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视角下冗余资源存量分析

时间:2022-07-04 09:42:46

公司治理视角下冗余资源存量分析

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要消耗资源,如果这些活动不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其最终目标的完成就会受到威胁和影响。Henderson和Clark(1990)认为,资源并不总是顺畅地流向企业所需要的环节,在企业主要力量所支持正常业务活动的地方更是如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果企业不能快速地获得其所需要的资源,就会导致日常活动难以为继,甚至倒闭。因此,寻找到企业的冗余资源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随着冗余资源的相关理论的发展,冗余资源对企业绩效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企业内冗余资源的存量问题也成为了近年来学者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公司管理中,冗余资源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不能简单地把冗余资源问题归结到某一种原因上,而应该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具体地分析冗余资源。

一、冗余资源相关研究

在传统的组织理论里,冗余资源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常常会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解释企业绩效、创新绩效等问题。冗余资源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巴纳德在其书中就提到过关于冗余的作用。而冗余资源最早由March & Simon(1958)提出的,认为其是超出实际需要而保存在组织内部并被个人或小团体控制的资源,用于应对环境变化的冲击。随后影响比较大的是Bourgeois (1981)的定义,认为冗余为组织中一种实际的或潜在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资源缓冲物。它可以使组织成功地应对内部调整和外部政策改变的压力,以及应对外部环境而进行战略变革。很明显,从冗余资源的定义可以得出:冗余资源既可以作为企业一种预防风险的控制手段,又是一种特殊的“紧急后备资源”。

关于冗余资源的影响因素,近年来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主要包括:首先,从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因素,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企业产品销售量下降会造成现金流量的减少,同时也会降低企业从外界筹措资源的能力,进而会普遍地降低企业冗余资源状况(龚晓瑾,2009;李文君、刘春林,2011);同样的,在我国经济的转型的背景下,会带来很多制度上的风险,企业就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会影响企业的冗余资源的存量(邹国庆、倪昌红,2010)。其次,从市场环境的变化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影响着企业业务,并需要企业对业务做出收缩或扩张式的调整,表现为:业务扩张会使一些企业资源产生“已吸收的冗余”,业务收缩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大量“未吸收的冗余资源,而且可能还会产生一些已吸收的冗余资源”(王志敏,2011)。最后,在其他方面的因素上,有学者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吸收能力也会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企业的冗余资源(龚毅、时延娟,2009;方润生、李雄诒,2005)。

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冗余资源的影响因素,打破了我们对冗余资源影响因素的传统认识。但是这些研究也有其一定的不足:首先,多数学者研究的因素偏向于企业的宏观层面或者企业的外界市场变化,对企业内部的相关因素关注的不够;其次,即便有部分学者从企业内部出发进行探究,也只是在个别变量上,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够;最后,所有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不能全面的考察冗余资源的形成问题。笔者认为,影响冗余资源的因素虽然众多,但是从企业内部来看,最主要最关键的仍然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上。现阶段我国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董事会以及股权结构上,这也是公司治理上最主要两个组成部分。本文就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二者是如何影响冗余资源的。

二、股权结构与冗余资源关系

股权结构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产权基础,不同特征的股权结构反映了不同的企业内部股权配置,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关于股权结构与冗余资源之间的研究,目前来说还比较匮乏,相关的研究只有零星涉及,并没有系统地描述。

(一)股权集中度与冗余资源 股权集中度是衡量公司股权分布状态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公司的全部股东因持有股权的比例不同所反应出来的股权集中还是股权分散的数量化指标。不同的股权集中状况,对冗余资源所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一是在股权适度集中的情况下,减缓了股东监督管理层的“搭便车”问题,有利于股东收集信息并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在这种情况下迫使管理层提高公司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改善公司经营状况,增加企业净现金流量,从而使企业拥有更多冗余资源;二是在股权集中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当控股股东几乎完全控制管理层且拥有公司实际控制权时,冲突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在其与小股东之间,这时控股股东出于个人私利的考虑,随意增加运营成本和消费性开支,如装修豪华的办公室,购置高档汽车等,甚至变相设计一些特殊的自身交易和财务掩盖手段“掏空”公司的冗余资源,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此时冗余资源会从公司流向个人腰包,造成公司冗余资源的减少。

