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7-05 11:48:27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体现。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可以实现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02-03

我们知道,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都是这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而言,其高等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素质全面的、多规格、多层面的、理论型、技能型、研究型、应用型配置合理的人才队伍;建立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相结合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偏离了我们的教育方向,错误地选择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但应该肯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断得到修正,三十余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也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人才,我国的教育成绩是巨大的,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要求有了新的变化,社会需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却明显滞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也愈来愈多,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普通工科院校,其教育教学目标忽视了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这种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创新实践能力教育的培养模式造成了我国相当数量的学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难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站稳脚跟,工作缺乏开拓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有的大学生虽然专业知识学得很好、掌握了较深的理论知识,却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和创新,虽然大学毕业了,却很难经受住市场经济的检验和洗礼,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1]。

造成这样的一种局面,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在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上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其中高校毕业生日益凸显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对高校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的更多关注,使高校教育模式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应该从普及着手,而且有必要在高校教育中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2]。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思想的创新。思想的创新离不开行动的落实,行动的落实需要有创业的精神。

“创业创新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于1991年提出的,这一概念在当时被诠释为:培养最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开创性价格品质的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介入主题可谓内涵丰富,从大学生职业发展、个体发展、创业投资以及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企业技术改革创新等不同角度都有其不同的研究内容。创新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育,它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和理念,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为目的的教育[3];而创业教育是一种使学生从单纯的就业和单位谋职者变成个体发展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从而培养学生开展和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是培从事养具有开创性精神和具备开创实践能力的人,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4]。

从本质上来看,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有交集,创新是创业的先导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样的,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为具体实在,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两者的作用是同效的。两者也有一定的差别,创新教育侧重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开发,更注重的是对大学生的发展潜力的总体把握;而创业教育则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如何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践。两者的共性要远远大于其个性[5,6]。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总数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每年毕业的各类高等院校学生更是数以百万计,但我国仍处于一个世界加工厂的尴尬地位,这说明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推动创新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高校大学生是实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的生力军,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要力量[7]。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提高和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新型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能有效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积极作用。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竞争能力,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才能实现高校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8,9]。

教育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中国教育部在教办[2010]3文件――《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才是学生能够得以受益终身的法宝。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措施和思路

(一)制度上的变革

正确认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及时转变高等教育体制和观念。从教育体制上、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上、舆论宣传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教育体制和模式上注重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实践环节

增加必要的实践实验设备和设施,建设适当规模的实践场所和实训基地,积极创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条件。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加大经费的投入,除保证常规的基础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外,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多方投入,努力建设开放实验室,针对相关专业学生实行全天候预约开放,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开出率;加大对实习、实训工厂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和建设新的实习、实践基地。

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拓宽学生参与实践的方式,加大实践动手环节比例,增加和保证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时间,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研课题、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师生共同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不参与实践,也不能与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结合;教师如果不积极参与实践,就很难提高教学水平,也难以帮助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指定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中高年级学生班主任或科研导师,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课题、师生共同参与工矿企业的横向课题等方式,积极鼓励师生共同自制教学实验设备,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效果[10]。

(三)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增强师生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

以笔者所在的佳木斯大学机械学院为例,我院积极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多次组织学生开展以修理农机具、家电、农机技术知识讲座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下乡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紧紧抓住“创新性”、“应用性”这个内涵,在注意保证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综合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主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为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服务,通过紧扣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探索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途径,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型改革,培养学生从简单意义上的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师转变为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任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或者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独立创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优化与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不同本科专业学生多年培养过程的经验积累和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反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重点面向省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一整套适用于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在理论知识点与工具软件应用的对应关系方面,针对不同学期、不同重点理论课程制订了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并设计出一整套适用于该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课程,以便适时适度地考核学生在该阶段下对知识点及其工具软件的掌握程度。同时在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加入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案例、大学生KBA创业基础、创业心理学、创业与人生设计、创业经济学、创业案例学等新课程、新思路,培养复合型与实用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三)大力推行“导师制”改革尝试,构建“教、学”平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为促进学生创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院强调构建“教、学”平台,摒弃以往构建学生“学习”平台的做法,实行“兼职导师+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一方面,专业教师兼职学生学习导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依托导师的科研项目,在本科生中选拔优秀成员,组建金字塔形“教、学”团队,提供多个教室作为学生创新实践的“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较好的创新条件,拉近大学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与各级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主动为导师“服务”好,即完成导师制订的学习任务,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尽可能地协助老师解决一些科研项目中较为简单的问题和任务,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锻炼学生的“被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特别强调和保证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特别是在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坚持重视动手实践的原则。设置立体的实践培养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构筑基地化依托,鼓励师生自制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建成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全天候为学生开放,成为学生动手实践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现已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试验项目近40个,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通过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专项基金等措施,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支持和奖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我院学生在全国和黑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创业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六)紧密结合科技下乡、社会实践环节,开展多元化的创业活动

社会实践注重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如以科技竞赛为主的“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以科技推广为主的“携手农合”和“科技富民行动”;以锤炼学生创新社会实践的“三下乡”、“星火科技”活动和“学生创业社团”活动等。同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载体,注重对优秀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孵化,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大赛,开设“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提高班”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五、结论与展望

学院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学生培养模式,修订了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培养方案,推出创新工程,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重视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通过实施全程导师制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思路,可为其他工科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可进行推广试行,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杨雁斌.创新思维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影,等.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4]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5]肖海平,邓银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6]吴华,罗海萍.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7]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8]肖海平,邓银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9]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4).

[10]储常连.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1]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上一篇:正确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附加保护 下一篇:被“分手费”伤害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