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移动学习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时间:2022-09-19 06:14:47

应用型本科移动学习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以移动学习应用分析框架为基础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与移动学习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形成应用型本科移动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选取典型的模式在电视节目制作课程中加以实践,对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开发进行探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移动学习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旨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验证性实验只是理论课的补充,其教学形式为集中授课,教学方法仅停留在“讲授—接受、演示—模仿”的水平上,这种定位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和见习。应用型本科专业实验更注重实用性、设计性和综合性。这些实践教学对真实情境的依赖性决定了其具有师生分离、时空分散的特征,这种特征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的实践价值,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但却会因教师不能直接介入学习过程而难以实施针对性指导,不利于自制力差、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展开有效学习。

二、移动学习的特征

移动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实践行动中实施做中学,强调学习情境的学习方式,它是实践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有效方式。移动学习的特点是打破了传统集中教学的时空约束,丰富了教学跨时空的组织方式。集中教学虽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由于时空限制而缺乏情境性和忽视学习者个体差异等问题,往往只适合系统程度较高的结构良好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而不适合复杂的、结构不良的经验性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移动学习是通过解决分离的时空中教、学、做的连续性问题而达到知行合一的。这种方式需要在分离的时空中实现教与学的再度整合,根据教学内容及其实践特征确定不同的有效整合模式。

移动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较有下面的特征:(1)自由移动。移动学习与传统教材都具有可移动性。书报等学习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移动学习的体验,但是单向传播的,信息量小,呈现形式少。功能手机则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同时可以用多种媒体形式呈现学习内容。(2)便于携带。移动学习与基于计算机的数字化学习的区别是其便携性。台式计算机需要多个设备进行组合,并且单个设备的体积都比较大。因此,只能在固定场所使用。基于这种设备的数字化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一样,都受到固定场所限制。功能手机、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则不同,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便携。这一点完全突破了空间的制约,保证学习能随时随地发生。(3)无线网络。无线网络通讯为多种移动学习模式提供了基础平台。物理时空中分离的师生借助网络在心理上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再造。这种“无线”彻底解放了学习的时空限制,使我们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实践环境中学习。

三、移动学习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黄荣怀教授在其《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中将移动学习的应用方式概括为一个由知识传递—情境认知、个别化学习—社会性学习、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三个维度形成的分析框架①。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移动学习支持六大类型的学习方式,同时支持由这几种类型交叉组成的多种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每种学习方式都与相应的教学模式相对应,这决定了移动学习需要根据情况选取和设计具体的教学模式。由于移动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差异性,时空分离,造成其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界定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与学习资源互动形成的典型过程模式。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设计和组织各种教学资源为特定学习方式的形成创造条件,即生成学习方式所依赖的学习环境的过程。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的区别及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后者的典型抽象。这些特征便于把握过程的本质,并且具有可设计性。下面我们用上图这一工具具体分析移动学习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与学校情境中以集中形式的正式学习获取系统学科知识不同,实践教学强调获取经验的情境认知。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有四大形式,即实验、实训、实习、见习。它们都能够在上图所示的这个分析框架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传统验证实验是通过在个人努力或者别人协助下通过正式学习理解所传递的系统学科知识的过程,因此适应它的模式主要集中于ABC面与ABE面围成的区域,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及实训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或在他人协助下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正式学习获取经验性知识的认知过程,因此适应它的主要教学模式集中于ABD面和ABE面围成的区域。实习是在校生校外实践的特殊形式,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还是集中于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水平提升上,适应它的模式主要集中于AEF面和EFD面围成的区域,见习是离校生参加工作初始阶段的过渡期,学习者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要更加重视自己身份的转变和组织结构中行事规范与人际关系,因此社会性学习是其主要特征,所以适应它的模式集中于BEF面和DEF面围成的区域。实习与见习的实践活动都需学生在校外全身心地投入,是从正式学习主导的学校环境到非正式学习为主的社会环境的过渡,此时非正式学习显得较为重要,甚至成为构建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突出情境性。移动学习的设计也要以情境性为重心展开。这种教与学时空分离的实践需要学生具备三种学习能力即社会性学习中的协作学习能力、个别化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情境认知中的探究学习能力。移动学习首先需要解决学生的这三种学习能力。因此移动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必须将这三种学习能力作为先导的任务,并与具体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培养。一般开设实践教学的顺序大致为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见习。移动学习所需的师生适应性可以在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教学中通过结构比较清晰的问题所构成的多个小型的简单项目,并结合集中教学和数字化学习得以实现。移动学习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移动学习实施过程中通过几个学期行动导向教学的设计研究来逐渐掌握。

四、实践教学中的移动学习

为了深入研究移动学习的不同实践教学模式、移动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的结合方式,以及移动学习实践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我们连续对两个本科专业的七个班级的电视节目制作的实验、实训、实习、见习结合移动学习的理念展开实践教学。