(二)国有控股股东与冗余资源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企改制而成,加之当时政策上有扶持国有企业上市以及国家要在上市公司中保持控股乃至绝对控股地位的指导思想,造成了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在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下,大多数上市公司由国有大股东控股。一般国有股是由国务院授权相关部门和机构所持有的。从理论上来说,全体国民是国有股的最终所有者,但全民并不能人格化到一个具体的自然人身上,这就会造成国家作为企业控股股东的监督缺失。这种监督缺失会引起监管不力导致管理者更易从事帝国营造性投资,甚至可以直接侵害国有股东及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倾向于控制更多的冗余资源。从人的角度看,国家相关机构会指派国有股权代表进入企业,这种人就难免会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一方面,人在行使股东权力会受到国家相关经济管理政策的影响,更容易从国家获得大量的资金扶持,从而在公司内部形成大量的冗余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人由国家指派,“官本位”思想严重,所做的企业决策很有可能出于维护其职位稳定或迎合上级主管部门目的,行为目标短期化,不会冒险进行投资决策,在这种情形下,人偏于保守,往往更乐意在企业里持有大量的冗余资源。

(三)管理层持股与冗余资源 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企业制度产生和逐步完善过程中的标志性特征之一,随着现代公司两权分离,随之而来的是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冲突,问题由此产生。因此如何设计股权结构使管理者的行为目标与股东权益趋于一致就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Jensen & Meckling(1976)认为管理层持股能使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因而能够降低二者之间的冲突。但是管理层持股会产生两种效应:利益趋同效应和管理者防御效应。当管理者持有适度的股权时有助于降低公司的成本,增加公司价值;由于管理层持股并不能彻底消除成本,因此当管理层持股高度集中时,其经营活动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约束,管理层将追求自利目标而不是公司价值目标来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由此可见,利益趋同效应发生在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时,而管理者防御效应则发生在管理层持股比例较高时。由以上两个效应分析可知,当管理者不持股时,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目标相差甚大,公司价值的高低并不能为其带来更多的附加收益,此时管理者往往更加关心自己的职位和经营权,不作为现象严重,因而倾向于维持企业内较高的冗余资源。随着管理层开始持股,当管理层持股的利益趋同效应占主导地位时,如果管理者继续选择“不作为”而维持企业内较高的冗余资源的话,那么持有高额冗余资源的后果管理者也将一并承担。此时,管理者维持冗余资源的动机将减弱,积极开始企业投资经营活动。当管理者持股比例进一步增加,管理者防御效应开始显现。管理层权力膨胀且免受外界监督时,管理者在追求私利的动机下开始出现截留公司资源、滥用权力的行为,更多的公司冗余资源将被管理者以个人目的维持在公司内部。所以,管理层持股对冗余资源存量之间存在一种正U型的曲线关系。

三、董事会特征与冗余资源关系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以往的文献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将其与冗余资源联系起来,而上市公司董事会所进行的一系列重大的管理和决策行为都对企业的投入产出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通常,公司高层所做的决定趋向于非程序性的业务活动,不确定性较大,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这样就越容易产生冗余资源。从董事会的特征上来看,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两职合一情况以及董事会独立性将分别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公司冗余资源的存量。

(一)董事会规模与冗余资源 董事会作为上市公司决策的最高机构,其规模的大小影响着公司的冗余资源。有限理性理论认为,高层决策者在面临非程序化的决策时,由于不能穷尽所有对决策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因而在决策时往往是放弃最优解,转而追求满意解(方润生,2004)。这种有限理性的决策的思维模式反映在具体的资源配置行为上,一般会表现为留有余地。笔者认为这种“余地”在这里即为冗余资源,即保证活动有足够的、最大可能的资源需求量以应对随后可能出现的一些不确定情况所产生的资源需求,因而最终会使这些资源变成冗余。并且,在对相同的非程序化问题进行决策时,董事会规模越大,决策程序越复杂,决策周期越长,那么出现这种有限理性的决策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就越可能产生的冗余资源。因为在董事会决策时,与小规模董事会相比,大的规模的董事会往往是多项不同意见的综合。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的水平不同,因此每位董事会成员最终做出的决定也就不尽相同,董事会成员在对某一问题的达成的共识上就越发困难,这就需要董事会有更多的讨论和商议才能有所结果。这种经过多轮磋商,各个股东利益集团之间不断博弈的结果最后保证了决策结果的不至于过分走向极端,也是一种成员之间互相妥协的结果。这种规模的董事会更多地会偏好较保守型的项目,淘汰高风险项目,而一般这种较保守型的项目往往就属于有限理性下决策产生的结果,这种类型的项目往往需要企业存储一定的后备资源予以保障,最终使企业产生冗余资源。

