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探析

时间:2022-07-05 02:19:01

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和逐步完善,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本文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Abstract:And consummates gradually along with our country legislative work's development,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awareness improves, bu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positively rais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legal awareness the efficient path.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 培养途径

key word:University student legal awareness raise way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应通过“三化”,一是教化,即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二是默化,即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健康的网络等各种环境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三是内化,即通过加强实践环节使大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能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转化为自身的法律能力。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对策:

(一)确立科学培养观念,提高对法律意识的认识

1.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可能有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实践行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经济的竞争和合作日益加深,知识经济的端倪已经凸显,这对新世纪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但要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道德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等综合素质。因此,应继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思想。

2. 施行人本主义观念。西方哲学思潮中人本观念由来已久,这种观念要求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尊严、自由和创造。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心理学派认为学校的教育要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认知和情感的结合。人本从本质上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但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只有使大学生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的方法并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好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也才能真正使法律知识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在高校,法律基础课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通过教学,可以让大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学习宪法和其它法律的基本内容。明确宪法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块,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宪法的基本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通过对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继承法、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

(三)营造校园环境,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任何意识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围,法律意识的形成也不例外。校园作为大学生主要活动的场所,应当着力建设校园法治环境,坚持依法治校。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绝大部分与学校的学制建设、教育管理密切相关,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应将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基本精神作为立校的原则,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纪律、学籍管理、学位管理和学生生活服务等方面进行依法管理。

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应做到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违章必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校每位成员在规章制度面前也要做到人人平等、师生平等。

不论是准,只要其行为违犯了学校的规章制度,都应受到处罚,不能因人而异,更不能姑息迁就。高校要使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感觉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体验到依规章制度办事的氛围。从而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热潮,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

(四)建构有效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能力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与信仰,离不开直接经验的支持,更需要到实践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实践培养能有效解决“说的多,做的少,且多有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可以考虑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相应的长效规范保障机制。

学校要建章立制,把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列入教学计划。保证开展实践活动所需的课时和必要的经费;可制定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实践活动的形式、目标、要求及操作程序;规定检查评估制度,督导实践活动的开展;确立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竞争激励机制。通过这些具体明确的规定,确保实践活动的开展制度化、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学校各个部门对开展实践活动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相应的组织、支持配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也才能因此而得到切实有效开展。

2. 设立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设立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不仅有利于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更能促进法制教育实践活动长期维持下去。例如模拟法庭,一般的学校都要设置,这样才能有利于确保活动情景设计的需要和活动及时稳定的展开,学生也能快速地感受到法庭的氛围和法律的严肃性。对于采取用大教室、大会议厅或报告厅来代替模拟法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校外建立法制教育实习基地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校应设立相对稳定的法制教育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配备一些专门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并与社会其他部门开展有效的合作。只有学校和社会都认识到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携起手来,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上一篇:浅析新闻摄影造假的成因与对策 下一篇:从历史的发展展望中国未来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