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艺术类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时间:2022-07-01 07:19:23

泛艺术类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摘要]针对高校泛艺术类专业的学科教学要求,初步构建在交叉学科教学中,依据混合式学习理论的优势,培养这类学生学习自我能感来推动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教学模式。文章首先论述了该研究的理论依据,探讨了泛艺术类专业学生知识背景,概括了其学习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能力结构特征,提出了培养该专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类课程自我效能感的四大策略,最后分析得出这种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是可行的。

[关键词]泛艺术类 自我效能感 信息技术

随着高校教育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工科院校越来越多地开设了泛艺术类专业以体现技术和艺术的融合,但是依照工科教学要求,对艺术类来说显然是不适合的,那么如何探索一条更符合泛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当前许多工科类院校研究越来越关注的重点。泛艺术类专业融合了技术与艺术,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艺术创意。典型的泛艺术类专业涉及数字媒体艺术、动画、艺术设计、摄影等,所学课程除了艺术类基础课程外主要以信息技术类课程为主,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泛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盲目地进行教学改革势必会导致不必要的教学尝试。通过对泛艺术类学生的知识背景了解和分析,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培养该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如何依据混合学习理论的优势提出有效的培养效能感的策略,来推动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有步骤有计划的逐步逐层实施培养策略来指导教学,将成为我们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文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的自我效能理论和Blended-Learning学习理论作为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依据Blended-Learning学习理论,也叫混合式学习理论①,核心目的是将传统的课堂学习和E-learning深度融合,既要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强调在适合的学习情境运用有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借助数字化信息手段更大效能的去学习,才是混合式学习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②。

二、泛艺术类专业学生知识与能力现状

(一)泛艺术类学生知识背景

所谓泛艺术类专业是指艺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典型的泛艺术类专业,它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对从高考招生实际情况来看,该专业学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能有资格入学,第一是参加并通过省里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联考,第二是参加高考且通过艺术类高考分数线。从目前三年的高考录取来看,只有40%左右的学生文化课能达到三本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其余60%达到最低等级或以上水平。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果更深层次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增强技术能力,以让学生更快适应并投入到该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中来。

(二)能力结构特征

所谓信息技术类课程指的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极富创造性和随时间变化内容迅速更新的课程,具有实践性、创造性、更新性三个特点。信息技术类课程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对文化课的功底有一定的要求,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来看,我们必须针对学生文化课薄弱和不连贯性的特点,来分析学生的能力结构特征,根据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特点,课题组概括了泛艺术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能力结构特征,如图1所示。泛艺术类专业以信息技术类课程为主,学生艺术功底高于文化课功底,但课程性质又决定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突出技术的应用,因此学生必须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同时该专业突出实践,所以合作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也是必需的,信息获取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适应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能力,三种能力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影响教学的效果,同时这三种能力之间互相影响,对整个泛艺术类专业的学习发挥整合作用。

(三)问题的提出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现有众多的研究是从一个大的综合层面进行的,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实验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对工科院校学习氛围影响下艺术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更是没有。我们认为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仅需要与具体学科特点相结合,而且还需要与学生的专业倾向和特长相吻合。以下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1.从学生角度来看。目前我们艺术类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总体文化课程很差,尤其是英语,进而影响到一些对技术要求高的课程的学习,长久以来该类学生总认为自己的文化课差,对文化课的学习更是失去信心,这一思想左右着学生将自己的真实能力付之于学习实际,进而影响学生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的正确判断。

2.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艺术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对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等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因素虽有关注,但仍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对自我效能感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充分挖掘做得不够。

3.从教学活动角度来看。目前针对泛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各个高校形式各异,都在探索新方法。对于泛艺术类学生低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课题组不作过多的剖析,因为根据前两点的现状很清晰地反映了这一问题,我们的重点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改善这一问题,以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三、教学改革之泛艺术类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课题组已经在前期的研究中分析了影响泛艺术类学生低自我效能感的四大因素,由于篇幅所限将不再做分析。分别为对信息技术类课程学习时的焦虑感和消极的心象实现;网络抗干扰能力;对学习结果的消极归因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能力的缺乏。针对以上四个因素结合混合式教学理念提出了四大培养策略。

