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络理论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7-01 04:06:44

知识网络理论的研究进展

【摘 要】知识网络已成为知识管理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对知识网络的内涵、要素、分类和演化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简要分析,介绍了知识网络在产业集群方面的新研究,并对目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知识网络;知识网络演化;产业集群知识网络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的加速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知识管理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由企业内部的战略管理、人力管理、知识管理扩展到虚拟企业战略联盟、虚拟协作团队、协同知识创新,因此知识网络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知识网络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既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也为企业实践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一、知识网络的定义

知识网络最初来源于情报科学领域,管理学界对知识网络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瑞典工业界M.J.Beckmann提出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的机构和学者对知识网络做出不同的定义。以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

(1)Beckmann(1995)从过程角度出发,将知识网络描述为进行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机构和活动的网络。(2)社会网络视角。美国科学基金会(1999)给知识网络的定义是:知识网络是一个提供知识、信息利用等的社会网络。OECD在知识经济的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中,社会和经济活动己经成为一个网络,依靠这个网络,企业、政府、消费者以及其他的市场单元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知识传递、创新和利益分配活动,因此这一网络形态可以看作知识网络。Andreas(1999)认为,知识网络是知识参与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网络,通过个人、团体、组织与内部等层次上的知识创造与传递,实现价值创造。马德辉认为知识网络是一种获取、共享根植于组织内外社会网络中的知识和情报资源,以创造知识、提升组织知识竞争力和情报能力为目的的网络结构。(3)系统视角。K.Kobayashi(1995)认为知识网络是一种由结点的集合以及结点间的联系所组成的系统。陈红(2005)认为知识网络,是指知识体(个人或组织)之间进行知识活动(知识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所形成的特定连接机制,包括作为知识载体的个人或组织、知识活动遵循的观念原则与规范体系、为完成知识活动设置的机构与设施等。(4)技术视角。蒋恩尧、侯东(2002)认为知识网络是用于管理知识的网络系统,可以解释大量资料与信息,同时记录、包装并传递专业知识给有需求员工、业务伙伴、顾客及供应商,从而简化专业知识在供应链中的传递。由此可见,对知识网络的各种定义,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而且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知识网络的范围也在变化。开始时可能只注重企业内部知识网络,后来随着竞争及创新的需要,逐渐发展到企业与供应商、客户、政府及科研机构等组织间建立的知识网络。

二、知识网络的分类和构成要素

(一)知识网络的分类

Seufert等(2003)基于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创造螺旋模型将知识网络分为四种类型。(1)经验网络,主要是为了促进隐性知识从一个知识主体流向另一个知识主体。(2)具体化网络,是一个生产知识的网络,主要是为了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3)系统化网络,是存储和利用显性知识的网络,其目的是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4)学习网络,目的在于促进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

陈红(2005)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网络进行了详细分类。按参与主体不同,分为个人和个人形成的知识网络、个人和组织形成的知识网络、组织与组织间形成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传递路径是否正式,分为正式的知识网络和非正式的知识网络。按网络的连接方式,分为有形网络(IT网络)与隐性网络(社会网络)。按知识网络的覆盖范围,分为企业内部知识网络和外部知识网络。

赵蓉英(2007)根据知识网络载体的形态将知识网络划分为主观知识网络和客观知识网络;根据编码的难易程度将知识网络划分为隐性知识网络和显性知识网络;根据知识网络的构成性质,将知识网络划分为广义知识网络和狭义知识网络。其中,广义知识网络是主观知识网络和客观知识网络的集合,根据组织层次不同分为个体知识网络、组织知识网络和社会知识网络。而狭义知识网络是指客观知识网络,包括:数据库、文献知识网络和学科知识网络等。

(二)知识网络的构成要素

按照Hakansson的观点,知识网络包括三个基本组成要素:行为主体、活动的发生和资源。行为主体包括个人、企业或企业群、政府、科研院所和知识服务机构等;网络活动指网络中行为主体内部知识和信息等的传递活动、联结到企业外部的活动、企业的交易活动以及网络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技术等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等相关活动;资源包括可共享的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和保障知识网络运作的资源。Seufert等人指出,知识网络框架由三要素组成:一是行为主体(个人、团体、组织);二是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三是各行为主体在它们关系中所运用的资源和制度特性。

