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生态环境优化研究

时间:2022-07-01 01:42:58

创新人才生态环境优化研究

摘 要: 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关系到创新人才的培养、成长和价值实现。如何优化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环境是此问题的关键,而在创新人才的社会物质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中,应重点抓住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环境,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关键词: 创新人才 生态环境 优化策略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无疑是我国谋求知识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是当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要求。创新的最大承担者是科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育离不开适宜的人才生态环境。“种好梧桐树,不愁凤凰来”。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是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加快我国创新人才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自我国提出创新型人才战略后,人才创新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但目前我国创新人才的相关研究比较宽泛,且多停留于政策层面,缺少针对性。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研究更富于针对性,更倾向于创造性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关联性研究,鼓励人才自由全面地发展,从而衍生出人才生态环境问题,这是学界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富有建设性、生命力的崭新课题。目前我国对于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成果主要体现在对人才环境指标体系、人才生态环境的标准及人才生态环境建设的粗略探讨上。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为根本理论指导,着眼于创新体系的构建,以提高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研究的系统性和实效性。现实告诉我们,我国目前仅仅是人口大国,人口资源的潜在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现实的人才优势,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所以,注重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建构,改变重物轻人的错误观念,以人为本,让人才的创造性基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有机土壤而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二、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系统化分析

唯物辩证法理论中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人才培养环境体系的构成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外因是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对哲学范畴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性规律,是人们分析和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对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而言,主体的相关要素――与创新有关的意识、观念、能力、人格等为内因;而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等相关环境的诸多因素则为外因,二者之间对立统一,构成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必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建设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培育宽松自由、文明开放、友爱信任、充满活力,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和谐相处的系统,是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任何主体创新的实现都需要以系统或环境作为土壤和载体,创新人才的培育以人才生态环境体系为有机土壤。生态原本是生物学概念,现代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着眼点是解决环境、资源、发展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借用生态学概念,人才生态环境指影响人才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1],是一个由众多因素构成的多层次、有机化的社会系统,主要包括社会物质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生态环境。如果说物质生态是人才发展的基础性条件,那么人文生态就是人才发展的本原性、根本性因素,因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思想性,这决定人的发展片刻也离不开,甚至越来越依赖于人文土壤的支撑。本着人文关怀的原则,探索培育、吸引、凝聚人才的生态环境建设之道,是新时期谋求人才发展的根本所在。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规律的体系,人才生态环境的优化则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动态和谐、趋向协同创新的持续过程。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积极主动地正视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中的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系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系统,是一个需要实现动态平衡、趋向和谐的协同系统。我国人才生态环境的优化,首先是优化社会物质生态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加强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社会风气建设等文化环境建设,密切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有机联系,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最好的社会生态土壤。

三、创新人才生态环境优化的体现

创新人才生态环境,体现在社会物质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上,从目前看,我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尤其在社会物质生态环境上进步良多,无论是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资金、基础设施或他们的生活待遇、物质保障,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很多方面已不亚于发达国家。但我们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人文环境却相对落后,如教育体制、社会风气导向、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创新人才的培养。有鉴于此,在创新人才养成过程中,社会各个部门应该协调合作,高屋建瓴地从广阔的视野和时代高度对创新人才培养人文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使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各种人文环境因素良性互动,形成和谐健康的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导向的人文生态环境培养体系。只有人文生态环境与物质生态环境高度协调,才能科学合理地配置创新人才培养资源,进而形成全社会在创新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良性循环机制。创新人才人文生态环境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环境――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第一块基石,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一个家庭如果对孩子的培养健康而全面,注重孩子的早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对一个人顺利成长为创造性人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今中外许多人才的成长实例来看,家庭教育在人才早期心智培养方面的核心重要地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代替的。

家长应提高自身修养,学习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尤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孩子营造充满自由、追求创造、快乐学习家庭氛围,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独立思考、善于动手、勇于表达等创新要素成为孩子的人格基因。首先,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第一任教师,责无旁贷地具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家长要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人生导师,就要努力为孩子树立楷模,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所以,首先家长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尽可能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其次,社会对家庭教育要加强关注和引导,对父母的教育知识和方法等进行宣传、培训、表彰等,对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进行研究和推介;再次,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积极正确地进行引导和培养。个性和兴趣是创新的源头,许多孩子之所以后来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实际上得益于家长对其个性和兴趣的从小发现和培养。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初始土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温暖和最美好的摇篮。

2.学校环境――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环境

学校教育环境是环境中影响人才成长的核心因素,是全面提高人才创新素质的主体环境。学校环境既包括校园的硬件设施、绿化美化、周边环境,又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学习风气、规章制度、社会影响及校园文化活动等。创新人才成长表现的各种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塑造大多是在学校完成的,离不开学校环境的浸润陶染,因此,学校环境的创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学校应以养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出发点和宗旨,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培养健康独立的个性,使学生在良好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成长,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及时发现和引导学生的创新学习和各种文化活动,重视因材施教人才教育规律,实行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自助式等多元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独立思考、创新思考的学习习惯,并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使创新思考、创新活动有机融合,并经过长期陶冶最后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同时,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开拓创新思维和提高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倡导开展多种文化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益智怡情的各种校园文艺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灵感,训练学生的思维,磨炼学生的意志,通过这些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智慧。

3.社会环境――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环境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创新人才成长与生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社会要形成充满创新观念、重视创新人才、尊重创新人才、支持创新人才的氛围,这样,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活动、创新产品才能有真正实现的土壤。使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创新思想得到鼓励、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尤为重要的是,通过整个社会对创新的社会价值及其意义的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全面肯认,促使创新追求逐渐转变为社会成员的人生理想、目标、价值,并转化为追求创新的行为。

根据创新人才发展的现实需要,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人才培养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的重要性,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因此我们要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人才建设步伐,尤其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全社会要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积极培养人才、爱惜人才,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各类人才在创业道路上都能大显身手。确立明确而一贯的社会导向,及时表彰优秀创新人才,创造健康的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舆论环境,进而成为社会的共同意识。同时,围绕创新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制度保障,既需要建立科学的培养制度,又需要建立合理的管理与服务制度。国家要落实人才强国战略,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注重人才的全面建设,既要重视高端人才的培养和支持,更要从人才成长的基础抓起,以百年树人的深远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各部门、各领域都要大胆改革创新人才管理体制,从实际出发,对人才的使用和管理要不拘一格,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另外,全社会还要大力培养适合人才成长的健康文化环境,把一些低俗、庸俗、恶俗的文化垃圾清理出去,在社会文化生态上为人才创新提供一个清新舒畅、适情怡性的环境。

综上所述,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优化是一项社会化大工程,需要全社会携手同心共同迎接这个挑战。我们应认识到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优化是关系人才培养、人才强国战略的大问题,是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强大助推器。只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真正的创新人才,我们才能拥有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朱达明.人才生态环境建设策略[J].理论前沿,2004(6):57-59.

上一篇:基于导师制下的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体系研究 下一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