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一天》的翻译

时间:2022-07-02 04:44:28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一天》的翻译

[摘 要] 功能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具有交际功能,译者采取什么翻译策略取决于其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来决定。根据赖斯的文本分类,可以把《一天》归类为表情型文本。表情型文本比较注重形式,所以在翻译这首诗的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再现原诗的美和艺术形式。

[关键词] 目的论;翻译;表情型文本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88-1

一、目的论简介

弗米尔在赖斯具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翻译“目的论”为主的基本理论。他指出,翻译是一种带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他还提出,翻译应遵循三大规则,即目的规则,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

二、翻译分析

(一)目的原则

第3、4句:“The steeples swam in amethyst, the news like squirrels ran.”

初译:尖塔在紫色中摇曳,新闻像松鼠一样快速奔跑。

分析:由于原文是表情型文本,为了译本的音美,译者将其改为“尖塔摇曳在紫色的朝霞里,光束像松鼠一样奋力直冲。”这样做是为了“里”能和第1句的“起”押韵,“冲”能和第2句的“空”押韵。

第11、12句:“Which little yellow boys and girls”,“Were climbing all the while”初译:金色的小男孩星星和小女孩星星,一直顺着向上跑。

改译:金色的星星一个个探出头,顺着云梯调皮地向上跑。

分析:原文中的“little yellow boys and girls”,译者最初将它译为“金色的小男孩星星和小女孩星星”,这样的翻译对于读者是不懂的。后来考虑到作者用 “boys”和“girls”应该只是想说明星星像小孩一样调皮,体现一种动态的美。所以,译者将它译为“探出头”和“调皮”,来体现原文想要传达的拟人化。

(二)连贯原则

弗米尔将连贯原则分为两种,即文内连贯和互文连贯。

1.文内连贯

文内连贯指的是,目的语文本的可接受性和意义应该与所接受的情景保持连贯。

第1、2句:“I'll tell you how the sun rose, --A ribbon at a time.”

初译:我将告诉你太阳如何升起---那时是一条缎带。”

分析:根据目的论中的文内连贯原则,译者翻译的文本对于读者来说,应该是有意义的。直译对于中文读者是不连贯的,他们认为既然要描述太阳如何升起,为何又突然提到缎带。所以译者将其改为“让我告诉你太阳如何升起―如同一条缎带划破长空。”译者添加了“划破长空”四个字,对于目标语读者也就有了意义。

2.互文连贯

互文连贯指译文必须符合逻辑,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亦称“忠实”。

原文第4句中的“news”,译者最开始将它译为“新闻”。但是,太阳升起与新闻之间是没有一点关系的。根据互文连贯原则,译文要再现原文信息。所以,译者将其改译为“光束”,力求表达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三)忠实原则

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并非是对原作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受到最高准则――“目的原则”的制约,是有选择地再现原文文本的信息。

第10句中的“stile”和第15句中的“evening bars”,译者最初将其译为“阶梯”和“夜晚的栅栏”。但是,后来考虑到,作者写到的“stile”和“evening bar”,都是作者的想象,并非真实存在的东西。作者用这些意象都是想要描绘出一幅唯美的画面,使读者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所以,为了再现原文文本的信息,译者将其改为“云梯”和“夜晚的帷幕”。

三、总结

作为一种崭新的翻译视角,目的论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新颖的认知模式,对于我们克服纯粹的文本认知模式起到了积极的反拨作用。它的诞生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统治翻译理论的结束。总之,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全面研究各种翻译变体,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我们应该继续加以吸收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林煌天.中国翻译辞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附录:

A DAY.

(1)I'll tell you how the sun rose, --

(2)A ribbon at a time.

(3)The steeples swam in amethyst,

(4)The news like squirrels ran.

(5)The hills untied their bonnets,

(6)The bobolinks begun.

(7)Then I said softly to myself,

(8)"That must have been the sun!"

* * *

(9)But how he set, I know not.

(10)There seemed a purple stile

(11)Which little yellow boys and girls

(12)Were climbing all the while

(13)Till when they reached the other side,

(14)A dominie in gray

(15)Put gently up the evening bars,

(16)And led the flock away.

作者简介:丁巧梅(1990-),女,汉族,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上一篇:No Solution and the Reader as the Detective 下一篇:浅谈《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