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研究

时间:2022-07-05 08:41:19

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研究

【摘 要】本文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规范适用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适用该制度的理论依据,实践中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的情形及法人人格否认的法律效果,以期该制度在实践中得以正确适用。

【关键词】法人;人格否认;新公司法

我国于2005年10月27日通过的新《公司法》首次在立法中规定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此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以制定法的形式规定该制度,对健全我国公司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遗憾的是涉及的条文较少,缺乏可操作性,因而有必要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规范适用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我国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依据

(1)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英美法系国家是通过判例确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日本都是从“诚实信用”“禁止权力滥用”等一般民法原则出发,通过不断实践最终确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而“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作为我国民法上的两大基本原则已有明文规定。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同样可通过适用民法中“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这两大基本原则来间接地、合法地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给因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而遭受损失的相对方以一定的司法救济。因此,民法中的这两大原则也可以成为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依据。(2)民法中关于债的相关理论。由于股东对法人人格的滥用导致作为债务人的公司法人实质上丧失了独立人格的特征,作为债发生原因的公司行为实质上不是公司法人意志的结果,而是为股东操控公司谋取非法利益而服务,公司已论为股东获取非法利益的工具而丧失了独立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公司的法人资格已不存在,导致债务发生的行为理应视同股东本人所为,债权债务关系实际上已发生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公司人格滥用的情形下存在着的债务人有两种:形式上的债务人――公司,实质上的债务人――股东。债权人绕过法人向股东追索的理论依据就是其原本享有的合法债权。因此,民法中关于债的理论也成为审判实务中揭开公司面纱而判定股东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依据。(3)我国现行《公司法》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新《公司法》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予以确认,具体条款有:总则部分第二十条第三款:“公司股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第六十四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是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人格否认的情形进行了规定。这是我国首次以制定法的形式规定该制度,是我国适用改制度的重要法律依据,极大地丰富了法人理论,使法人制度更加丰富完善。(4)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已于2008年5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47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5月19日起施行。新的公司法司法解释一大亮点就是,对“揭开公司法人面纱”作出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司法解释第十八条及第二十二条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股东或董事的责任,防止股东董事利用公司的有限责任故意逃避债务、侵害债权人的利益,切实保护了广大债权人,特别是银行的合法权益。

二、实践中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的情形

对于在实践中表现的已很充分的法人人格被滥用的行为应依法条的形式予以明确列出,既可以对股东起到警示的作用,又可以便于法官的实际操作。对于表现不充分的情形暂不予列举,但应采兜底条款的形式使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开放性规则态势,这样既可避免法官自由裁量的滥用,又可赋予其一定创造性的空间。(1)人格混同的场合。人格混同是指某公司与某成员之间,以及该公司与其他公司之间没有严格的分别。在实践中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名为公司、实为个人等,都属于人格混同的情况。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人格混同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姐妹公司间的人格混同。一人出资组成数个公司,各个公司表面上是彼此独立的,实际上它们在财产利益、盈余分配等方面形成一体,董事、监理相互兼任,且各个公司的经营决策等权利均由投资者一人掌握。二是相互投资引起的人格混同。三是同为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相互控制关系而引起的人格混同。(2)公司资本显著不足场合。在实行公司责任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原则前提下,公司资本是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最低信用担保。如果投资者以有限公司法人形式组织经营,但公司资本又未达到公司法规定的最低限额,根本无法负担公司的经营风险和公司债务,表明公司股东利用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组织经营的诚意欠缺。若允许该股东以如此薄弱的财产去经营大事业或高风险事业,通过公司法人形式将风险转嫁给债权人,实际上是极不公平的,故可认为其具有利用公司法人面纱以逃避责任的故意和企图,因而也就可以揭开罩在公司头上的这层法人面纱,直索躲在面纱背后的股东的法律责任。(3)利用公司规避法律义务的场合。规避法律是公司人格滥用所追求的直接目的,利用公司规避法律义务主要表现为股东利用新设公司或既存公司的法人人格,人为地改变强制性法律规范的适用前提,达到规避法律义务的真正目的。此种情况下,可将公司的行为视为隐藏于公司背后股东的行为,否认公司独立的人格,阻止股东企图利用公司的法人人格规避法律以期获得逃避债务的目的。(4)利用公司回避契约义务的场合。利用公司回避契约义务的场合主要有:一是为回避契约上的不作为义务而设立新的公司法人。二是为避免旧公司交易上的债务而设立新公司。主要是脱壳经营现象。三是债务人为避免法院的强制执行,以自己的资产作为实物出资而设立新的公司。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除外情形

(1)控股股东不能为自身利益主张公司人格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对特定情形中,丧失独立人格的公司行为的揭示和确认,是对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股东的不法行为人的规制和对债权人等受害人的救济,因此只有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基于追求个案的公平、正义,保护债权人利益的需要,法院才会适用这一制度。也正因如此,只有受害人有权诉请司法机关对于在特定法律关系中丧失独立人格的公司法人人格予以否认。公司股东在实施滥用公司人格行为获得了利益,为维护自身利益或回避公司人格存续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又主张否定公司人格,这显然有失公司制度的公平、正义理念。所以,控股股东不能为自己利益而主张公司人格否认。(2)合同的对方先行违约。在互负对待给付义务的双务合同中,若对方当事人先行违约,特定公司为避免因此给自己造成损失而规避合同义务的行为不适用公司人格否认。这是因为,特定公司之所以企图利用对自己公司人格的否认,来规避本应承担的合同给付义务,乃是基于对方的先行违约,自己被迫进行自力救济;若适用公司人格否认,一方面,可能无法有效的保护该特定公司,使其利益受到更大损害,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合同法已提供多种途径对该特定公司进行有力保护,如合同解除、合同担保、违约责任等制度,故也无适用公司人格否认的必要。

四、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法律后果

(1)对公司适用的法律后果。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对公司法人产生的后果主要为该公司的法人人格被否认,但这种否认不是根本上的彻底的消灭,而是就特定法律关系一时一事否认法人人格。所以特定案件处理完毕之后,该法人人格恢复常态。这种意义上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不同于公司被解散或被撤销。当公司被解散或被撤销时,公司法人人格是绝对、全面、永久、彻底的消灭。(2)对股东适用的法律后果。怎样具体追究滥用公司人格的股东的责任,我国立法采用了由滥用公司人格的股东和公司一起承担连带责任。即“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将公司与其背后股东的责任视为一体,使二者之间互负连带责任,可以防止公司和股东之间相互转移财产,逃避自身的债务,这样更能切实地保护债权人利益,保护交易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于鑫.论法人人格否认[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

[2]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石少侠主编.公司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66~67

项目基金:该论文是沈阳工程学院校内基金课题成果。

上一篇:浅析保险合同中保险人的告知义务 下一篇:浅议合同中开发商与购房人的不平等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