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三种不同吻合术式和三种不同缝合方式应用比较

时间:2022-07-03 04:52:35

动静脉内瘘三种不同吻合术式和三种不同缝合方式应用比较

摘要:目的 探索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吻合方式和缝合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84例头静脉+桡动脉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比较3种不同缝合方式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的应用可能,及对手术成功率,吻合口渗血,动静脉内瘘远期发育的影响。结果 中端端吻合21例,成功15例;经典端侧吻合18例,成功16例;改良型端侧吻合45,成功43例。结论 前臂头静脉+桡动脉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推荐行端侧吻合尤其改良型端侧吻合,缝合方式可采用底层连续+上层简单缝合,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吻合方式;缝合方式

慢性肾衰竭长期行血液透析患者需建立起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自2006年美国K-DOQI指南建议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长期血液透析首选血管通路以来,我科先后采用端端吻合、端侧吻合、改良型端侧吻合行头静脉+桡动脉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对不同吻合方式和缝合方式应用的优缺点比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2007~2013年我院收治的需接受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长期透析患者84例,男58例,女26例,年龄18~83岁,平均59.6岁,手术部位为前臂腕横纹上方2~4 cm,头静脉桡动脉之间,其中左手65例,右手19例,原发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64例,糖尿病肾病12例,多囊肾6例,高血压肾病2例。

1.2方法 术前判断患者基本情况,合并高钾血症、急性左心衰、肺水肿、严重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先建立临时用血液透析通路,行充分血液透析治疗,加强超滤,营养支持,待患者一般情况改善后择期手术,手术当天血压120~160/80~100 mmHg,术前行前臂头静脉、桡动脉体格检查,判断动脉搏动是否有力,判断ALLEN试验阴性,判断头静脉是否充盈,血管弹性是否良好,有无血管硬化,是否存在较大分支,分支是否可能导致血管牵拉,是否会导致血液分流,判断静脉近心端是否通畅,询问静脉既往是否有穿刺史,尤其是静脉留置导管留置史。端-端吻合:吻合21例,成功15例。经典端-侧吻合:吻合18例,成功16例。改良型端-侧吻合:吻合45例,成功43例。

1.3观察指标 ①血管吻合时间:从准备吻合开始,到吻合完毕到开放血管夹为止。②血管一次性吻合成功率:开放血管夹,回复血流通畅后,一次性吻合成功率,并观察吻合口漏血和补针情况。③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观察血管吻合一次性成功的患者,内瘘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④动静脉内瘘通常情况:观察血管充盈度,杂音、震颤,内瘘透析使用情况。⑤内瘘阻塞取栓的方法。3结果

血管吻合时间为12~20 min,血管一次性吻合成功74例,成功率88.1%,约有31例出现吻合口漏血,予局部纱布压迫,漏血较多的予以补针,一般补一到两针。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为97.2%(血管吻合一次性成功74例,有2例患者手术当时杂音清晰,术后回病房无杂音,予重新手术取栓,有1 例取栓失败),术后均无感染、出血、窃血综合征、血管瘤、手背静脉怒张等并发症。动静脉内瘘通畅情况:术后吻合口部震颤感强,听诊杂音响亮,静脉充盈良好,术后内瘘启用时间30~45 d,有 2例内瘘在60 d后启用,血液透析流量在200~250 mL/min,有1例患者内瘘流量开始仅达到180 mL/min,术后1~2年有3例内瘘阻塞,早期予局部尿激酶溶栓,后期予重新手术取栓,取栓失败者予重新造瘘。总体血液透析效果满意。

4讨论

4.1术前准备 判断患者基本情况,合并高钾血症、急性左心衰、肺水肿、严重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先建立临时用血液透析通路,行充分血液透析治疗,加强超滤,营养支持,待患者一般情况改善后择期手术,手术当天血压120~160/80~100 mmHg,术前行前臂头静脉、桡动脉体格检查,判断动脉搏动是否有力,判断ALLEN试验阴性,判断头静脉是否充盈,血管弹性是否良好,有无血管硬化,是否存在较大分支,分支是否可能导致血管牵拉,是否会导致血液分流,判断静脉近心端是否通畅,询问静脉既往是否有穿刺史,尤其是静脉留置导管留置史。

4.2吻合方式选择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吻合方式是腕部桡动脉与头静脉的吻合,一般采用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由于窃血综合症发生率相对高,侧侧吻合已少用,对于血管条件好的患者,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手术成功达到良好的透析效果,但对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如自身血管硬化,糖尿病血管病变,网状静脉血管,对于上述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尤其是头静脉直径

4.3缝合方式的选择 目前动静脉内瘘的缝合方式主要是单纯简单缝合、连续缝合,单纯简单缝合有利于吻合口的扩张,针距边距要均匀,否则易于漏血,尤其是是底层漏血不易补针;而连续缝合相对不易漏血,对吻合口大小要求较大,若吻合口小,较易出现吻合口狭窄,影响内瘘血流量;故底层采用连续缝合+上层采用单纯缝合既可以较少底层漏血补针风险,又可以减少单一连续缝合导致的吻合口狭窄。

4.4血管吻合技术的要求 ①血管吻合口径要基本一致,如吻合口径相差过大,需将口径小的血管剪成斜面;或者行改良型端-侧吻合,调整吻合口径至完全吻合,若静脉血管直径

4.5术后保养 术后敷料包扎忌过紧,内瘘侧衣服袖口不能太紧,禁止长时间捆扎止血带和血压表袖带,禁止内瘘侧卧位,压迫内瘘侧上肢,坐位或立位禁止抬高内瘘侧肢体至头顶以上;术后3 d可行握拳锻炼,以空抓为主,术后两周可予抓握橡皮圈或捆扎止血带锻炼,1~2 min/次,促进内瘘发育;透析后防止低血压导致内漏阻塞,防止穿刺部位感染,严防局部穿刺引起继发性血管瘤。

综上所述,影响动静脉内瘘血管吻合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选用改良型端-侧吻合+(底层连续缝合+上层简单缝合)可有效降低血管吻合难度,较少术中内瘘漏血,增加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成杰,石现军,武黎平,等.两种不同动静脉内瘘术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1):66-67.

[2]温玉,敬春兰.动静脉内瘘吻合术术式比较及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1,23(1):98-100.

[3]Unal A.Tasdemir K;Oymak S.The long-term effects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 cre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Hemodial Int,2010,14:398-402.

[4]张凡,王涛,郭东阳,等.16年1 820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回顾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3):461-46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 版[J].2010:14-21.

[6]Morales H;Jones BV;Leach JL.Documented development of a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in an infant subsequent to sinus thrombosis: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Neuroradiology,2010,52(03):225-229.编辑/张燕

上一篇:某地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新时期狂犬病预防控制的形势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