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殡葬任重道远

时间:2022-07-01 07:37:41

绿色殡葬任重道远

绿色殡葬之所以在现实中叫好但却不卖座,根源还在于“厚葬”的传统观念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

最近几年,殡葬行业的暴利让人们触目惊心,更有许多人发出“死不起”的慨叹。但殡葬暴利在让人们不堪重负的同时,却很少有人愿意接受既省钱又环保的“绿色殡葬”概念,这不由让人感叹:绿色殡葬,何时才能在百姓心中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殡葬问题知多少

几十年来,对于殡葬改革,大多数人的认识只集中在两点上:其一是“改土葬为火葬”,因为土葬浪费土地;其二是要告别封建迷信等陋习,倡导文明的祭祀方式,因为不文明的祭祀既浪费资源,更污染环境。

然而,最近几年,人们对殡葬的关注开始集中到另外一个焦点上――殡葬行业的暴利问题。2003年,殡葬业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榜单中。2004年和2005年,殡葬业又继续占据着“中国十大暴利行业”的位置。于是,每逢清明,殡葬业就会遭遇舆论的“狂轰滥炸”――“垄断”、“暴利”、“混乱”、“死不起人”……原本是公益事业的殡葬业因此而被冠以各种恶名。

逝者如斯,祭扫作为生者对逝者的追忆,原本无可厚非,但新时代下的殡葬行业却被经营者变成了“暴利场”。有资料显示,当前,在我国经营墓地的利润十分惊人,特别是一些豪华墓地,利润竟然高达300%。而这种“要想富、去买墓”的变形观念,也使生者为了逝者的安息,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墓奴”由此而生。于是,有人发出“死不起”的感叹。而“死不起人”也成为老百姓继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之后另一个沉重负担。

不仅墓地经营行业存在暴利,涉及殡葬的其它费用也都在一路暴涨。在一些店铺,“金元宝”、“冥币”、“金银山”、“彩电”、“冰箱”、“小汽车”、“别墅”等应有尽有,价值不菲。越来越多的人不惜重金购买殡葬用品,一掷万元、十万元、几十万元的大有人在,这无疑给带有垄断性质的殡葬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据称,广州某殡仪馆员工网上自曝年薪18万元,就连在殡仪馆扫地的大婶年薪也在10万元左右。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不少人争起了“殡葬岗”。这当中除了“观念解放”的因素外,谁又说 “暴利驱动”不是一大诱惑因素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城市相比,农村殡葬业背后的黑幕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殡葬封建迷信活动和大操大办丧事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了 “潜规则”,只要交了钱就可以“土葬”,费用在3000元至6000元不等……如此高的殡葬费用,再加上隐藏在殡葬业背后的腐败,显然与我国《殡葬管理条例》所推崇的移风易俗、提倡节俭的目的背道而驰。

更令人忧心的是,“厚葬厚祭”现象的普遍存在,也在日益侵蚀着我们原本稀少的土地资源。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年死亡率约为0.65%,也就是说,我国每年死亡的人口大约在845万人左右。虽然近五成的遗体火化后到了公墓,但每年仍有近7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变为坟地。“安息危机”正在威胁着很多城市,“无地可葬”的尴尬已经提前到来。南方已有许多城市出现了“死人和活人争地”的现象,于是导致炒“活人墓”之类事件不断升级。另外,据有关部门预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10年后我国年死亡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殡葬活动将成倍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殡葬业成为“清洁产业”,大力推进“绿色殡葬”,就成为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紧迫任务。

“绿色殡葬”浮出水面

所谓“绿色殡葬”,就是指不留墓、不立碑、回归大自然的新型殡葬方式。绿色殡葬方式,是殡葬文化与环保意识的完美结合,是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如果说改革土葬、推行火葬是第一次革命的话,那么“不保留骨灰”的绿色殡葬即是第二次革命。

