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礼乐教化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7-03 10:09:35

论古代礼乐教化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

摘要:在中国古代漫长的音乐教育发展中,礼乐教化思想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被当做治国的方针。在今天,社会经济状况与古代已大不相同,如何把礼乐教化思想中合理性的、精华的部分传承吸收,使其适合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为今所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中礼乐教化思想(以西周时期与孔子的为例)的简述及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思想中的体现,寻找其再当今音乐教育中的闪光点。

关键词:礼乐教化 音乐教育 启示

一、中国古代音乐教化思想简述

礼乐教化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本文以以西周时期与孔子的音乐教化思想为例简述这一思想的要义。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音乐的教化功能。《尚书・舜典》中记有:“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神人以和。”由此段话可知,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注重音乐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通过学习音乐使贵族子弟达到个性正直温和,宽大谨慎,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的境界,这是周代礼乐教育思想的先声。到了西周时期,礼乐教育开始作为治国方针被提上日程,并且成为西周音乐教育的主体,具有伦理化、政治化、宗教化的性质。这一时期的礼乐教育也具备了审美教育的性质,在具体的实施上礼乐教育互为表里,各有侧重。在教育活动中以音乐为手段,但德育在当时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音乐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非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始终是统治者用来教化人们的工具。以后的朝代大多沿袭西周的礼乐制度,看重音乐教育功利性的作用,这必然会忽略其对于人自身的锻造作用。

孔子是乐教思想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创私学,在学校中开展“六艺”教育,《论语・泰伯》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音乐教育的完成看做是整个教育完成的标志,礼乐教育是孔子音乐教育内容的主体。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所谓“礼乐 礼乐”,礼始终摆在乐的前面,实施乐教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辅助礼制治国,音乐教育不是作为一门艺术来发展的,即使在当时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也始终没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单纯的以育人为目的也更无从说起。不论是对待西周的礼乐制度还是孔子的音乐教化思想,都应该辩证的看,挖掘出适合当展的精华部分加以适当的修改以适应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礼乐教化思想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近现代时期的音乐教育史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在这一时期内,西方的音乐教育思想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的礼乐教化思想发生碰撞,同时也是古代礼乐教化思想与当今音乐教育的过度连接部分。

前面已经提到,在我国古代礼乐教化思想中,德育是其主要的目的,所以才有“明人伦”一说。所有的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优秀健全的人,人之所以比动物高级就是因为人能有意识的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如何去做人使得德育在任何教育中尤为重要。这里又要提到,在我国古代礼乐教化思想中,德育育人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整个音乐教育的价值导向仍是功利性的即维护封建统治,这也是与西方音乐教育思想中德育作用的最大分歧。在西方音乐教育中,音乐的德育作用是为了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最终提高人的素质。近现代历史上一批早期的音乐教育家开始倡导西方的音乐教育思想,如蔡元培、丰子恺、萧有梅等,将音乐教育思想的重心放在美育上。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美育思想的发展与我国古代礼乐教化思想仍有密切的关联,古代礼乐教化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设,那么在近现代时期如何扬弃这种附加在音乐教育上的巨大的功利性政治性目的呢?那就是进行美育。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到:“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但“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从这段话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美育在培养纯洁高尚的人这方面独特的优越性。美育以提倡无人我、超利害为宗旨,音乐教育作为美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是超越实利主义的,所以才能摒弃古代礼乐教化思想中的功利性因素。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也可以理解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即音乐教育是最终实现育人任务的手段。美育思想在刚刚引入的近现代时期是最纯粹的,也是最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审美的音乐教育尽力排除功利性、政治化的因素。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却含有巨大的功利性目的,那就是对人的培养,只不过这是一个隐性的、长期的过程。

无论是实现音乐教育本身的教育目的还是实现辅助德育的目的,音乐教育都必须发挥音乐艺术本体的特点。我们应该看到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但是要清楚两者不是从属或者包含的关系;通过音乐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音乐的任务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任务。在现代社会中,其所含的功利性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艺术具有普遍性,要看到其反映的普遍性的东西。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达到思想情感上的潜移默化,培养高尚完全的人才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三、礼乐教化思想对目前音乐教育的启示

在分析过古代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在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中与西方教育思想的融合后,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音乐在育人方面的优越性,所以对它的发展应该谨慎规划。音乐教育发展至今,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理念基本已经得到认同,但音乐教育同时也应该肩负其他的责任。音乐教育不仅应该姓“音乐”还应该姓“教育”,它是音乐和教育德统一体,既肩负着实现音乐本体价值的使命,又承担着实现他教育性的责任,即实现育人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表明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同时也要看到音乐教育所含有的除了审美价值之外的实用性价值。保罗・哈克就说过:“一个仅仅为自身而存在的,仅仅为自身而有用的学科,例如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教育,无论是从可能性还是从逻辑上讲,是不可能被视为学校的基础学科的。”这实际与礼乐教化思想和近现代五育并举的思想有共通之处:看到音乐教育的其它功能,但是也应该坚定的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

作为审美的音乐教育,审美与音乐的关系亦是相互的:强调音乐教育审美性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实现其教育性;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和教育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审美性是教育性的前提,教育性是审美性的目的之一。当人们把美作为目的和理想来追求的时候,就可以在真与善、认识与道德、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架起由此达彼的桥梁。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音乐教育的教育性只有以音乐为本,才能实现其与德育、智育等方面的教育价值,且这些教育的实现是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美育,通过美向德、智、体等诸多方面渗透影响,而不应该离开美育这个核心,超越音乐艺术本身的规律,片面的追求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

综合看来,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思想实际上是围绕“乐以载道”这一观点展开的,承认音乐教育对人具有教化作用,但其只是作为礼制的辅助工具。不过,我国古代的礼乐教化思想虽然具有功利性的政治化的目的,但是其对于音乐教育育人作用的阐述是非常科学的。因此对待古代的音乐教育思想这发你干,应该看到其合理性、科学性的东西,辩证地看待,取其精华,为今所用。

作者简介:马金玲,女,1988年,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级研究生,

音乐教育学专业

上一篇:班主任如何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 下一篇:在突破中实现政治课探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