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时间:2022-10-14 09:17:07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开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开展了研究,在中小学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有关心理素质的现有研究集中在学生心理素质的概念、结构和测量工具以及教育实验方面。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国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科学的研究,解决了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不过,随着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轰轰烈烈的开展,我们不能不重新考虑心理素质教育如何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考虑心理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结合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心理素质教育容易找到结合点,适宜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和社会生活来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以及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故心理素质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心理素质教育在以下方面是一致的。

1.教育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终极目标;心理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个性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极目标。二者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素质与能力。

2.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性,提倡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形式;心理素质教育则强调在活动课程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者都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

3.教学内容: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二者由于教育目标的一致,因此,在教育内容上都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基本内容。

二、综合实践活动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可能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主要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或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内容范围除了“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指定领域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非指定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是遵循学生心理适应和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健全个性,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青春发育的心理问题、情绪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必须促使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适应社会要求,让青少年积极适应社会变革中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交往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积极良好适应的基础上,促进青少年智能、个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健康发展,这是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

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凭借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平台,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三条主线”、“四个领域”。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偏差、心理问题,解决适应性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活动课中得到发展和优化。例如,在研究学习领域中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亲身的调查、询问、分析中产生真实的感悟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解决学生学习方面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学习困难,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低落,学习动机缺乏等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发现、感悟、体验的同时获得自尊与自信,改变厌学情绪,培养善思、乐思的好习惯。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许多心理素质教育因素容易通过实践操作层面的具体活动来培养和优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蕴含着许多心理素质教育的因素。如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立足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存方式;要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负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等。

1.研究性学习领域中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因素及其操作。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欲望,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创新的心理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学生自身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因此我们可设计以下三类活动:(1)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研究活动;(2)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活动;(3)人与自然关系领域问题的的研究。

在活动中,学生以独特的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起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学习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中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因素及其操作。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该领域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的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在这一类活动中,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与社会中形形的人打交道,学生必须形成和发展人际交往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品德、合作意识、团结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感等心理素质。

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活动:(1)社区服务活动;(2)社区调查活动;(3)社区实践活动。

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库,也是一个广阔的大舞台,它给我们提供了教育的机会、展示的平台。

3.劳动技术教育领域中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因素及其操作。劳动技术教育是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劳动体验,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激发劳动兴趣,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技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以下心理素质: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自立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初步形成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及技术创新精神的意识;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挫折耐受力等。

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我们要注意挫折耐受力的训练。学龄学生在劳动中难免遇到许多困难,如与人合作的困难、寻找材料的困难、学习技术的困难等,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好机会。困难会不断出现,但又会不断征服,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从正面和侧面引导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我们还要注意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充分利用劳动中的团队合作,让学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引导学生学会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心理素质教育是相对立但又能找到和谐统一的结合点的两个教育领域。综合实践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途径,它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实践活动的场所。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需要生硬机械、被动地接受道德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是让他们参与活动,将整个身心融入活动中,通过自己实践,自然和谐、生动的看到、听到、想到、悟到道德知识、心理品质,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入良好的行为习惯。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可行的。

上一篇: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技工学校数学学习策略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