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会古诗文中的民族精神

时间:2022-07-04 04:07:49

如何体会古诗文中的民族精神

优美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因此,对古诗文的阅读和赏析就变成了达到这个要求的一个必要渠道。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呢?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下面我就古诗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活动为辅,学生探究为主。

中学课本的古诗文,大都是古今名篇佳作,达到了深刻思想内容和完美艺术形式的统一,而思想内容是它们的灵魂。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应始终抓住古诗文的思想,用美好的情感感染学生,用崇高的精神激励学生,用真理的光芒照耀学生,用智慧的甘露哺育学生。如在教学《赤壁赋》时,教师就应让学生于江月、清风、歌吟、箫管中去感受、探讨人生之哲理。然而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一些教师往往越俎代庖,一味地去宣讲、灌输、定论。大家都知道,见仁见智是古诗文学习之至理,且这一过程的学习需要的是形象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达到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因每个人的思想观点、感知能力的差异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空间,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知,自我欣赏与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究,努力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切不可只顾自己讲解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课堂讲解为辅,学生诵读为主。

古人读书,教师每天给学生“上生书”,只给学生用红笔点断文句,根据年龄特征、文化程度高低,断句的长短各异,然后学生扯开喉咙高声诵读,学生读熟了,能够倒背如流了,虽内容似懂非懂,但文章大意能够粗略通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应立足诵读,提倡反复诵读,把时间还给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同时诵读教学可牵引学生的眼、口、耳、心,激发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和创造力,它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与文本、作者“零距离”的接触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再现生活画面,享受没有任何干扰与预设的诗意烂漫的语文生活,从而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求知,在诵读中积累,达到深悟作者思想的目的。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这首词的意境,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内心深处体验这样的“村居”景象:微风吹拂,嫩草摇碧,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溪边,大团大团的莲叶掩映着稚气的笑脸,手中的莲蓬刚刚剥了几粒。远处,绿油油的豆田里,健壮的小伙子正在认真地写着“锄禾”的诗句。屋下,油亮的竹篾像蝴蝶一样在男孩手里上下翻飞。窗口,映出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脸上溢满幸福和甜蜜的笑意……

三、课堂分析为辅,美学欣赏为主。

以往的古诗文教学,辛勤的园丁们总是对学生们“呵护备至”,唯恐孩子们不会吃,吃不饱。于是便满堂的词、句对译;语法知识、修辞手法的讲解;思想内容、作者感情、表现手法的分析,力求做到深入细致。若此,一篇好的文章被教师肢解得七零八落,文章的整体性、完美性也就荡然无存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整体感知和自主审美能力的发展,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文本语言的鉴赏,于细微处体味作者深隐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表现力的熏陶。况且中学课本所选的古诗文尽管体裁不同,风格各异,但无不闪耀着美的灵光,或辞采飞扬,或诗情画意,或蕴涵美的情感,或表达美好的愿望,或阐释深邃的哲理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些美的东西,让学生充分品味到文章美的特质,自然而然地走入美的境界。学习古诗文就像欣赏精美的艺术品,让学生在玩味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如学习《桃花源记》,就像是让学生们置身于清幽祥和、淳朴优美、充满田园风光的理想境界中,享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从而领悟人生的真谛……让我们用文章中“美”的琼浆去浇灌学生,滋养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操吧!

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精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这些都是时代的要求。当前新课程标准在古诗文教学中所倡导的精神正是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欣赏、探究,真正成为古诗文学习的主人,体味古人美的情感,深悟古人高尚的思想,传承古人的淳朴,发扬古人崇高的民族精神,让学生更加喜爱古诗文!

【作者单位:河南省光山县十里镇初级中学】

上一篇:走过TIME的乔布斯 下一篇:艾玛•罗伯茨:七招令你神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