(二)两职合一情况与冗余资源 从传统的契约结构来看,董事会除了一些重大的企业决策之外,还对企业的管理层有着监督和约束经营决策的义务。如果上市公司的CEO两职合一(表现为兼任上市公司总经理和董事长二职),其经营决策权力就会越大,就越不会受到董事会的制约,那么公司的CEO就可以越过董事会这一权力机构而可以独断专权。冗余资源的权力行为来源理论表明:由于正式的组织层级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引发下级经理“高报成本,低报产出”,由此而获取“超额投入”,说明有意的权力行为能够产生冗余(Nohria & Gulati,1996)。同样地,当上市公司CEO两职合一时,此时的公司CEO完全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的权力斗争行为来获取冗余资源,具体表现为:由于公司CEO高度集权,独享公司的决策权和经营权,就会产生组织层级间委托—关系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CEO缺乏足够的权力制衡,CEO就会使用这种高估成本和低估产出的方法来获得“超额投入”(即冗余资源),并且使用次数会愈加频繁,甚至肆无忌惮。同时,在这种情形下,即使公司高层董事会通过长期经验的积累合理预期了CEO的这种瞒报行为,却也不能够对CEO所在的部门的投入产出做出足够的调整,以用来抵消由于瞒报行为产生的冗余资源。因为与公司CEO相比,此时的公司董事会已经没有足够大的权力来调整公司的资源配置了。在这种情况下,当上市公司CEO两职合一时将会增加公司的冗余资源。

(三)董事会独立性与冗余资源 所谓董事会独立性主要是指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大小,与董事会里其他董事相比独立董事能够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对于公司的经营决策给予一定的指导性建议,确保公司的治理状况不出现大的变动。目前,学者们对董事会结构的研究主要从两种不同的路径进行的:一是从理论的角度出发,主要认为董事会有义务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降低成本;二是在资源依赖理论的框架内所展开的研究,具体表现为董事具有为公司提供资源的作用。资源提供功能,这是独立董事的重要功能之一,主要是指独立董事能够给公司带来所需要的多种重要资源。对于不同背景学识的独立董事而言,能够给公司提供的资源也各不相同,由于独立董事多聘请的是财务、法律以及战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专家,因而在各自领域所拥有的潜在资源也并不相同。根据Pfeffer和 Salancik的观点,独立董事主要功能包括:提供合法性以及专业技术的建议咨询、外部组织与公司沟通信息的渠道、优先获得公司外部重要方面的承诺或支持、建立外部关系为战略的形成或者公司其他重要的决策提供帮助。对上市公司而言,独立董事不仅能对管理层进行监督,而且在危急时刻,更有助于降低外部突发事件对组织的影响,减小公司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所以根据冗余资源特征的分类,显然这些资源都是属于企业内的潜在的冗余资源。

参考文献:

[1]龚晓瑾:《金融危机对组织冗余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探析》,《现代财经》 2009 年第9期。

[2]李文君、刘春林:《经济危机环境下冗余资源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行业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第5期。

[3]邹国庆、倪昌红:《经济转型中的组织冗余与企业绩效: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1期。

[4]王志敏:《基于市场环境变化的企业冗余资源来源观分析》,《经济纵横》2011年第4期。

[5]龚毅、时延娟:《 产品生命周期中冗余资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6期。(编辑 刘 姗)

上一篇:注册会计师压力分析及应对 下一篇: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