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练笔策略浅说

时间:2022-07-04 01:14:27

初中语文课堂练笔策略浅说

【摘 要】阅读和写作无疑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反观教学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写作教学难见踪迹。在新课程语文教学观下,如何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的结合起来,使读与写相得益彰,应该是一线教师积极面对的问题。现拟从课堂练笔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入手,论述课堂练笔点的确立,实施的类型及相应的训练方式,以期引起大家对写作教学的重视,还其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写作教学 课堂练笔 类型 方法

初中学生的学业较重,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树立写作教学应有的地位,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于老师的见解明确而深刻。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适时进行练笔不失为一种有效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选择。

一、课堂练笔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九年义务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指出:“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反观实际教学,写作多为阅读教学的“附庸”,是单元练习中的一个语文作业,有写作而无写作教学。对于阅读教学也往往是重视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等,对于文章的写作过程、写作技法的体悟等却不够重视,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写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文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写作训练的现实资源,写作不仅可“用其材”,也可“取其法”。

结合上述课标中的要求,充分发挥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我们提出一个教学策略,即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施练笔。所谓课堂练笔是指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掘课文的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适度地融进于其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与阅读相关的篇幅不大的言语片段。这种练笔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中心,形式灵活,有助于学生通过写的训练,更好地理解课文、吃透课文,有效地促进阅读教学;同时由于其往往是某一方面写作的子技能的操练,写作的门槛低,只需教师适当予以引导与点拨,学生不存在“无米下锅”及“不知炊”的困难。学生乐意为之,易于形成练笔的好习惯,重拾写作的兴趣,由“要我写”转向“我要写” ,时间一长,能够形成一系列写作的子技能,为大作文奠定基础,从而可以打破作文教学的被动尴尬局面。

二、课堂练笔点的确立

课堂练笔能够让学生融入课文的角色之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也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课堂练笔是读写结合中的一项措施,其关键之处在于如何落实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即恰当地觅得两者的契合点。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觉得以下几处是课堂练笔较为理想的训练点。

1.言语表达技能精彩处。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语感鲜明,其中不乏精彩的语段和典型的表达技能。我们在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用心营造一种颇合情意共鸣的情境进行练笔,在真切的语感体会中,吸收、内化课文精彩的言语及其典型表达技能,从而实现对语言的迁移运用,使得言语表达生动鲜明起来。

2.情感共鸣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材中有不少抒情性的课文,课文情感的脉动随着读者对情节的深入解读而跳跃起来,抓住它,学生就可进入文中角色,融入自己的情意,与文字对话,聆听它的呼吸,感受它的张力,在对话中学生纯洁的心灵与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融合,形成细腻情感与敏锐语感的共生共存,带动的是真实的感悟与思考,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从而找到个性化表达的突破。

3.空白拓展处。有些课文结尾或文中不乏许多留白,是作者“言虽尽而意无穷”之处,给予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是召唤读者参与的意蕴之处。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可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捕捉这些留白之处,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赋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空白处补上,使已是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或链接到有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从而搭建了一个情思飞扬,诉诸笔端的“平台”。

4.意象深刻还原处。我们的汉字是表意性很强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课文中某些词语用得生动贴切,耐人寻味,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潜心涵咏体悟,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让学生深切理解词语的精妙,领悟汉字丰富的内涵,进行词语意象的还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在品析中,灵动的精神会生动鲜明起来,表达欲望被不断地触引,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三、课堂练笔的类型及训练方式

根据思维训练的深浅程度,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的操作性强的课堂练笔有以下五种类型及其相应的训练方式。

1.文本模仿型。由模仿入手是我国传统写作训练中的一条宝贵经验。教材中的课文多为文质兼美之作,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有极大地可拟性。仿写是学生写作走向独立的必经阶段,伴随阅读教学的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仿立意。有些课文立意的角度典型或新奇,可以让学生多加揣摩,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类似的角度立意写作。如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其托物言志的立意手法就值得借鉴,可以让学生写《竹赞》《梅之语》等作文。

仿语言。语言的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课文典型的句式、段落,包括相关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另一种是模仿课文特定的语言风格,幽默的、含蓄的、粗犷的等。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大量的运用,使得语言清新典雅,是学生锤炼语言的好范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此加以模仿迁移,写写其它几个季节的景色与感悟,如《夏》《秋》《冬》等。