(一)基于项目教学的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模式

让学生合作创作电视短片的形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电视片创作过程中。但是各组学生创作电视片的过程具有时空分离和情境依赖的特征,适合实施移动学习。在这种模式中移动学习成为整合教与学时空分离的工具。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将传统的集中教学和移动的分散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由于师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移动学习的规律,所以需要一个过渡性的适应过程。而教师也要制定详细的规则并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实践中发现以下问题:

1.虚假合作,自行其是。由于制作电视节目过程中,师生时空分离,因此学生之间容易出现少数大包大揽,多数袖手旁观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其一是默契式的虚假合作,小组中有一个动手能力强且自主性很强的人,而其他人则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其二是对抗式的虚假合作,小组中有多个动手能力强且自主能力强的人,但是出现意见分歧之后一方失去积极参与的意愿。手机移动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止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逐个追问项目组成员实施的情况,通过不同的成员的不同回答,或者同一成员对同一问题不同问法的回答出现的矛盾确定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情况及时实施干预。为了保证移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产生,我们设计了相互依赖的任务分解方法。电视节目制作主要涉及三类工作:电视编导、电视摄像和电视编辑。由于学生是初学者,因此我们将各自的任务进行简化。编导主要负责分镜头脚本创作修改及摄像编辑工作中的指挥协调;摄像负责利用摄像技术保证拍摄出符合要求的画面;编辑负责利用各种编辑合成技术保证生成合格的电视片作品。电视短片按小组成员的数量划分为相应的段落。每名同学在一个段落中只担任一个角色,而且在其他段落中要变换角色。即其在一个段落中担任导演则必须在其他段落中担任摄像和编辑。由此每个学生都能经历上述三项工作。最终合成的作品则要求学生间具有很强的互赖性而保证有效学习发生。在实践过程开始阶段,学生们并不理解这种做法的意义而厌烦繁琐细化的分工,此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监督学生按要求执行,经过多次的练习,学生的自律和合作意识就会大大提高,为今后的移动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2.敷衍了事,不求甚解。初学者有畏难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学生面对自认为不能完成的任务时会采取两种应对方法:第一,寻求帮助、克服困难,按要求完成任务;第二,制作一个不合格作品敷衍了事。我们设计教学模式中要引导学生走向协作探究式的道路。教师可以根据经验设计出引导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完成任务。即教师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学生事先设置好可能的学习途径,从而降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者至少事先预测并告知可能遇到的问题,防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教师设计的引导问题也是来源于学生。学生遇到问题要通过移动设备与老师进行交流,教师则记录下学生遇到的每个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设置出引导问题。学生在解决可预知的问题过程中避免了盲从,在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中培养探究能力。

这一阶段主要是借助教师设计的多个小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必要的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后面的高质量的移动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基于毕业作品创作的实训模式

毕业作品是我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措施。学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确立项目,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创作作品,实现创造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目标。多数学生选择了电视短片的创作。与实验中的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编导、摄像、编辑的专业技能以及自主、协作、探究的基本能力不同。毕业作品完全由学生控制,教师在学生需要时,或者学生提出请求,才介入学习过程。实训过程完全是任务导向的。教师需要注意要鼓励学生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这个模式中的分工接近真实工作的角色。在作品制作团队中编导、摄像和编辑的角色固定、责任分明并且贯穿整个过程,锻炼学生角色担当能力。这一时期是在校期间移动学习实施的主要阶段。因为前面的实验还依托于固定时空的课程,而此时则完全利用课下时间由学生自主完成。

(三)校外实习模式

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经常遇到很多技术性问题,由于实习环境生疏,很不愿意麻烦别人,而更乐于向教师请教。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遇到的问题还是以专业方面的为主。校内、外实践设备和环境的巨大差异适合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所以教师要采用“授之以渔”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更多发展方法能力的“秘籍”。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也逐渐认识到学习的价值。这个时期学习情境性最强,学习效率最高。同时学生也有了与教师主动交流的真实需求。此时在移动学习中学生更为主动,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时期。

(四)师生互动的见习模式

见习期的学生严格来说已经不是在籍学生身份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实际上也发生了变化。此时师生最好发展为一种朋友关系。因为学生此时最需要的是熟悉新的工作环境,构建未来人际关系。这时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专业能力上发展教学相长、互相学习的关系,而更多的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同时发展与学生的友谊关系。因此当学生在远方向你发来问候之后,教师应该多以关心的口吻了解其发展的状况。同时对于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而言,这种形式正好形成一种反馈——既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又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总之,应用型本科的四大类型的移动学习实践教学模式体现了知行统一、教学相长的原则。四种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先后承续关系,每种模式具有不同的教学重心。实验模式着重于通过教师设计的小项目借助角色轮换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移动学习所需的基本能力,实训模式着重利用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发展专业能力,实习模式强调培养真实情境中的迁移能力,见习模式强调情感教育。由于四种模式与学生的四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因此对学生而言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后一阶段为前一阶段提供有价值的反馈。

[注释]

①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98.

上一篇: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研制的思考 下一篇:泛艺术类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