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审视

时间:2022-07-01 07:58:44

语文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审视

摘要:中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系统地阐释了当时语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对语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不论是以前的尊师重道、师道尊严,还是现在的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语文教师都应做好“平等中的首席”,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尊师重道;指导作用;平等中的首席;专业发展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被视为语文独立设课的里程碑式的标志。但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师,自教育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并延续至今。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就对语文教师地位做了理论阐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新课标)的制定,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发展,以谋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语文教师作为一种古老的职业,更应不断审视自己,以求得更好的发展。对于语文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审视,笔者从《学记》到语文新课标做简单的梳理。

《学记》作为世界上自成体系的最早的、最完备的第一部教育论著,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对当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做了总体的概括。其中论述的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对现当代的语文教学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指出的是,《学记》中对当时的教师做出了集中的描述,反应了当时以至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教师状况,我们可以从其中管窥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师。

《学记》中语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当时社会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中窥知一二。众所周知,古代的教育首先是从服务政治这一目的发展起来的。夏商时代就有了学校的雏形,“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孟子》),但属于官学性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文化下移,教师逐渐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由官到私,并未改变其服务政治的目的。《学记》里就有具体表述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以达到“以近者说服而远着怀之”,这里教育被看成是“建国君民”的大事。教育服务于政治,政治也必将会推动教育的发展。建国必先重教,重教必须尊师。“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着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这就说明当时的国君虽然至高无上,但面对自己的老师、处理君臣关系时也要给老师以特殊的礼遇。国君以身作则,为万民表率,可见教师在当时是十分受到重视的。另外《学记》中还强调,“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善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者也,所以学为君也。”这里把师与君并提,着重说明了为人师表是为长为君的要求,可见教师地位之重要。《学记》中充分肯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认识在其后历代的教育发展中虽然有所补充和完善,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和师道尊严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对过去的教师曾有这样一段论述:“他们就站在那里教书,挺直的站着,上对历史文化负责,下对莘莘学子负责。”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正如保罗・弗莱雷所比喻的是一种“银行储蓄”,“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也正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在现实中颇受诟病。为改变这种模式,在实验稿中反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的不同学生的需求,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①可以说实验稿力图旧有的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课堂形式,但一味的放低语文教师的地位,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在课改之后的十余年里,语文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不活动,无设计,无立场”倾向严重,“满堂灌”变成了“茶话会”,教师放任学生的语文学习,甚至听之任之。在一些价值问题上,某些语文教师秉持的“中庸”思想使课堂教学失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道德感丧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授《背影》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提出父亲的做法违反了交通规则,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经典作品都有其时代性,我们用现在的观点解读经典的时候不能忽视作品所处的那个特定时代而作一厢情愿的解答。在这样的问题上,语文教师就应做出适当的价值引导。针对这一问题,2011年版新课标对实验稿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语文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综合性学习、阅读教学等内容的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加强在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②“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导和点拨”③。从实验稿到2011年版新课标,在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④

从《学记》到实验稿再到2011年版新课标,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无论是此前的尊师重道还是现在的在坚持学生主体下的强调指导作用,这都是适应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结果。在今天,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不断反思自己,发展自身,准确定位。

一方面,做好“平等中的首席”。我们现在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这样的认识可以看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一个双边对话。在这场对话里,师生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谁的绝对权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平等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在价值和尊严上是平等的,但在其他方面,比如经验、知识和社会成熟度上,教师和学生是存在差异的,这是教师就要发挥起主导作用。这种现象可以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多尔提出的一个名词来概括,即“平等中的首席”。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观照这一问题,即这里既不是“教师中心”,也不是“学生中心”,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的对话关系,教师在其中适时地进行指导。再回到我们最现实的语文教育实践,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心智发育大都还不成熟,在一些关涉到价值取向的问题上仍需要成人来适时地点拨。这里的成人指谁?可以是家庭中的长者,可以是社会上的某些人,但对于大部分时间处于学校教育中的学生来说,成人即指教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我们不能过高估计语文教育的作用,它确实无法扭转乾坤,但确实能够影响世道人心,更精确地说是语文通过影响人心而影响世道。现如今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在这一模式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和组织作用,真正实现建制教育的意图,做好“平等中的首席”,以期真正实现语文教育要达到的“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目的。⑤

另一方面,重视自身专业发展。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余年,课改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我们常说发展是第一要务,对于社会来说是这样的,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更是这样的。在《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段话;“很久以来,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景、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位做好准备,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这种见解仍然十分流行。然而,那种想在早年期间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受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种根本准则正在崩溃。”⑥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可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国际范围内的运动。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师也不同于其他教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至今,语文受到的争议最多。有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人人都认识汉字,人人都可以评语文。这样的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语文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性。正因为语文与社会联系密切,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关注与评论。语文的重要性和其时代性特征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在课堂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这里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不是像有些人提出的那样语文教师要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要成为杂家。这样的说法固然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我们也不反对一个语文教师的博览广学、触类旁通。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切知识的补充与完善要以自身的专业为主,语文教师首先要是自己专于语文,而不是其他方面。否则任何偏离与本专业的学习都会使语文教师在语文这一学科的学识上流于浅薄。

语文教师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首先要有开放的精神,摒弃以前狭隘的个人主义教学模式,加强与同学科其他教师的交流,认真研究、解决语文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彼此之间反思交流、合作学习,同事之间相互切磋,最大限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就是和学生通过文章结一个“文章知己”,教师把自己觉得好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从中学得好处,并适时地对他们加以点拨。从《学记》到语文新课标,语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动态变化发展的,从最初的师道尊严到现在的强调语文教师的指导地位,透过历史变化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师力图在适应社会、适应教育中,准确定位,反思发展。从这种发展里,我们看见了进步和希望。

注解:

①参见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③参见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④参考何立新.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新课程实验误区的反正.[J]语文建设.2012(5):9~11

⑤参考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⑥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下一篇:美术欣赏教学中艺术个性培养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