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文教育与汉语教育研究综述

时间:2022-07-03 03:03:00

美国华文教育与汉语教育研究综述

摘 要: 本文意图从美国华文教育与当前汉语热、汉语教育相关问题的角度,找到其中对当前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部分,作出相关研究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美国华文教育 “汉语热” 对外汉语教学 启示

华文教育指华人在所在国对华侨华人子女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人士施以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教育,其主体是当地华人所开办的各类华文学校,在美国称中文学校。席春玲的《美国中文学校发展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4,(10))介绍了美国中文学校的产生、发展和现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美国中文学校的运行状况;李嘉郁的《谈谈北美地区新型中文学校的社会功能》(《八桂侨刊》,2001,(04))则对北美中文学校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论述,并对拓展这一功能提出了建议。为更清楚地探讨美国华文教育的相关问题,有必要对其历史进行回顾。

一、美国华文教育历史回顾

十九世纪中期,大批华人以劳工的身份来到美国从事苦力劳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华文教育开始在华人聚居的城市慢慢地发展起来。最初华文教育承袭清朝教育模式,主要以私塾形式存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排华法案通过后,加州政府在华人家长们的强烈抗议下同意为华人设立隔离学校,于1885年在美国旧金山开办一所华人小学。1888年在美华人社团开办了金山学堂,后更名为大清书院。清政府的推动使美国华教有了很大发展。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唤醒了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思想,激发了海外华人兴办新式中文学校的热潮,美国华文教育迅速发展。[1]二战后,美国华人移民数量增加,二十世纪有两次较大的移民潮,为七十年代中国台湾人移居美国的移民高潮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人员移居美国的移民高潮,引发美国华文教育的中兴。[2]

肖炜蘅的《当代美国华文教育浅析》(《八桂侨史》,1999,(03))把美国华教分为早期私塾教育、新式华侨教育和当代华文教育三个阶段。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主客观环境的改变,美国中文教育开始对自身的定位、方向、形式和宗旨作出调整,标志着美国当代华文教育的出现。而丁霞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华文教育及展望》(《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1))里说道,美国华教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文学校的数量和学生人数都有很大增长,并预测进入二十一世纪,华文教育将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在融入美国主流教育体系的同时趋于当地化。据《全美中文学校协会2000―2002协会工作报告》(郑良根执笔)统计:社区中文教育成为美国社会中文教育的最大阵地,远远超过主流教育系统里学中文的总人数。

二、正视美国“汉语热”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中国的文化、市场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汉语也正在世界各国走俏,出现了“汉语热”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表现出关注。

袁慧芳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中文热”述评》(《八桂侨刊》,2001,(02))介绍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给美国华人社会及主流社会带来的影响,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李晓佳在《中文热劲吹美国大陆》(《二十一世纪》,2005,(11))中称,中文在美国已经成为继英文和西班牙文之后的第三大语言;席春的《美国汉语热持续升温》(《国际人才交流》,2006,(01))根据美国亚洲协会调查,发现在美国从幼儿园到中学、大学,学生中学习汉语的兴趣不断增长,分析了美国汉语热的源头;廖小健的《“汉语热”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比较教育研究》,2008,(01))一文主要探讨全球“汉语热”对海外华文教育、华文传媒以及对华侨、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的积极影响,认为“汉语热”实际表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也看到了“汉语热”现象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冷静地进行了客观思考,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夏可的《冷静面对全球“中文热”》(《社会观察》,2006,(04))指出,当今“中文热”本质上是现实利益的驱动,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但毕竟还不是中国优越性的证明;傅眉在《理智面对“汉语热”》(《出版参考》,2008年6月上旬刊)一文中,从出版机构的角度,针对汉语教材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了增强汉语教材竞争力,扩大市场的要求;周国祥在《关于“汉语热”的冷思考》(《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里认为,与世界掀起的“汉语热”相比,汉语在国内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汉语在全球化条件下仍处于弱势;尹海良的《关于世界汉语热的几点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9,(02))指出,在汉语热微观背景下,我国在师资、教材、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教学管理等方面急需加强,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等方面进行汉语热宏观背景下的冷思考;康健《全球“汉语热”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新思考》(《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则侧重于论述在全球“汉语热”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应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加大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坚持实施“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与时俱进地编写更好的教材,充分利用各种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这些论述都从另一个角度对“汉语热”的过于乐观估计进行了理智分析,对国际华语教育的长远发展有积极作用。

另外,蔡振翔的《从华文教育到华语教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2))提出华文教育的内容、形式和作用实际上都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华人的华文教育正在与非华人的华语教育混合成为一体,这已经成为当下华文教育不可避免的趋势,而美国的华文教育,自然也与华语教育分不开,二者相互影响,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提供了借鉴。

三、中美两国语言教学的差异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中美两国都有着包括汉语教学在内的二语习得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不少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并在对比中不断借鉴与改进,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及美国的华文教育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王晓钧的《美国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世界汉语教学》,2004,(10)以美国两所州立大学的中文教学项目为例,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大学中文教学的现状,并从汉语特点、汉语拼写与书写系统、课程设置和学生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剖析中文教学在海外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措施;柯传仁和沈禾玲在《回顾与展望:美国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03))中对近二十年来美国中文教育界学者们所作的中文教学的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和评价,指出今后的研究在内容上应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严密性和精确性,在研究策略上应强调课题间的内在联系及向跨区域合作方面发展;雷莉、雷华在《中美两国对外语言教学的比较与思考》里从方针、政策、组织机构、教学环境、考试评估、奖学金制度等方面对中、美两国对外语言教学进行了比较、分析,剖析了美国对外语言教学的成功经验,指出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还不完善的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胡明勇、雷卿在《中美语言政策和规划对比》(《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中,就中美两个大国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基本理论作对比,从民族语言、外语和双语教育几个方面入手,对我国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特别是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王文新在《中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之异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2)中依据自己在国内就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以及在美国攻读同专业硕士学位的亲身经历,比较了两种教育制度下的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描述了二者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异同,直接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高度上提出了相关问题与启示。

总之,中美两国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充分了解美国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不仅是海外华文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华文教育和华语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而且有利于我们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推动汉语,以及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梁培炽.美国华文教育新理念[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10).

[2]张树利.战后美国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05.

上一篇:构建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下一篇:走出动画角色设计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