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电视谈话节目贴近受众

时间:2022-07-03 06:35:30

如何让电视谈话节目贴近受众

2011年中央电视台在俄语频道开播《观点》节目,是为提高对外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创新节目样态做出的尝试。主持人与两位嘉宾围坐在圆桌旁,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讨论热点民生话题,探究因中外文化差异导致的认识分歧,淡化了访谈的严肃性,强调人情味、趣味性、戏剧性,集信息传播、制造幽默、辨明事理三大元素于一身,是俄语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

选题策划贴近观众的需求和关注点

长期以来,影响外宣效果的突出问题是“统一思想,千人一面”的宣传方式,海外受众关心的东西有时却不报道。因此,必须努力使我们节目的选题与海外媒体受众真正想看到的东西尽可能地契合。《观点》节目在选题策划方面注重细节,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家长里短等琐事人手,反映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脉搏。

一、选择具争议性的热点问题。目前中俄两国都处在社会转型期,在复杂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现实生活存在着一些类似的冲突与矛盾,涉及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交通等各个方面。例如北京面临着“首堵”问题,而莫斯科也是世界上交通拥堵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绿色城市和公共交通》这期节目探讨了城市交通建设、管理、规划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比较借鉴了中俄两国的治堵举措;中国房价上涨的同时,莫斯科居高不下的居住成本也时常被“诟病”,《天价房》探讨了青年人对“买房”和“租房”的不同态度;中国高校正在加快自主招生改革的步伐,而俄罗斯却从学校自主命题改为实行统考制度,《从高考看中西方教育》探讨教育制度改革引发的争议。从节目播出的效果来看,越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存在矛盾和困惑,能够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越能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二、解读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现象。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并融入国际社会,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引起外国人的关注,中国话题也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话题。《观点》节目以小见大,用外国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外因文化差异存在的认识分歧,倡导文化的多元与融合。例如在许多中国人的印象里,俄罗斯人酗酒成风,而老外却为中国人劝酒的热情头痛不已,《酒的诗意》这档节目专门探讨中外酒文化的差异。《“你好”还是“吃了吗”》通过中西方问候语的不同,讨论如何理解和包容不同的价值观;《龙年说龙》以龙年春节为契机,通过挖掘和阐释中国“龙”的文化内涵来消除外国人对“龙”这一形象的误读,形象地表达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和谐的理念。

三、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例如,中俄互办旅游年是促进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举措。《观点》节目以北京市政府邀请50个俄罗斯家庭来华旅游为切入点,约请一位导游和资深记者讲述他们在中国旅行的奇闻轶事,旅游攻略,包括买东西如何讲价,打车如何“不挨宰”……谈话趣味横生,富有人情味。新年到来之际,《观点》节目邀请一对在华十余年的记者夫妇讲述中国的“洋节”和外国的“中国节”,通过过节风俗的变化来展现中国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经济生活水平的变化,描绘出一个快速发展的多元的中国。

节目形态贴近观众的思维方式

俄语国家受众的心理习惯和思维方式与中国人有很多不同,他们不愿意接受明显的观念灌输,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观点,可能会引起他们的疑惑、不满甚至反感。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编导会让嘉宾持有不同的立场,力求传递多视角的观察和分析。

《观点》节目的主持和嘉宾,都是在中国有了一定的积累和阅历的媒体记者,或是精通中俄文化的专家。他们有着敏锐的新闻嗅觉,对新闻事件“有话说”;同时具有较好的电视表现力,善于把所见到的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另外,作为中国文化最直接的旁观者和描述者,他们能够关注到中国人不曾关注的细节,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立体化地介绍中国。

在录制过程中,嘉宾会有激烈的辩论,而且风格各异,或者幽默风趣,或者咄咄逼人,同时往往在争辩中会出现精彩的言论和独到的见解。主持人凭着敏捷的反应能力适时把握现场节奏,做到张弛有度。例如录制《卡奴》这一话题时,一方嘉宾支持“今天可以花明天的钱”,一方坚持保守的消费观,争论中体现出中国人消费观念的变化。《大城市的幸福》争论青年们“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的深层原因,并由此将话题扩展到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大城市病”。

总之,人们获得交谈的并不在于争论的结果,而是在于交谈的气氛。谈话者之间观点的差异、激烈的交流和碰撞,使得“整个谈话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信息场”。正好比多声部的合声构成了和谐的乐曲,节目感染力大大增强。

表现手法贴近观众的收视习惯

外宣节目要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首先要让观众看得懂,看得惯,继而产生兴趣。作为节目灵魂的主持人,既不能板着面孔教训人,又不做隔靴搔痒地泛泛之谈,而是要放平心态,与嘉宾、受众一起探究问题的是与非。具有亲和力的主持人更能让传播变得生动,从而贴近受众的心理需求。而嘉宾个性的语言风格,诙谐调侃、“小讽大赞扬”,能够达到“义正辞严”收不到的宣传效果,从而潜移默化地使观众认同一些观点。加之采用一些社会“热词”,甚至网络用语,寥寥几句也能让人印象深刻。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魅力是谈话节目很重要的优势。

除了语言的表述,在镜头的剪辑、内容的安排等方面,也要适应海外观众的审美方式和欣赏习惯。有时,用电视画面展示正在评论的事实,会更为直观。因此在每期《观点》节目的中间,都会插入相关主题的片花,配以快节奏的音乐,字幕特技等多种手段。视听符号的多重运用,增强了传播效果。

外宣频道不仅需要关注时政热点的新闻访谈节目,也需要此类考虑到跨文化交际特点的“软性”谈话节目。其特点就在于避免“板着面孔”的说教方式,用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解读中国观点。就好像是我们邀请了隔壁的邻居来聊天,我们可以不同意彼此的看法,也可以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双方能坐下来,开诚布公。这正是谈话节目的魅力所在。

责编:吴奇志

上一篇:中东危与机 下一篇:椰风轻拂枫叶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