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学阅读课考核模式探索

时间:2022-07-01 10:40:26

高校文学阅读课考核模式探索

内容摘要: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文学阅读课只有将传统的效果型考核模式改变为过程型考核模式,才能真正满足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首先要实现考核观念的改革,然后在考核方式多样化设计、考核评价系统合理化设置的基础上完成过程型考核模式的合理设计,实现考核模式的深度革新,真正发挥考核“以考促学”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文学阅读课 过程型考核模式

当前,很多高校结合社会就业形势,紧扣社会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为实现该目标而设计了各种人才培养方案,摸索出多种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模式均要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求。对于高校文学阅读课而言,传统的效果型考核模式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无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对该考核模式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本文尝试提出一种新的考核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文学阅读课考核模式改革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一.传统的效果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1、考核观念简单化。高校教学既有的考核观念是,将考核视为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手段。受这种考核观念影响而形成的、以考核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为唯一目的的考核模式被称为效果型考核。效果型考核只能反映学习效果,对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难以起到检查或督促的作用,人为减少了考核的功能,削弱了考核本来具有的丰厚内涵,使其丧失了应有的丰富性。

2、考核方式单一化。过去文学阅读课的考核方式一般是考勤、作业和课程论文三种形式,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认真对待,而且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监督,很多学生从网上或期刊上剪贴、复制一篇论文就可以敷衍老师布置的任务,缺乏认真阅读和思考。这样的考核无法真正地考察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无疑架空了考核目的。

3、考核评价系统简单化和错位。过去文学阅读课的考核评价系统往往由两方面构成:考勤评价的是学生的上课出勤率,而作业和课程论文实际上考察评价的仅仅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往往不能在这种考核评价系统中得到反映。一方面,评价指标过于单一,造成评价系统流于简单化;另一方面,评价指标偏离了文学阅读课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这一教学目标,造成评价系统的错位。这样的考核评价系统既不能全面考察和反映学生平时阅读、学习情况,更不能真正评价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极大地限制了考核多样功能的全面实现。

可见,传统的效果型考核模式存在不少问题,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有没有进行、进行到怎样的程度,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这些需要了解的情况实际上很难通过目前这种效果型考核模式了解到,考核的基本意义并没有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考核没能有效促进学生开展学习,考核应有的一些积极意义也被掩盖住了。

鉴于此,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文学阅读课考核模式的改革就迫在眉睫,只有进行全面、深刻地改革,才能真正实现考核的目的并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高校文学阅读课的考核改革探索

1、考核观念改革

观念决定行动,只有在先进的考核观念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先进的考核体系和形成先进的考核模式,因而考核观念的改革是首要问题。针对旧的考核观念存在的简单化问题,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考核观念的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重新确定考核的目的和功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观念的更新首先就要从“促进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创新性学习’”[1]这一点开始,要改变旧有考核观念对考核目的的定位,认识到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更是为了促教学、促学习,考核应该是促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手段,尤其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真正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考核其实也是一种教学手段。

其次是树立过程考核的意识。过程考核是指专门针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而设计的考核,其作用对象是教学、学习过程,而非教学、学习结果。教育者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渗透到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考核方式,将教学与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的对象系统之中,从而实现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不断检查和督促,达到以考核促学习的目的。这也就是有的研究者所说的“重视教学过程监控”的“形成性考试”,此时“考试的出发点是促进学习者有效的学习”[2]。先进的考核观念中必须确立过程考核的意识,改变旧有考核观念中只有效果考核意识的单一局面,以达到促教学、促学习的教学目的。文学阅读课是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学习非常重要,只有建立了过程考核的意识,将考核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督促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和自主性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2、考核模式的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文学阅读课传统的效果型考核模式在很多方面不能适应新的考核观念,因此考核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前述新考核观念,文学阅读课的考核模式可以由效果型转变为过程型,即以督促学习为目的,将考核覆盖到教学和学习全过程,提高考核作为教学手段参与度的考核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位过程型考核模式:

第一、考核方式多样设计

文学阅读课的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撰写课程小论文之外,还可以增加面试、读书笔记考核、小组讨论考核等方式进行考核。这些形式均可放在“平时成绩”一项内,具体做法如下:

面试,即要求学生在一个教学学期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学期结束的时候教师当面检查学生阅读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学生实际的阅读量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面试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开展自主阅读,通过一定的阅读量的积累来提高阅读能力。

读书笔记考核,即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摘抄美文、撰写心得、分析赏析等,不拘内容,不拘形式,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读书笔记量给予相应分数。读书笔记考核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开展自主阅读,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

小组讨论考核,即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针对性阅读,并在课堂上陈述阅读心得,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相应的分数作为小组成员的成绩。小组讨论考核可以督促学生按照一定的阅读方法以互助的形式开展有效阅读,还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答能力。

上述这些考核方式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任务的形式覆盖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仅丰富了考核体系,而且能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课余、课堂时间开展自主阅读和自主思考,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二、考核评价系统合理化设置

文学阅读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路径,并通过一定的阅读量积累达到对方法的掌握和路径的熟悉,考核评价系统就应该围绕这个目的进行设计,为此,文学阅读课可以确立如下两个考核评价系统:

一是阅读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考察学生阅读能够达到怎样的数量程度,因为只有通过一定量的阅读活动才可能达到对方法的真正认识和掌握,所以阅读量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评价指标。阅读量的评价可以通过布置定量的阅读任务和读书笔记来实现,学生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个核定量的阅读任务,并参考其读书笔记的数量和内容来确定学生最终的阅读量成绩。

