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时间:2022-07-01 07:36:00

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摘要】 目的:对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0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62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将其分成两组,A组31例(LEVF>35%),B组31例(LEVF

【关键词】 冠心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率变异性

冠心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该病的并发症,该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临床研究表明[1],神经内分泌和多种疾病相关,自主神经活动可能是导致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的重要环节。心率变异性则是自主神经活动的一项反映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窦性心律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报道显示[2],心率变异性有可能成为预测心血管类疾病病死率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心衰类疾病提供临床治疗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0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62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所选病例均经过临床确诊,符合心衰诊断标准。男45例,女17例,年龄40~64岁,平均(51.5±1.5)岁,31例患者LEVF>35%,31例LEVF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排除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对心率变异性检测造成影响的患者;排除肝肾功能严重异常的患者;排除具有短期致死疾病患者;排除接受检查前1个月内服用诸如阿托品、β受体阻滞剂等影响心脏功能药物的患者;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

1.3 试验方法 本次采取对照性试验进行研究,根据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将62例患者分成两组,A组31例患者的LEVF>35%,B组31例患者的LEVF

1.4 心率变异性测定 本次测定所用仪器由美国产的动态心电仪(tury3000型),记录所有接受检查患者24 h的动态心电图情况,经主机回放数据,通过计算机对窦性心博进行分析。主要的分析参数有SDNN(24 h窦性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ANN(24 h每5分钟节段平均窦性R-R间期标准差)、rMSSD(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和PNN 50(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百分比)。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软件完成,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各项心率变异性参数SDNN、SDANN、rMSSD、PNN 50都要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B组的参数又要明显好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心率变异性实际上是反映了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同迷走两种神经活性及其协调平衡关系,试验研究表明,交感神经性奋可使心率加快,迷走神经发生兴奋则使心率减慢,窦房结细胞对迷走神经更加敏感。冠心病导致的充血性心衰同自主神经功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心率变异性应该可以作为评价冠心病导致的充血性心衰的一项指标。本次的心率变异性参数均要明显低于健康人群,此结果和已有的相关报道[3]基本相符。参数的下降说明心病心衰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有所损伤,心衰患者的交感活性增强,而迷走张力却发生下降,神经功能平衡失调,从而加重心衰。

综上,心功能状态和心率变异性的降低程度密切相联,心率变异性的参数可为心衰严重程度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华萍, 曾永寿. 冠心病心率变异性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 2010,5(2): 182.

[2] 钟杭美,罗昭林,刘春燕,等.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脉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17(1): 37-40.

[3] 杜柏,商秀洋,胡元会,等.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醛固酮及心功能关系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8): 906-907.

(收稿日期:2012-08-24) (本文编辑:车艳)

上一篇:点燃学生内心的希望之火 下一篇: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