知识管理不应只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还应将组织外部各利益群体、政府等所拥有的与组织运作所需要的知识资源纳入知识网络中。因此,李丹等认为知识网络应包括以下构成要素:(1)网络核心组织,是指知识网络中积极引导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等活动的核心组织,是一个领导者和协调者。(2)网络从属组织,指基于某一领域的知识与核心组织开展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等活动的组织,包括企业、企业群体、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等。(3)知识管理活动。(4)共享知识资源。(5)信息网络平台,是促进知识资源共享的技术基础。

三、知识网络演化

现实中的知识网络处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会发生网络状态的变化。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从技术引进和模仿到创造性模仿,再到自主创新,其外部知识网络会经历网络规模的增长、强度不断增加、网络知识属性由显性知识为主到隐性知识为主的变化(李贞,张体勤,2010)。从知识活动的角度讲,知识网络演化经历选择、遗传、变异的循环过程(纪慧生等,2010)。从系统角度看,知识网络与其他组织系统一样,要经历产生、发展、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循环(李国策,2011;万君、顾新,2012),通过对知识网络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判定及各阶段的特征,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尽量延长知识网络的发展期与成熟期,延缓衰退期的到来。

图1 知识网络生命周期

除了对知识网络演化过程的定性描述,一些学者尝试从定量角度进行研究,动力学建模及仿真模拟是常用的方法。姜照华等(2004)提出基于知识供应链的知识网络结构和网络创新能力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知识网络动力学模型,从而指出提高知识网络创新能力的关键。

Hyatt等(1996)采用多主体仿真方法来描绘知识网络可能出现的演化形态的图谱,并研究知识导向型和任务导向型知识网络演化的不同。周浩元则设计了五类异质网络知识主体,构建了网络演化机制、合作机制和学习机制来规范网络的演化,通过基于多主体的仿真实验揭示了知识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上知识演化相互影响的规律。

四、新方向:产业集群知识网络

Hakansson对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定义是:在某一领域产业链上的企业和相关服务支持体系,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相互学习、知识积累、转移、共享及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网络关系。由于产业集群具有完善的知识网络系统,以及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开始研究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成伟等(2006)建立了知识单元个体知识、知识单元间知识活动强度及知识网络公共知识的函数式,得出结论: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具有乘数效应,能同时增强产业集群整体及集群内个体的创新能力。

陈得文,陶良虎(2008)从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两个阶段来分析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运行,认为产业集群知识网络通过影响集群组织间的互动学习机制和集群内知识创新形成创新优势。对于影响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网络特性,研究的指标主要有:产业知识属性、网络中心度、网络开放度、网络密度、网络规模、网络关系强度等(Cant

ner&Craf,2004;Amburgey&Andreas,2008;阳志梅,2009;王瑛,2011)。

五、总结

目前,知识网络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知识网络功能和特征等方面的描述和分析,而缺乏对知识网络形成和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而且由于知识的隐性化特征,企业的知识状态和活动难以准确测量和观察,使得现有知识网络研究大多建立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缺乏可靠的实证研究。同时产业集群不断兴起,如何利用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来发挥集群的创新效应是以后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

参 考 文 献

[1]刘丽红,赵蕾,陈智高.知识网络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0,28(6):945~949

[2]Seufert A,Back A,von Krogh G.Knowledge Management an Net

worked Environments:Lever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Virtual Business Communities[M].New York:Amacom,2003

[3]陈得文,陶良虎.产业集群知识网络运行分析.物流技术[J].

2008,30(2):44~47

[4]李贞,张体勤.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外部知识网络演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6):140~143

[5]王瑛.基于知识网络特征的产业集群升级动力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5):192~196

[6]李文博,张永胜,李纪明.集群背景下的知识网络演化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0):10~19

上一篇:基于职业发展力的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实验... 下一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需求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