仿选材与组材。有的课文选材典型、新颖;组合合理、别致,材料详略相宜,这都是模仿之处。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全文紧扣“奇山异水”,概写山貌,细描水色,先总后分,详略有致,在结构与材料安排方面应是学生仿写的典范。

仿表现手法。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有些课文运用某一种手法相对突出一些,可带领学生重点体悟之,对其进行相关操练。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它是作者回忆自己年幼时一段遇险与脱险的经历,由一则小事得出一则深刻的人生感悟,以小见大。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此进行仿写。

仿文体。当遇到典范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体裁的课文及寓言体、童话体及新诗体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及时对此模写。如学了寓言《赫尔墨斯与雕像者》,可激发学生以课文为摹本,为生活中某一类人物“画像”。

2.文本理解型。感知和探究课文是阅读课的应有之义,在感知环节中可以适时实施缩写训练,在探究环节中可以适时实施一定的评析训练。

缩写。教学中,有些课文较长,有些段落较繁,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语言组织结构形式,概括提炼课文的大致内容,字数约为原文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缩写不仅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语言的概括与表达能力。实施中不可只是对段意的简单结合,否则学生就失去了对课文的品读趣性。

评析。所谓评析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文某些特色进行评论分析。它适用于特色显著的课文,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学生的评析不要面面俱到,能够锁定课文的一个侧面,言之有理,言之成文即可。练习此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常见的读后感亦属于此法之中,课后还可以延展到对影视剧的评析等。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动作神态作一番对比性评析,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的感知,也提升了学生对人物形象刻画艺术手法的习得。

3.文本转换型。教材中有大量的课文内蕴丰厚,伸展性强,可以对此进行改写和逆写,是较高层次的训练。

改写。一般是在不改变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课文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积累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包括改变人称、改变结构、改变文体、变换思考角度等。改写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如让学生把较为生动的说明文《桥之美》改写成平实的说明文,以此来比较、体会生动说明文与平实说明文的不同特点。

逆写。逆写也叫新构,是指不按课文的原来思路或传统共识而另辟蹊径,进行求异思维和联想思维。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吴用一帮人假意夺酒而实为下药一节,如果在杨志一帮人与吴用一帮人一见面时就显露出来,其故事情节及艺术效果怎样呢?让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去写,然后与原文对照,那么学生的感受与收获会更多一些。

4.文本批判型。有些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可以从中引出一点,结合现实进行批判性解读而生发自己的观点,将课文与课外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引申。所谓引申是指教师结合课文中的某一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而写出新义。此种练笔能很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判断、推理及想象的能力,但应防止学生漫无边际地感想和描述。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只有那个小孩说了实话,而其他人没有说实话?现实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大胆地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运用此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而且通过解读这一过程的浸染,将触发对相关生活积累的回顾,把课本与生活紧紧地联系了起来,“写”的素材与方法得到迁移与整合,从而提升“写”的素养。

5.文本批判型。教材中不乏伸展性很强的课文,有的有插图可以述想,有的有留白可填充,有的有情节可延续,有的有段落可拓展,对此可适时进行引写、补写、扩写、续写等训练。

引写。语文教科书中有着数量可观的插图,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至九年级六册语文课本中就有插图233幅。它们的存在,自有它们的教学学价值,它们不仅是课文内容的艺术再现,是为阅读的辅助,也是学生写作的直观材料和途径。引写是指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对课文里的相关内容预先进行练笔 。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书中的插图,对插图中四种形态各异的云进行描写,然后与课文第三段的文字进行对照,找出差距,再进行消化吸收,这既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使得学生学会了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描述、说明其不同类型的形态具样。

补写。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的地方是作者有意的留白,给读者以联想与想象。抓住这些留白点,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激发学生展开联想,补写出片段将其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比如《范进中举》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思考、想象:在范进赶考几天中,他家里的具体情况如何呢?

扩写。教材中有些文章,特别是大量的古典诗文,这些经典作品往往简洁、凝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力对原文的片段或篇章加以扩展和发挥,让原文的情节更生动、内容更充实、形象更感人。

续写。教材中不少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原文出发,遵循原文的思路,对原文展开合理而精彩的想象与推理进行延伸,即顺着原文的脉络、思路再作想象。这样的练笔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就《孔乙己》一课的结尾激发学生探讨、想象:孔乙己到底有没有离开人世呢?■

上一篇:作文如此难教 引无数名师竞折腰 下一篇:作文辅导宜在学生渴望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