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蝴蝶效应

时间:2022-07-04 09:14:37

货币的蝴蝶效应

在中国,一个人的钱可以解决七八个人的用钱问题,在美国,一个人的钱可以解决几十个人的问题,倍数不算大,但也可以算作微量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的大致意思就是一只蝴蝶在纽约中央公园的小黄花上扇动了一下翅膀,远在大洋彼岸的东京可能就会电闪雷鸣。蝴蝶效应虽然是个严谨的名词,但是现实中人们更喜欢将其看成笑话,因为这中间太多的扑朔迷离,根本无法验证。而在金融货币领域,却真实存在着蝴蝶效应,而且有真实的数据可供验证。

货币领域的蝴蝶效应主要是发生在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之间。

狭义货币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钱”,大家都理解,但广义货币的真实含义是很少有人能体会到的。广义货币应该是“可以用的钱”,比如你有一万元,你现在不用,借给朋友用,而朋友也不马上用,又借给另外的朋友用,而另外的朋友又以同样的理由借出去―假如这样一笔钱,被借了三次,那在广义货币上就是四笔钱,也就成了4万元,四个人都拥有这笔钱的使用权,但前提是他们的使用时间不同―1万元的狭义货币创造了4万元的广义货币。

由此,是不是可以无限借出去呢?从理论上是这样,现实中也是这样借来借去,这种借款利用的是时间差,借款次数越多,越容易出现周转问题。现实中这种互借是通过银行完成,在资本主义早期,这种借款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所以发生了很多危机。

现在不允许银行无限借款,必须有存款准备金,比如存款准备金为20%,你的1万元只能借出8,000元,你朋友只能借出6,400元,你朋友的朋友只能借出5,120元,这样就避免了风险。

现实中究竟可以借多少次呢,这就是货币乘数―在美国高峰时是12次,中国是5次,即美国狭义货币可以放大为12倍的广义货币,中国的狭义货币可以放大为5倍的广义货币。但货币乘数不完全等于借钱次数,因为现在各银行都有存款准备金,因此实际的借钱次数要远大于货币乘数,考虑到存款准备金的影响,美国货币乘数为12,其实这笔钱在现实中被反复借用了几十次,中国的货币乘数为5,说明一笔钱也至少被反复借用七八次。

在中国,一个人的钱可以解决七八个人的问题,在美国,一个人的钱可以解决几十个人的用钱问题,这些倍数不算大,但也可以算作微量的蝴蝶效应了。

然而广义货币的放大,可不止银行一个渠道,还有债务市场、股票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所以除了M2,还可以变成M3、M4等。总之变化越多,蝴蝶效应越大―华尔街金融危机就是这样的蝴蝶效应导致的。

同理,不同的消费习惯也可以引发这种货币数量的蝴蝶效应,主要体现为现金消费和信用卡消费的区别。

中国人喜欢现金消费,当货币乘数为5时,如果你从银行取出5,000元作为零花钱,银行的放贷能力就被降低了2.5万元,同理你存入银行5,000元的时候,银行的放贷能力也会增加2.5万元,而两万多元的短期贷款也许就能拯救一个资金周转不灵的小微企业,如果没有这2.5万元,这个小微企业就可能破产,这就是金融的蝴蝶效应。每个居民少在手里放一些现金,中国企业就可以贷到更多的资金。因为现金是狭义货币,企业贷款是广义货币。

如果用卡消费的话,钱放卡里,卡上的钱,也就归银行所有,你不用的时候银行就可以用来放贷。这二者区别很大。银行不仅是帮你保管资金,还用你的钱进行经营。如果一个国家喜欢现金消费,一个国家喜欢用卡消费,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就极为不同了。

2011年下半年起,中国出现了明显通缩,一方面是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原因,一方面就是人民币缺乏回流渠道所致。目前境外人民币肯定超过15,000亿元,因为仅留在香港的就达7,000亿元。如果按照货币乘数为5来计算,这至少影响国内银行的放贷规模75,000亿元。规模足可以拯救两次金融危机,也足以让中国金融体系伤筋动骨。

货币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蝴蝶效应明显,任何动作都不可不慎重。

(仅代表作者观点)

上一篇:“快公司”变“困兽” 下一篇:人民币可选区域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