具体来看,绿色殡葬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树葬、海葬、网络祭祀等方式。所谓树葬,就是指将“骨灰深埋于树下,助树生长,只作标记,不留坟头,不立墓碑,不占土地,简化葬式葬仪,节约资源,勤俭办丧”,这种殡葬方式既经济又卫生。据初步估算,如果全国每年死亡的人口中有一半采用树葬方式的话,一年即可为国家节约木材175万立方米,节约土地10.5万亩,节约丧葬费达10亿元。

相比之下,海葬则是将骨灰缓缓撒进大海,用花瓣寄托自己的哀思,既不占用土地,又有利于环保。目前,这种殡葬方式已经为人们所接受。

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登陆网络进行祭奠凭吊的方式。扫墓者只需轻击鼠标,登陆相关网址,为逝去的亲友进行注册,即可在网页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留下自己的怀念感言。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追思的内容、开拓追思的空间,而且还省却了清明前后几天的车马劳顿。当前,中国最大的专业纪念网站――“网同”为1.1万名逝者设立了纪念馆,其中既有普通人,也包括像张学良、梅兰芳这样的知名人士,每天点击率高达百万人次。

对于绿色殡葬的大力推广,业内专家认为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从节约资源的角度来看,传统墓葬的占地面积很大。相比之下,树葬占地一般仅为传统墓葬的三分之一,海葬、网络祭典等方式则根本不占任何面积。同时,以植树代替造墓、建陵园,埋骨灰于树下,既可以避免大量占用土地,又可以促进绿化,美化环境。而植树与树葬的结合,也使全民的义务植树活动具备了一个更具亲和力的载体。现在公民义务植树,一般都由单位组织,群众缺乏自发参与的热情,而亲人的树葬则使植树绿化更加贴近自己,群众不用动员、不用组织,就会自动参与,这无疑有利于绿化活动的开展。

另一方面,以植树等方式来怀念亲人,表达对故人的哀悼,寓意也更为深刻。树木常青,思念之情长久。而海葬等新的殡葬形式,则更加直观地普及了“来自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科学生命观,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殡葬新风尚。更关键的是,绿色殡葬不用棺木,省时、省财、省力,比传统墓葬的价格要低许多,有利于打破殡葬行业的暴利黑幕,确实是一种利国利民的新式殡葬方式,值得大力提倡。

任重而道远

2005年,国家绿化基金会发出了一份倡议书,倡导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绿色殡葬。然而,绿色殡葬尽管顺应了未来发展的潮流趋势,但在现实中,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据调查,目前全国多数城市虽然都在大力普及树葬等新型业务,前来咨询的人也并不在少数,但真正付诸实际行动的人却很少。据统计,在目前推行绿色殡葬的城市中,多数地区售出的墓地所占整个陵园的比例还不足百分之一。

绿色殡葬之所以在现实中叫好但却不卖座,根源还在于“厚葬”的传统观念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目前,多数中国人心中还存在“厚葬薄养”的思想,尽管对父母生前照顾未必周到,但葬礼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正是这种追求体面的传统殡葬观念,让很多人宁可去高价购买墓地,也不愿意采用更时尚、更简洁的绿色殡葬方式,生怕被人说没面子。另外,一些封建迷信思想的存在对殡葬也有影响,死者命归“西天”了,遗体或骨灰还得入土,甚至要选块“风水”宝地,大兴土木,为死者修个像样的“后花园”,认为这样才算尽到了孝心。

有鉴于此,业内专家指出,要使绿色殡葬得到更好的推广,必须首先彻底摒弃人们心中的陈旧观念和习俗。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坚持不懈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让绿色殡葬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以政府为主体,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绿色殡葬进行更实质性的鼓励。比如给予一定的补贴等,让更多老百姓有兴趣选择绿色殡葬。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大力引导公墓和陵园积极拓展树葬业务,力求提供绿色殡葬的一条龙服务,尽量满足民众的需求。

然而,几千年来,一处坟冢、一块墓碑,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是自己祖先的象征,因而对它寄予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绿色殡葬理念要让老百姓接受,还需要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户籍改革路在何方 下一篇:五箭齐发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