(一)营造渐进式体验成功策略

该策略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影响泛艺术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自我效能感第一个因素“对信息技术类课程学习时的焦虑感和消极的心象实现”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掌握学习方法体验成功。具体实施过程:实施这个策略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多方面的、实质性的转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例如,在“网页设计”课程的课内教学中,第一步:教师采用示范教学法,即不过多的讲授理论和操作步骤,而是从实例入手,带有目标性的学习;第二步:学生进入模仿阶段,不需要更多的创造,而是简单的模仿,让学生体验到一点成功,增强自信心;第三步:学生分组创作,每一个组选定一个负责人来负责作品的整体策划和人员分工管理,在合作交往中发展学生主体性(如图2所示)。

(二)发挥师导学和网络适度监控

在了解学生信息技术类课程初始能力和经验基础上,按照最近发展区原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采用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化,实验教学对学生异质分组,以协作学习小组形式完成项目任务,通过任务驱动策略,发挥学习共同体群体动力的激励方法,帮助学生体验团结协作和集体智慧带来的成功经验;依托我校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旁修半结构化的网络微课内容这种自主学习形式,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体验自身能力提升带来的成功经验,并且运用多元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效能感正确归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网络的合理优化利用。“师导学”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模仿到运用,通过大量的成功案例、模板、结合教师项目等多样化的资源,让学生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内化、领悟、迁移、再创造。

(三)培养学生心胸策略即集体合作

该策略主要是锻炼学生能否有效地安排时间和正确地估计任务的进度,从而顺利完成任务,主要是针对影响泛艺术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自我效能感第四个因素“参与教学活动能力的缺乏”提出来的。这个策略主要是教师的引导,老师教学生的同时,将这些观点传递给学生,在这种前提之下,再教给学生能力和知识,技能层层递进。

具体实施过程:第一,鉴于泛艺术类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小班教学、个别辅导,和兴趣小组教学同时进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第二,竞赛与教学相结合,通过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我们主要是依托校内外联合实验室通过兴趣小组和工作室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2011~2012第一学期中我们先后成立了网站设计与开发和多媒体交互设计工作室,这些工作室都是在前期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目标是给学生一个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网站设计与开发”兴趣小组参与了我校主页设计的角逐,虽然没有入围,但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实战能力。多媒体交互设计工作室组织实施了“数字虚拟校园”的项目,整体效果非常显著,也得到了学校师生的认可,正在进行进一步的项目推进。定期举办“动漫原创作品大赛”,这些都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了舞台,如图3所示。

(四)正确归因的培养策略

所谓“正确归因”指的是对待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时,总会去总结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不是相信运气或命运的安排。泛艺术类学生是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只有从正面积极引导,让他们看到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因素,主要还是内在因素占主导地位,从而引导他们拥有客观判断力,从侧面提升努力感和自我认同感,从而达到提升自我效能感的目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定期举行高水平讲座,聘请高校或企业的知名人士进行讲座,内容涉及专业技术、职业规划、经验分享等领域。例如,我们曾邀请到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教授和学生进行座谈分享他的成功经历,并畅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前景。第二,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网络教学活动模式,指定专门教师组织、安排和管理这类活动,可以降低学生的焦虑度,为不同类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沟通方式。

通过以上4个策略的实施方案不难看出,每个策略不可能单独去实施,因此只有融合4个策略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改革效果

2011年通过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中逐层深入以上四个策略,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证明课题组初定的路线是可行的,方法是正确的,研究目的是明确的。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教学改革效果。

(一)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课堂上教师运用改善自我效能感的非智力外界因素的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在改革效果评估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两次考试分别是实验开始的摸底考试和实验结束的测评考试,平均分分别为63.25分和73.65分。

(二)社会需求效果

由于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运用了混合式学习设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带动教学,以网络为依托,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产业链上的适应能力。以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09级全体70名学生为例,2011~2012第二学期是企业实训,其中20%学生一次性通过企业实践能力考核进入企业免费实习并发实习补助,30%学生获得企业免除50%的实习费用,10%学生拥有自主创业工作室进行实训,其余40%学生不同程度也获得了实习岗位,这一数字有力地证明了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综上,依据混合式学习理论的优势通过实施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来推动教学改革这种新理念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极大地改善了泛艺术类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动机,促进学生以求知为总目标,以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为导向,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

[注释]

①谭焕焕,张永.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基础研究[J].软件导报,2011(5):3-4.

②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齐.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

[3]刘延.混合式学习理论在成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4]王东.新时期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1).

[5]肖永亮.中国动画教育启示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6]赵培禹,陈钢,刘君.计算机支持的体育“混合式”学习理论与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8).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移动学习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下一篇:新课改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