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小说中的中国

时间:2022-06-30 01:07:43

日本近代小说中的中国

摘要:从被幻想玩乐的对象,到被鄙视讽刺的对象,再到被侵略蹂躏的对象,中国在近代日本小说中拥有一个不断变化的形象。而这一系列的文学形象的塑造之因,不过是文学外衣掩盖下的一场罪恶的政治阴谋。本文将以日本近代小说中的中国为切入口,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近代中日之间复杂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近代;小说;日本;中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I31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3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两个国家各个层面的人士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都形成了对对方国家的不同认识和观念,文学领域也不例外。在日本,一直有一个由作家、艺术家创造的中国,那是一个艺术的世界,源于真实中国,但又和真实的中国相去较远,它叫做“文艺中国”①。这个“文艺中国”上至周朝,下至近年,人物众多,地域广阔,它给了日本人一个人近在咫尺的梦幻。那么,在这个梦幻中最重要的一节,也就是近代时期,日本“文艺中国”中的中国的具体形态是怎样的呢?

本文将以谷崎润一郎②、芥川龙之介③、佐藤春夫④等几位此时期与中国关系密切,在日本国内又影响巨大的作家的中国题材的小说为例来详细论述日本近代小说中的中国。因为这一时期几位比较重要的作家笔下的中国,为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作为幻想玩乐对象的中国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是日本唯美派的代表作家。他先后两次踏上中国土地,留下了许多取材于中国典籍或以中国为舞台创作的小说,比如《麒麟》⑤ 、《秦淮之夜》⑥、《西湖之月》⑦《鹤唳》⑧等作品,充满了梦幻的异国情调。其中,最能展现这一时期谷崎中国观的小说当数《麒麟》与《鹤唳》。

《麒麟》是谷崎在1910年发表的一部小说。取材于《论语》,讲述了一个日本版的“子见南子”的故事。卫灵公极为宠幸他美貌的南子夫人,以至于无心政事。孔子不忍看着国家一天天衰变下去,便去劝谏卫灵公,远离美色,施行王道,克服私欲。卫灵公果真听了孔子的劝告,不再沉迷酒色。此事惹怒了南子夫人,她召来孔子,极力引诱孔子,向孔子展现她的妩媚多姿,风情万种。最后,孔子发现,在南子夫人的美色之下,他的说教显得无可奈何了。在“美”与“德”的较量中,孔子也无奈了。卫灵公在短暂的疏远了南子之后,又迫不及待的回到了南子身边。小说中卫灵公在回到南子身边时,有一句经典的话是:“我恨你,你是个可怕的女人,你是让我毁灭的恶魔。然而,我却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你!”⑨

虽然这部小说取材于《论语》,但却塑造的是一系列为了“好色”而无视到的、超越道德、为好色而生活,为享乐而死的人物形象。它充分体现了谷崎前期创作中唯美主义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此时的中国在谷崎的眼中是一个他憧憬和向往着的世外桃源。

带着这种浓厚的向往和憧憬之情,谷崎于1918年来到了中国,在中国游山玩水,尽情享乐后,写下了他的另一篇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小说《鹤唳》。

《鹤唳》讲述的是一位叫靖之助的日本富家公子浓厚的中国情的故事。小说中靖之助常常说:“日本没有意思,不想再呆在日本了。”⑩于是他辞去了教师职务,对妻子说:“我想到中国去。”B11并且他是一去就再不回来了,他又说:“自己生于中国的文明和传统之中,死也得死在那里。……自己现在在日本所感到的寂寞和忧郁到了中国就会找到慰藉。”B12于是他在与家人毫无联系的情况下,在中国呆了六七年。后来他回到的日本,但却带回去了一个年轻漂亮的中国女子和一只优雅的中国仙鹤。靖之助对妻子说:“中国时一个好地方,像画一样。我这辈子不要在说日本话。”B13于是他穿中国衣服,说中国话,还让自己的女儿也想中国人一样生活。可以说,小说中的靖之助是一个为了中国美而走火入魔的人。而这个靖之助实际上就是谷崎中国情结和中国幻想的一个替身人物。靖之助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全部向往、感觉、评价,都是谷崎中国情趣的一种夸张表达。

谷崎这种对中国极尽夸张的“追捧”,在这一时期的日本知识分子中极为普遍。因为此时的日本,正处在近代化的过程的中期,西方文明的大量充斥,使得古老的日本被抛弃,新的日本却还没有建立,这种糟糕混乱状态,使这一时期的日本文人极需一个心灵的故乡,一个精神上的避难所来满足他们以享乐之美为代表的人生最高境界。因此他们要走出日本,去寻找心目中集颓废的享乐与奢靡的华美于一身的天堂。

而此时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为日本文人所熟悉和向往的词藻华丽、气势恢宏的唐诗宋词的国度,而是一个千疮百孔,民不聊生,不断不断面临着世界各国列强蹂躏的弱国,正一步一步失去昔日泱泱大国的威严。因此,日本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切不适,在中国都不存在,大正初期的文人可以在中国这个被他们来愚昧落后,千年如一日不前的国家里,纵情声色,留恋往返。美女,美景,美食,成了这些所谓强国的文人们文学创作最好的素材,而此时破败不堪,倍受欺凌的现实中国,在谷崎这类文人的眼中,多少有点雾里看花的神秘感了。

