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赵人战争观探析

时间:2022-07-04 09:39:22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1-0161-01

摘要:战国时期,赵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东方强国之一。本文从战争观的角度出发,从战争实例中探究、归纳先秦赵人的军事思想。

关键词:先秦;赵人;战争观

战争观,是指如何认识和对待战争,这是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赵人的战争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动和组织战争时以“功利”为主要原则,二是主张对战争要持慎重态度,即“慎战”。

一、功利思想

所谓功利思想,即建功立业、记功取利的思想。“兵以利动”,孙子早就指出了战争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利”。克劳塞维茨也指出战争的性质是:“战争只是由政府、人民与人民之间的政治外交而引发的,战争只不过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而绝不是什么独立的东西。”纵观古今中外,没有哪一次战争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满足自身利益需求而发生的。先秦时期,以“功利”主义来决定战争的兴起和结局成为一种趋势。赵人受其影响,亦以“功利”来决定战争。

以赵魏、赵燕关系为例。赵、魏、韩三家分晋,各次兼并战争中赵、魏、韩始终站在同一立场,直到赵襄子时期,依旧是三家结盟,打垮了强大的知氏。然而赵敬侯六年(前381年),强魏与齐、卫联合攻打赵国,赵国内部大乱,这时卫国乘机攻下了刚平,并攻破了中牟的外城城墙。于是赵国向楚国请求救援。楚国受邀帮助赵国攻打魏国,双方战于周西,后进逼魏国国都大梁城门,在林中安营扎寨。此时赵国乘机发起反攻,夺取了黄河以北的地区,攻取并焚毁了魏国棘蒲。赵国又乘胜攻下并隳,毁了魏国的黄城。)赵和魏原本是晋的卿族,并一直保持着同盟关系。两国从晋分出以后,都必须积极向外扩张以维持生存,但赵魏两国接壤,无论哪方向外扩张,必定会影响到对方利益。这就决定了赵魏之间的战略结盟只能是暂时的,双方的关系必会因利益的变化而重新调整。

这种功利主义原则在赵燕关系上同样适用。赵惠文王十四年,三晋联合秦、楚、燕三国共同攻打齐国,以乐毅为上将伐齐,攻下了灵丘。然赵孝成王十五年,正值长平之战后,赵国强壮者皆战死于长平,孤儿尚未长大成人之时。燕王喜趁“长平之战”赵国虚弱之机,以栗腹为将,发兵攻打赵国。赵国以廉颇为将,在郜城与栗腹交战。最终廉颇以弱胜强生擒栗腹。赵惠文王时,齐、秦两国最强大,曾一度称东、西二帝,赵、魏、韩、燕、楚等国,或采取连横之策,或采取合纵之策才能自保。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赵燕关系必为联盟关系。但长平之战后燕国趁赵国国力空虚之际,发兵攻打赵国,夺地掠财,赵燕之间的关系又变为了敌对关系。由此可见,最终决定两国关系的依然是他们各自所维护的利益。

以功利来处理外交关系,决定战争与否,这是赵人在战争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也是历史上和现实中国际战争的基本准则。

二、“慎战”思想

我国古代军事文化以尚智诡谋和慎战节武为主要特征。所谓“慎战”,是指对战争持谨慎态度。战争的谋划者在指挥统一战争、制定作战计划时大都牢牢把握“贵谋”这一原则,以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最终实现“慎战”中谋取“全胜”的目的。

廉颇是“慎战”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秦昭襄王大怒,命令大举进攻赵国,首战得了石城。第二年又发兵攻打赵国,杀了两万多人。秦王派使者出使赵国,告诉赵王,秦国打算与赵国和好,要在西河外的渑池相会。赵惠文王害怕强大的秦国,不想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认为如果赵王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于是赵王动身赴会,蔺相如随同前往,廉颇送至边境,与他们诀别时说:“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赵王应允。于是与秦王相会于渑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渑池之会”。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渑池之会”一节中对廉颇的正面描写只有这么一句,恰是这一句展现了廉颇的“慎战”思想。因为此时秦赵实力对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如果三十日赵王未归,就挥兵伐秦,几乎无胜利之望。面对这种关系国家存亡、关系军民生死的问题,廉颇认为不能轻易发动战争,而应该采取“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的和平策略,尽量避免战争。廉颇的“慎战”思想还表现在“阏与之战”战前对战势所表明的态度上。“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廉颇将阏与战前秦赵双方地理条件作了认真的对比,指出因“道远险狭”赵国不足以对战秦国,若是不畏险远去救韩这是非常危险的。

武安君李牧也是“慎战”思想的践行者之一。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军事力量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王派李牧戍守边境。他每天犒劳将士训练士兵,“谨烽火,多间谍”,并明确规定:“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多次入侵,赵军都撤回营垒,避免与之交战,在匈奴人看来,这是李牧不敢应战,实际上这是李牧在劣势条件下做好充分准备,“慎战”自保,积聚实力,壮大自身,以图最终消灭敌人的策略。

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曾说过:“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也就是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的观察分析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也指出:“统帅,要使整个战争或者我们称之为战局的战争中的重大规模军事行动达到目标,就必须对国家关系有远大的见解。”这也是要求军事将领要持“慎战”的态度。赵人的“慎战”思想表现在,战前对交战双方的情势做认真的分析比较,同时还要做好充分准备。这是基于利害关系考虑的军事思想。

总的来说,赵人战争观是在实际作战中形成,反过来又对当时的军事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兵家思想的体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2](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7

[3] 沈长云等.赵国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 吴九龙.孙子校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

[5]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M].孙膑兵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作者简介:

1.张明莉,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研究生。

2.孙宁,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研究生。

上一篇:浅析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史的发展与演变 下一篇:奥斯丁会话含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