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误解述评

时间:2022-07-02 03:51:47

现代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误解述评

一、教育思想的进步是对教师主体的强化而非消减

在教育改革中之所以产生对教师作用的误解,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出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主要特征是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解构现代主体性;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到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引入教育领域后,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立场和理论观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在师生关系上,后现代主义主张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不再是决定论的、有序的、对称的、简单的,而是随机的、混沌的、非对称的、分形的,教师与学生的“这种关系将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1]而是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产生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又如理查德•罗蒂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真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必须能够使学生产生对话。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更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找到了依据。他们认为,社会文本已不再是人类经验存在的唯一形式,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多种媒体等多种途径。学生和教师一样能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不再是学生的对立面,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从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来看,它所针对现代教育的种种弊端所提出的反传统的视角和思路确实有其进步意义,但一些人即把它看作是对教师的一次“革命”,是从根本上否定教师的作用,是现代教育改革回归“儿童中心论”的核心要义。如果是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教师作用的误解和曲解。事实上,在小威廉姆E•多尔的观点中,明确提出了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firsta-mongequals)。这是对师生的主体发挥的关系界定。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言:“传统的教学法并没有完全失势,学生仍然必须从教师处学习一些东西,不是学习内容,而是学习应用终端机的方法。”史密斯也认为:“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到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景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2]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讲的:“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由此可见,从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论中理解教师的作用必须做完整的认识和解读,即使在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中,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已成为社会共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仅没有降低,而且在师生关系的共同建构过程中仍是居于“首席”地位的教育主体。

二、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除了社会思潮对教师作用的影响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一些思想独立、开放和具有一定教育经历的社会成员,对教师的作用也常常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学校内部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各界的舆论信息有着正向和负向的影响。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外在的客观精神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教师工作认可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动机。但是,目前关于教师作用的社会舆论与已不再是溢美之词占优势地位,更多的是从一种批判的角度出发的。对基础教育开展的课程改革,许多媒体由于对教育改革要求的理解上断章取义,不懂的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把一些错误观点和错误的看法都强加在教师的身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在对教师作用的打压和抑制。如:片面地把素质教育与学业考试对立起来,认为考试要取消,但教师仍在坚持;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课外活动,极力贬低课堂教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取决于内因,外因只是起辅助作用,教育也是如此……此外,在各种信息充斥的社会里,一些媒体舆论热心于追逐一些学校教育中的负面事件进行报道,特别是师德问题常被社会各界频频提及,而且把典型案例说成是普遍现象,扩大了负面事件的影响范围,这不仅使整个教师群体的形象及作用造成了伤害,而且造成一部分人把学生与教师理解为是活动的对立面,滋长了学生对教师教育的怀疑和猜忌。由此,社会、家庭和学生对教师行为中不当之处所采取的指责、侮辱、施暴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对于教师而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成了一种奢望。在各重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许多教师产生的职业倦怠和心理问题也就不难理解,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必然被削弱。所以,在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的现实状态下,应当正视社会舆论的功能,纠正对教育和教师的偏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家校沟通的平台,避免错误舆论导向给教育工作带来的干扰和消极影响,同时,正确认识教师的作用,加强教师素质的建设,才有助于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化。

三、教师主体作用的回归路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教育改革,教师的作用也将随之日益扩大和提升。特别是对教师的课程观、专业素养、角色期待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首先,对教师的课程意识要求在现代课程理论及教学论的指导下,突破传统意义上对课程及课程实施的简单化和机械执行,而是要在理解整体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放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次,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必须有理性的追求,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情感、需要,做出主动的职业行为。同时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能力,还应当具备教育教学的反思能力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学识和行为上感染和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三,转变教师的角色。不仅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作为教学的有效组织者和管理者,还要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学习者和推广者,还要成为教育问题的研究者;不仅做学生发展的评价者,还要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维护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事实上是教师职责的扩展和丰富,是教育改革赋予教师作用新的功能与内涵。最后,转变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如何是对其教育观念、内涵发展和职业水平的客观反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统和各种教育力量,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而非学生被动学习和接受的过程。这也正如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把会议主题确立为“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之教育”,在会议建议中指出:尽管这些变化使得教育处于转轨之中,人们仍期望教师去教育、教授、指导并评价学生;期望教师显示其发展自身的能力,参与使学校现代化的能力,以及使学校更善于接受变化及对变化更具前摄性的能力。教师不仅应促进学习,还应促进公民的培训和积极地融合于社会,发展好奇性、批判性思维、创造性、首创精神,以及自我决心。教师的作用将日益成为团体中学习促进者的作用。而且,面临着其他信息提供者和社会化机构的作用不断增强,人们期望教师将担负起道德指引和教育指引的作用,使学习者能够在大量的信息和不同的价值观中不迷失方向。由此可见,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作用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但同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能否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教师是否能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

作者:高洪 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上一篇:体育成人教育现况及对策 下一篇:法律事务专业国际法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