二是阅读深度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于阅读方法和阅读路径的掌握程度。学生表现出来的阅读深度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出学生是否掌握了阅读方法和路径,是否能有效利用一定的方法和路径自主开展对于文学文本的专业阅读。换言之,阅读深度的深浅最根本上反映的是阅读者阅读能力的强弱,阅读深度评价最终完成的还是阅读能力的评价。阅读深度的评价可以通过考察学生小组讨论表现、读书笔记、作业和课程论文等方式来实现,这四种形式的考察基本覆盖了学生的课堂、课余和考试等不同的时间段,既能反映课堂听课情况,又能反映课余自主阅读情况,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让学生不断地感受到自己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考试压力,最终将考试变成实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的体验”。[3]

这两种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涵盖了学生文学阅读课学习的全部完整时段,也辐射到其学习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环节,从量到质的设计亦能充分折射学生学习的纵深过程——不仅可以反映学生“读了多少文学作品”,还可以反映学生是“怎样读的”,更可以反映学生“读到了什么”——故而由这两种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的评价系统不仅可以较为圆满地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多向、多层考察,而且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基础不同、起点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差异;此外,还能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有效地促使学生开展符合自我个性和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

第三.考核模式的合理化设计

考核方式的多样设计为文学阅读课的考核提供了多种实现手段和途径,考核评价系统的合理化设置则提供了具体的评价体系,因此在两者确定的基础上,文学阅读课的考核就能形成一套完备、细致、内涵丰富的模式,即过程型考核模式。与传统的效果型考核模式相比,过程型考核模式将平时成绩在考核分数中的比例提升为50%,大大提高了教师对于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关注度;同时,过程型考核模式对课程的期末考察做出严格要求,并对成绩进行细化处理,使围绕阅读活动制定的各项考核指标都能得到体现,有效提高了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力度。过程型考核模式的具体结构如下:

其一是平时成绩,分值为50分。这部分包括读书笔记、小组讨论、面试、考勤、作业。读书笔记每月检查一次,要求学期结束的时候写完一本读书笔记,记10分;小组讨论是看小组的综合成绩,记10分;面试是指定一本作品选作为教材,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看完全本,教师当面考查是否阅读情况,根据阅读内容多少确定分数,记10分;平时作业是一个重要考察指标,记10分;学生出勤也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记10分。

在这部分的考核中,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考核的目的既不是为难他,也不是以合法的名义送他两个学分,而是督促他开展阅读和学会阅读。实践证明,在这种细致化的要求下,很多学生逐渐沉静下来,开始多阅读、多思考、做笔记,并逐步展开专业讨论,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也逐渐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其形成的平时成绩的确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平时学习的综合情况。

其二是课程考察成绩,分值为50分。具体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写一篇课程论文。教师可硬性规定论文的内容构成,即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描述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某一文学文本的阅读过程和心理感受,这部分占10分;第二是列举阅读资料,要求学生写出深入文本时所查阅的资料,这部分占10分;第三叙述心得体会,要求学生写出深度阅读文本之后的认识和心得体会,这部分占30分。上述三点硬性规定一方面可以客观地考察学生的阅读过程,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情况,实现对阅读过程的考核;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杜绝“复制、粘贴”现象的出现,因为第一、第二两条硬性规定,学生必须自己阅读并动手做了,才能写得出来。事实上,一旦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了第一、第二条,真正实现了自主阅读和分析思考问题,那么第三条规定的心得体会也自然可以顺利做出来,完全无需“复制粘贴”。因此对课程论文内容的硬性要求实际上让学生从无从抄袭转变到不必抄袭,从被迫“独立”完成转变到主动独立完成。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考核实际上也演化成教学的一种手段了。其实,我们不能将考核与教学截然地分开,只要能达到督促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最终目的,考核就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这个过程型考核模式中,平时成绩与课程期末考察成绩在分值上平分秋色,不仅打破了旧有的效果型考核模式中平时成绩与考察成绩“三七开”的比例,而且完全改变了过去简单化的考核模式,更深层的是突破了过去“效果检查”的考核观念,真正体现过程考核的先进意识,发挥了考核“以考促学”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文学阅读课考核模式的改革首先要打破仅仅将考核视为检查教学效果手段的传统观念,建立考核是促学习积极手段的新观念;其次,不拘时间和方式限定,将考核辐射到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随时考核,随时检查和督促;再者,改变旧有考核模式,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增加读书笔记、面试成绩、小组讨论成绩和考勤情况等考核方式,有机安排考核成绩构成,建立以阅读量和阅读深度为评价指标体系的考核评价系统,使考核更趋于合理和有效。

“高考是指挥棒”这是人们对高考的贬义评价,然而这种贬义评价却可以给高校教育带来一些正面、积极的思考,即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就不能将考核变成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呢?为什么就不能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呢?综观以前的考核模式,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设计的考核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教育指向,所以无法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如果我们能确立内涵丰富的考核观念、设计出合乎学生发展逻辑、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考核模式,有效发挥“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指挥棒”[4]这一教育功能,那么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现代化高等学校所设定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智运.创新:高等教育的灵魂[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 李翊.改进考试来促进高校教考和谐——基于考试与教学的关系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9:(1).

[3] 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

[4] 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本论文是湖北文理学院2011年度教研项目“基于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学阅读课立体化课程规划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上一篇:给阅读寻找一个支点 下一篇:浅析《老人与海》中冰山体文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