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聚焦:苍南三问

时间:2022-07-02 09:51:06

近日,浙江温州苍南县发生的一起引起了舆论热议。2014年4月19日上午,苍南县城管工作人员在执法时将一名拍照的民众打倒,随后引发大量群众围堵城管执法车辆。在冲突过程中5名城管工作人员被打伤,其中两人休克、伤情危重。

事后,当地警方对此展开调查。

自4月19日当天,舆情便迅速升温,在传播过程中,“城管打死人了”这一假消息通过口口相传和微博、微信等方式快速扩散,而当地政府的辟谣却不及时,权威信息直到当日傍晚才出现。这在事后被媒体认为是苍南事件迅速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随后几日里,媒体及网民围绕苍南事件进行了全平台讨论。我们通过监测发现,在事件发生的4天之内(截至4月23日),已有超过3000篇相关报道被媒体或转载。

本次事件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纷纷在微博平台上直接发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表微评说,“谴责暴力,同时提醒:情绪化言行只会助长偏激,标签化判断只会加剧对立。以暴易暴,人人将会自危;遵循法律,才有秩序和自由。”新华视点官方微博也表示,“街拍,无论是出于好奇,还是公民的自觉监督,都没有超出法律的界限。街拍执法被打,再怎么解释,也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围绕苍南事件,媒体及网民主要关注三个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

站在舆情危机公关角度上,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真实信息的滞后导致了事件不断升级。浙江当地某知名BBS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整个过程中,直到傍晚才有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称最早挨打的路人“没事”,给了谣言传播的时间和空间。

也有评论指出,城管队伍中一些人一直以来给人的“执法戾气”印象是主要诱因,“执法戾气如同真正利器一般,伤人之余也会伤己,经过一个循环,最终招呼到自己身上。”有学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城管这个群体似乎已被贴上了标签,“除了真实信息传播滞后以外,长期以来,城管执法部门已在民众心目中形成了固化、模式化的‘群体形象标签’,好比埋下了一点就爆的‘不定时炸弹’。一些对相关部门的不满情绪,也以这些单位为突破口肆意发泄。”

事后如何追责

“当务之急,既要依法追究点火者的责任,也要追究造谣者的责任。”有部分声音认为应严惩城管相关人员及造谣者,因为涉事城管是现场事端的制造者,而造谣者则误导民意,煽动暴力。

当然,一些舆论认为,城管“相关人员”并不仅仅是街头的执法人员,“是什么制造了对立?又是什么点燃了街头的怒火?‘临时工’并不能撇清城管部门与这场事件的关系。”

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声音认为,群殴城管的那部分人也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街头的各方,无论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价值的基础,理应是守法公民。而冲突对抗之下,无论暴力的受害者是谁,最终戕害的都是法治和文明。”“只要是暴力,无论是哪一方对哪一方的,都没有借口和理由,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追责。”

未来怎么避免

有学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通过该事件可以看出,信息沟通在处理突发时尤为重要。“要抑制谣言的滋生,一方面要运用法律途径严厉管控;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执法部门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提高执法公开性,不给谣言者机会。”

也有评论认为要正视冲突背后的社会心理,要下决心约束城管执法。“城管队员殴打路过群众,起到了一种不好的示范效应。要让社会走向法治,最重要的是执法人员不能执法犯法。否则,只会上行下效,没有了守法的执法者,也没有了守法的公民。”

另一种声音是,应加快城市管理顶层设计,有评论说,“不可否认,一些城管队员执法简单粗暴是导致冲突的重要原因,但舆论简单的‘一边倒’指责也把城管污名化了。城市管理的缺陷,直接兜底的是一线城管队员。规范执法是必须的,但更应加快城市管理顶层设计完善,从源头疏导矛盾。”

上一篇:新一轮保险公司并购潮涌 下一篇:银行系基金:站在银行转型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