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习心理探微

时间:2022-07-05 10:32:49

高中数学学习心理探微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不只是高中数学知识的教学,还包括学习心理的调节适应等,甚至我们可以认为,有时学习心理的调适与指导,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

关键词:学习心理;探究

教育界有这么一句话,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有聪明的人在后面又加了一句“研然后知美”. 仔细揣摩这三句话,笔者发现最后一句加得很有道理,如果说因为学发现了不足,因为教发现了困惑,那只有去研,才会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美. 那么,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其中的美在哪里呢?走上讲台以来,笔者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从字面上的理解来说,研是研究的意思,那研究什么,又该如何研究?研究又有哪些途径呢?通过梳理与思考,笔者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地方,即所谓高中数学学习心理. 尽管一般人都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复杂且抽象的学科,但只要我们利用其中的经典观点和规律来分析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行为,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其中许多有趣的地方. 到那时,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美也许就自然显现出来了吧!

[?] 当前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探微

由于工作范围所限,笔者还不能接触到更多的数学学习对象,只能以自己近年来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虽然其中难免有以偏概全的情形,但作为提供一种相对客观、普遍的学习心理依据,笔者认为这样的探索仍然对高中数学一线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意义,故认真实践、仔细探索并努力总结.

总的来说,目前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情况有喜有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方面,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更为丰富,所用数学方法也更为丰富,学生学在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数学的严密,并从中感觉到逻辑的力量,尤其是在数学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能够感觉到一种乐趣. 在这种力量与乐趣的驱动之下,学生对数学会有一种内心的认同,对数学本身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动力,事实证明,这样的动力是持久的. 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知识丰富、逻辑推理的要求较高等原因,也使得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受到影响,从而使得数学学习失去了动机,数学课堂上的注意力、问题解决的能力自然也就偏弱. 这种状况一旦持续,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尤其是数学作为常规意义上的主要学科,其影响更甚.因此,笔者的分析也主要从消极的一方面进行考虑,并试图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根据笔者的观察与分析,目前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消极心理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差异,由于方方面面的压力,学生对作为主科的数学学习普遍抱有较高的期望,而学习结果往往又与目标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个可以视作是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消极心理;二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导致的消极心理,数学学习的特点在于过程中的困难相对较多,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数学概念的建立、定义的确定、规律的运用、问题的解决等,都会让学生感到不那么得心应手. 坦率地说,高中三年没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没有一定的思维加工能力,是无法有效完成数学学习的.

[?] 基于学生心理现实的数学教学实践

基于以上分析的学生心理,笔者提出两条宏观的教学思路:一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合理确定学习的起点与终点,将长远的目标分割成阶段性目标,每个阶段达到目标就算胜利,未达到目标也不算失败;二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尽量想学生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可以化解因设计不当造成的学习困难. 下面举例说明.

举例分析一:高三数学第一、二轮复习

高三第一、二轮复习是梳理知识、实现高中数学学习提高的一个重要阶段,不少学生在进入复习之前都抱有非常大的希望,指望通过三轮复习捡拾前面遗漏的知识,从而获得较好的分数与名次.但我们的实践表明,很多学生到最后会因为这个想法落空而失望.因此,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之前,在每一次测试之前,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这种心理,提前打好“预防针”,而在之后要打好“巩固针”. 比如,笔者尝试在复习之前先找一些学生进行口头调查,让他们说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点,让他们说说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然后在复习过程中既满足他们的要求,同时又结合高考要求实施复习,结束之后再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调查,对于学习不理想的适当再点拨,但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树立信心. 这些要求看起来有点虚,实际上坚持下去效果是非常好的,因为这样的策略给学生提供的是学习的驱动力,其超越了具体的数学知识.

又如复习“异面直线的关系”,笔者认为合适的策略是基于学生的已有认识,同时又要适当提升,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又使得他们在复习过程中有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出示一个(准备多个)正方形纸盒,让学生感知十二条边的关系,同时对八个顶点做好记号;然后随机把它撕开(但要保证不断开),让学生去判断其中的边在原来正方体中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加工过程,比如说由正方体到平面的转化过程,比如说学生在判断不同的边在原正方体中的关系时需要的表象加工过程,比如说学生将思维加工的结果与数学语言进行对应的过程,比如说将这个实际过程抽象成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过程.笔者的实践表明,在复习过程中只要将这四个过程中的关系梳理清楚,学生的数学思维就会被打开,从而有效避开因为思维困难造成的消极现象. 而原先准备的多个纸盒可以产生不同的平面效果,类似于心理学中的变式运用,效果将会相当好.

举例分析二:新课教学

概率知识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其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生活中常常遇到这个概念,陌生是因为学生头脑中对于概念只有“事情发生的机会”的粗浅理解,而当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概率时,由于其与生活语言、与其他的数学语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学生的学习心理会遇到较大的挑战.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来分析:现有两个纸箱,甲箱中有白球1只,红球2只,蓝球3只;而乙箱中则是白球3只,红球1只,蓝球2只.现从两箱中各取一只小球,则取得同种颜色小球的几率是多少?

这是概率知识学习中最为常见的习题之一,但如果学生不熟悉此类问题的解决思路,那就会对概率知识的学习产生很强的畏惧感,这对学习是极其不利的. 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此类问题的数学分析模型,而这一模型的建立正是需要一般思维和数学思维参与的,比如说首先通过分析思维确定这是哪类概率问题,然后分析其中的基本事件,接着建立模型,确定试验结果并计算概率. 根据学习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的参与心理包括:学习的动机――这需要教师想办法去激发,如本例中可以设计让学生首先体验取球的情形,看有几次刚好能取同种颜色的球;注意的指向――本例中必须引导学生在前面动机的基础上,将注意力集中到概率的模型建立和问题解决上来;问题解决――本例中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要跟学生说清楚. 如果将这些环节做好了,那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处于一个较佳的状态.

[?] 利用学习心理学理论指导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由于学习本质上需要心理的参与,因此我们说高中数学教学就不只是高中数学知识的教学,还包括学习心理的调节适应等. 甚至我们可以认为,有时学习心理的调适与指导,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 认识到这一点,那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高度重视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去给学生提供学习心理上的指导. 如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数学规律的运用过程中,都要从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角度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如何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因素的调节. 又如在学习习惯上,可以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作业、复习方法,循序渐进地走好每一步,在每取得成功时给予他们以鼓励――目的在于让他们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只要努力,我还是能够取得进步的!

总的来说,研究高中数学的知识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两件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事情. 如果说多年的习题解答经验能够让我们成为面对目前纸质评价的熟手的话,那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则有可能让我们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真正的高手. 笔者浅显的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学习心理因素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轻松、更自如. 既然如此,那还是让我们在高中数学学习心理探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吧!

上一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下一篇:凸显数学文化教育功能的课堂教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