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时间:2022-07-01 01:34:13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摘 要: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业;创业意识;创业技能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

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21世纪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成为国际职教的潮流。一些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起步早,我国的创业教育与之相比已经处于落后地位,我们的中职学校可谓是任重道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又不能轻率地鼓励他们盲目创业。要用科学的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使他们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获得一定的创业能力,走出校门后充满自信地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果说创业就是开创全新的事业,那么创业教育就是要开创一种全新的教育。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依赖心理,人际关系疏远,社会适应性不强。而创业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因素较多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最终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一、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在现实中,真正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还只是少数。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自我奋斗的动力,要培养学生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创业的风险和竞争意识十分重要,既要激流勇进,也要正视风险。创业者既是勇于奋进的实践者,又是艰苦创业的实干家。

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包含专业技术、经营管理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专业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能力,才能具备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应有的基本素质,专业技术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高低;还要让学生具备果断决策和缜密计划的素质,学会用科学的头脑运筹和管理实践工作的方法;协调合作能力是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掌握与人交往合作的本领。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才能对学生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呢?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创业教育的前提。中等职业学校要成为培养青年创业者的摇篮,必须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一年级的创业教育课程可结合职业道德教育来进行,主要是对学生进行

创业思想意识的培养,同时还可以结合第二课堂开设一些着重于培养学生创业技能的选修课;二年级的创业教育课程则是利用学生实习活动开始前的几周进行强化培训,举办系列讲座并邀请职业指导师帮助学生根据其自身的性格特征、爱好特长设计职业发展取向,可定期召集历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与应届毕业生座谈,介绍创业心得等。

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实施创业教育光靠教师的几堂课或仅仅靠开设某一门课程是不能完成的,必须采取一些手段和建立一些长效制度来保障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创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除了要进行理论学习,还必须通过创业的实践活动来强化创业意识、培育创业精神、消化创业理论、提高创业技能。还要实行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相关产业,比如服装厂、幼儿园,甚至是一些临街店铺,作为学生的创业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企业的创立、经营、管理就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另外,也要多组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应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各种模拟实践活动及社会活动,建立健全学分制教学制度,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根据自身的特点安排学习。因为创业一定是个性化的,创业教育也要体现出个性化。将学分制改革落在实处,势在必行。

目前,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尚处在探索阶段,实施创业教育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学校,也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因为实施创业教育是关系教育全局和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使推动创业教育成为社会的责任、职校的使命、家庭及个人的自觉行为。总之,应当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重点、社会广泛参与、家庭全力配合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中职生创业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石传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2]谭一平,叶坤妮.职校生创业指导:职业院校创业教育通用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4).

(作者单位 河南省安阳市第一职业中专)

上一篇:浅谈抒情 第11期 下一篇:如何运用自学探究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