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医药

时间:2022-07-05 03:46:58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医药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国家的成长,从根本上说,在于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这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感染力、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的软实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国家在处理具体国际事务时,不是靠抽象的综合国力或者软实力,而是运用具体的实力要素。也就是说,国家在应对安全威胁时主要依赖军事实力,应对经济摩擦时主要依赖经济实力,应对政治压力时主要依赖政治实力。因而,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任何国家的综合实力都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的,两种实力的关系不是和而是积。当一国的软实力全部丧失时,无论一国的硬实力有多大,其综合实力都等于零。

其实,最早阐述“软实力”作用的是中国的老子,他在《道德经》中说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在2 000余年后,美国的布热津斯基则断言:“归根结底,控制人类共同命运的努力的成败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思想。”因此,软实力的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吸引与支配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权力竞争的焦点。

我们的民族精神(进取、团结、创造、献身、信仰、纪律)是国家的最大财富,可用金钱衡量的一切活动形式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在外国人眼中被看作是“很中国”的东西(孔子学院、中医药、中餐、中国书画、京剧等)都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我们需要强化自己的主体文化和国家精神,守望好自己的文化领域,并对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提纯,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

为什么说中医药是我们的软实力之一呢?直到现在,许多人弄不明白,中医药倒底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笔者认为,中医药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宝贵遗产。

为什么说中医药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呢?医学与人的生命以及社会的文明是息息相关、水融的。医学的历史不仅是认识自然(生物人)的历史,同时也展示了生命的密码,是弘扬生命文化的伟业。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每个民族在形成中都要受到自己文化的制约与整合。每个民族的医学构成以及基础体系的确立,都是这个民族大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并且和这个民族的文化之魂(哲学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紧密地联贯在一起。因而,不同民族的医学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技术,而且是与其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相一致的。中医与西医是不同思维方式整合的产物,有各自不同的哲学支持。无论是《周易》、老庄的重在“天地之大法”,自然科学领域的《黄帝内经》的重在“生命之枢要”以及“天人合一”观、“人身为一小天地”论,都在寻求自然与人的内在规律,并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的人化”的文化体系。

但是,不少人还是把中医药仅仅看作是一种技术性存在而忽略了其文化价值和战略作用,使中医药发展面临生存危机。

危机之一,是人才的短缺。来自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国内中医执业医师大约有50万人,其中能真正用中医理论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而且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老医师。在中医教学中,中医经典被不断删减,学生用1/3的时间来学习西医、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中医经典理论被西医学牵强附会来诠释的内容越来越多,中医理论基本训练严重不足,许多“中医”不会“望闻问切”,不少学生基本看不懂中医古籍。有专家毫不夸张地说:“现行的中医院校教育模式正在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与此同时,一些国外企业花巨资收集中医药书籍的孤本、善本和实物。不少中医药高技能人才流向国外。也许在若干年后,我们得花巨资请老外做先生来传授本来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

专家认为,中国要走有自己特色的中医药发展道路,就必须制定和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政策和制度。中医药理论是要人来继承的,而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实际上是重在“物权”而非“人权”。这对中医药而言,亟待创新。

危机之二,是中医药如何传承的问题。退一步讲,就算中医药也是一种技术,那么我们对这种技术的传承,又是如何呢?

本来,中医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但是,国内外对中医药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看法,要么把中医药捧成包治百病的“神医”、“神药”,要么就把中医看做是“迷信”、“原始”的江湖郎中,把中药看成是害人的“毒药”。这两种看法都阻碍了中医药的健康发展。

在现代,中医药的传承离不开现代化、国际化。而中药如何现代化、国际化,这是多少年来谈滥了的问题,至今还处于摸索阶段。这是因为这个题目涉及面太大、太复杂了。运用现代化科学态度来认真研究挖掘中医中药,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如何挖掘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医药在“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和冲击。中医药是一种统筹兼顾、天人合一的模糊哲学,国际化讲的是量化与标准化,因而中医药屡屡在西方遭遇“红灯”。对于文化差异,不能“羞谈家丑”,也不能“崇洋贬中”,要的是与时俱进,辩证对待,通过理解与交流,逐步解决。对待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感情问题,往大里说,是关乎着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前不久有人恶搞取消中医药,那不过是一种浅薄与无知,因为一个轻贱自己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危机之三,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中医药创新能力弱。就中药而言,我国拥有1万多种可药用的植物,有系统的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浩瀚的医籍文献资源,在民间还有大量的单方、验方,而这些依靠经验摸索出的药方组成成分复杂,往往说不清其化学结构和确切疗效。而欧美、日本、韩国等却纷纷在中药研发领域投入巨额资金,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而我国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药企业,多数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资产规模小,创新能力差,离现代化医药工业优质化、标准化的生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中药工业优质化、标准化是一种必然。但是,中药姓中,中药的标准只能由懂中医药的中国人来定。针对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用传统要领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国际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的情况,我国中医药专家也已经开始在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方面寻求突破,制定一批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基础标准;建立多语种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译释规范,中医临床诊疗和技术规范,中医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与再评价标准,中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及制剂的质量标准,中成药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等主要技术标准;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评价和市场准入标准体系,最终形成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

光有标准不行。中药的创新发展还需要有关部门作为战略措施去关心扶持它们。

据《望新闻周刊》报道,上海有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花了11年时间研究发现的一种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天然植物――肾参(俗称),眼看已经试验成功,但由于资金问题,公司完全被外资控股,发明人深感“焦虑和惭愧”。目前,上海一些大的医药企业均有外资进门或已守在门外。一家海外公司高薪聘请国内外教授,计划用3~5年时间,把我国现在的4万多种植物的化合物成分统统提取一遍,每个植物提取6~8个成分,同时申请专利保护。这种“先圈地、后开发”的做法,今后很可能将我国宝贵的中医药资源“斩尽杀绝”。

危机之四,是我国中药资源日益匮乏。中药出口多以原料药材形式廉价卖出,附加值低,成药比例不足30%,占世界中草药市场份额90%的日本和韩国,其所用的中药原材料80%从中国进口。由于过度采挖及放牧、大面积砍伐森林、城市化加速等原因,使我国中草药资源大幅度减少。

再有一个危机,是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名牌流失严重。中医药最核心、最保密的中药炮制加工工艺正在流失,许多技术人员被高薪挖到外资企业。如果不予重视任其流失,中国的软实力势必受到影响。

现在,中央已然充分认识到中医药这个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作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和《十一五科技发展纲要》都把中医药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予以部署。国家拨款采取了不少措施,涉及到中医药典籍的研究与传播、中医药的产业化、公共卫生领域的体制改革、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与指导以及国际交流等领域。国家更加重视从哲学和人文的角度探讨中医药在中国文化和中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高兴地看到,一个中医药发展的春天正在到来。

上一篇:路边的野花不要采(9则) 下一篇:把握生命的关键时刻 呼吸系统急症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