度是约束权力、强化管理的重要屏障,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到位,极大地制约了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有的事业单位缺乏资产管理审批制度,未能依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资产审批制度,使资产管理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单位资产的日常监督管理制度空白,缺乏对资产管理全过程的有效监管制度和定期资产清查规定;有的单位资产会计核算方面的制度不能与时俱进,无法与资产实物管理同步,账面数字真实性不强;有的单位资产管理的考核和问责制度也未建立,对资产如何管理、应达到何种标准、出现问题如何处理等方面缺乏具体标准和方法。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些单位的管理层,特别是主要领导,存在着“重资金轻实物、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工作中只关注争取资金、如何解决资产的资金出处,对资产如何管理、如何核算、如何做到不流失等并不关心,对资产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关注不够,使资产管理工作比较薄弱,资产的风险和低效成为一种通病。

(二)对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重视不够

单位资产管理不到位,大多是未真正把资产管理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些单位是因为未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有些单位是有制度但执行不到位,造成制度有无一个样、制度执行好坏没区别,造成资产管理水平不易提高。

(三)会计核算特点易使资产管理不到位

事业单位在资产会计核算中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的核算要求与企业不同。如资产计提折旧方面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也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为此,资产的损耗、损失甚至浪费都不能从日常的会计核算资料中具体、详实地予以反映,因而资产的后续管理容易被单位领导忽视。

(四)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不少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并不是专业、专职人员,有的还是财务人员或是其他科室人员兼职管理,导致工作中发生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人员未尽到应履行的职责等情况。另外,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认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业务简单,往往不开展有关业务培训,使得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财政审计等部门除了会计监督或是组织专门的资产管理检查外,更注重的是预算或财务收支方面的管理,对资产管理的监管力度明显不足;发现问题的处理、处罚和处分,也存在偏松、偏软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资产管理的现状,结合工作实际,为进一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可重点从以下方面做好资产管理工作。

(一)提高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把工作做好。事业单位应切实提高资产管理认识、转变观念,真正做到“打破常规、寻求突破”。在工作中应树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融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与加强调剂相配合等新的资产管理理念。同时,要与其他财政改革配套进行,做到积极配合,互相促进。

(二)明晰产权,构建完善的资产监管体系

要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彻底的清查,进一步理清资产的产权关系,明确相应的责任。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明确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既有分工、又有配合,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不断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的三级管理体系。其中各级财政部门代表各级政府履行对事业单位资产全面、综合的管理职能,负责制定有关的政策和制度,履行监管职责并加强执法检查;各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资产实施具体的监督管理,具体制定资产管理的详细办法,组织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监督检查,按规定权限审核或审批有关资产购置、处置事项,负责本部门内的资产平衡调剂;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实施具体管理,负责资产的验收、保管、使用、管理等具体工作,并对资产的风险和高效负责。

(三)把好资产入口,做好资产配置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把好资产配置环节的关口,做到既要办好事业、节约资金、又要提高资产效益效率,实现资产配置与事业单位职能的最优匹配。

一是制定完善的资产配置标准。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对规范单位资产配置、降低行政成本、解决资产配置不公、禁止铺张浪费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门要在充分调查、摸底并具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单位按行业、类型、规模进行划类分档,结合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确定具体的资产配置标准。主管部门和具体事业单位也要针对行业和单位实际,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和建议。具体推进和实施时,可以先点后面、逐步推开,最终实现全部单位执行资产配置标准,实现配置公平,彻底解决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匀的情况。

二是通过设定前置性审批环节,严格资产配置审批。各单位应在每年编制部门预算前,开展单位资产购置审批工作。对有配置标准的资产购置,要摸清底数,超过标准的资产在部门预算中一律不予以安排;对没有配置标准的资产购置,首先要看是否能在行业内、单位间进行调剂,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可按照“调剂―承租―购买―新建”的顺序配置资产,推进资产平衡调剂和整合共享。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购置的资产,要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事业单位要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资产购置、审批和使用等职权的相互分离,大额资产购置还要履行集体决策程序。

(四)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

一是认真落实资产清查制度。为全面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资产规模、结构和布局情况,需要事业单位摸清资产家底,真正建立和落实资产清查制度,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账卡相符。首先要了解单位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详细了解实物资产的数量和金额,为编制部门预算、完善管理奠定基础。其次要全面核实单位的各类债权和对外投资,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偿债能力等基本信息。

二是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和推广使用工作。事业单位要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将各类资产的基础数据录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日常发生的购置、调入、调出、出售、报废等引起的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及时全面地录入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和飞跃。

三是加强资产购置、验收、使用和保管。要按照内部控制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贯穿资产管理全过程的各项制度。资产购置、验收、使用和保管要规定具体工作流程,涉及的各有关部门要有明确授权,各个环节要设置不同的岗位,要由不同的人员来履行不同的职能,确保资产的日常管理落实到位。

四是做好资产处置审批。资产处置是各单位、部门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及注销产权的一种行为,主要包括无偿转让、出售、报废、报损等。事业单位应区分实物资产、债权、对外投资的不同处置方式,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确定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和审批权限。处置时,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履行必要的审查批准程序,及时处理账务,避免账实不符。

五是做好资产收入管理。事业单位资产数量较大,产生的各类收入较多。其中: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以及对外投资收益,应当按照规定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在单位账内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实物资产、债权和对外投资等按规定程序处置后产生的收入属于非税收入,应缴入本级财政,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在当前各项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之下,只有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体制,细化和落实各主管部门、各单位的资产管理职责,全面规范资产的各项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对其实施有效监管,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水平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其资产的管理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对进一步推进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资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从培养复合型英语商务人才角度谈商务英语专业... 下一篇:高中体育社团课程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