佐藤春夫是将中国视为幻想对象的另一个典型作家。他与谷崎有师徒之谊,在许多方面自然和谷崎气味相投。因此,他在此时期留下的许多与中国相关的小说都极好的延续着谷崎此时的中国观。如他于1920年创作的小说《星》B14。取材于中国福建,台湾两省广为流传的陈三和黄五娘的传说。但是却加入了女佣益春的角色,变成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还由此引出了中国明清两代的著名人物洪承畴的身世之谜。可谓曲折无比,可读性很强,充满了浪漫的异国情调。而他此时期的另一部名叫《女戒扇绮谈》B15的小说,更是在异国情调之外还加入了一些探小说的成分来讲述了当时一台湾女子为了自己心爱的男子而坚守忠贞,自杀追随的凄美爱情故事。

佐藤的这些充满浪漫的异国情调的小说,与谷崎小说的本质是如出一辙的。他们都重在突出一点:此时的中国是他们休憩养生的好地方。多愁善感的文人们,在面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的高速发展而恐慌无奈的时候,落后的中国成了他们现实中最好的栖身之所,同时也是他们创作中最丰富的幻想之地。这难道不是对中国的一种变相的轻视和侮辱吗?风景宜人,神秘浪漫,人民淳朴,它的另一面却是未开发,原始,落后愚昧。似乎后者才是这一时期谷崎、佐藤之类的日本文人以及受他们作品所影响的日本人眼中真正的中国。

二:作为鄙视嘲讽对象的中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日本民治维新之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随着中日之间的交通越来越便利,实现中国旅游梦的日本人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直面到了真正的现实中国。谷崎,佐藤小说中梦幻般的中国在此时期逐渐不再被人们接受,芥川、衡光B16等人的作品中反应的中国却很好的迎合了大众的口味。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芥川龙之介以他的短篇小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芥川严谨,认真,犀利。于是,旧中国那层神秘的面纱被他无情的揭开,不管美与丑都一览无遗。芥川于1921年来到中国,在1925年集结出版了著名的《中国游记》B17和一些与中国相关的小说。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便是《湖南的扇子》B18。这篇纪行体小说与芥川的《中国游记》一起成为了当时日本人了解中国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目。

《湖南的扇子》以20世纪初的中国长沙为背景,记述了日本知识分子“我”在长沙城的所见、所闻、所感。小说以土匪砍头一事为主线,描画出了两种不同的中国人形象:身处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谭永年对社会现实麻木不仁,而处在社会底层的民众含芳和玉兰,虽然认识到权势人物并不能救自己,却在苦熬中不服输,不放弃地期待着总会有后来之人能拯救她们。小说虽然不长,但却犀利的表现了芥川对麻木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国难时的态度的极度鄙视和严厉批判。整个文本传达出了芥川对中国失望、陌生、隔阂等感受,比起之前的谷崎和佐藤对中国的轻视要严重得多。

在《长江游记》中,芥川就曾这样说过:“现代的中国有什么?政治、学问、经济、艺术,难道不是悉数堕落着吗?…… 中国曾经引以自豪并为日本文人仰慕的东西已荡然无存,如此的中国还值得去学习、仰慕吗?”B19字里行间都显示出他对中国的失望、愤怒、鄙夷和讽刺。

紧接着,横光利一在他的作品中将芥川的这一态度更加夸张的表现了出来。衡光于1928抵达上海,并以中国的五卅运动为蓝本创作了小说《上海》B20。不过,衡光笔下的五卅运动不再是一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而是被完全扭曲成了一场劳资纠纷。在他的笔下,发动运动的中国工人不过是受到苏联操控的一帮傻子而已。尤其是小说中的革命领导者方秋兰的形象塑造,更是衡光对中国革命者的极大侮辱。小说中写道方秋兰虽是东洋工厂的纺织女工领袖,可以号令成千上万的穷工 ,是目光如手枪般冷酷的女共产党员,但她也是常常“歌余舞倦时,嫣然巧笑,临去秋波一转”B21的,更是利用自己的闭月羞花之貌夜夜周旋于殖民主义统治者之间雍容华贵的“支那贵妇”B22,更甚者,方秋兰的恋爱对象还是日本人参木。

这部完成于1931年底的作品,被誉为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经典之作。但是他却颠倒是非黑白,扭曲历史,肆意抹黑中国革命党人,蔑视中国的正义革命,看不起中国的革命事业,讽刺和挖苦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所做的努力。在这一点上,暴露出横光中国观的畸形与病态,说他是一位日本右倾作家的一次有准备的文学预演,也完全是恰如其分的。

三:作为侵略蹂躏对象的中国

随着日本近代化的高速发展,日本国内各种势力急剧膨胀。日本政府于1937年正式发动的罪恶的侵华战争。在这前后相关的数年里,日本文学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侵华文学和殖民文学便成了这一时期日本文学中国题材的主要形式。

在日本政府的带领下,日本作家的侵华小说可以说是多如牛毛。吉川英治、石川达三、火野苇平、上田广B23等都是这一时期极为著名的战争小说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吉川英治的《三国志》。这是一部极其阴险的作品。在小说一开篇,吉川便明确的写道:“……我觉得《三国志》中活跃着的人物,在现在的中国是随处可见……现在中国的大地上上,三国时期的治乱兴亡又在重演。作品中的人物,只是文化风貌变了,但人活在今天。所以其中反映出的大量的战争谋略和中国人的行为心理,都可以为我们的作战提供很大的便利。”B24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到,日本人的用心是多么的险恶。也正是如此,这部作品可以在侵华战争时期,严酷的文学审查制度之下,连载了五年。而且当时日本国内的评价是:“相对于谷崎润一郎的《细雪》那样的‘有闲文字’,吉川的战争主题的《三国志》是更能切合当时的日本读者的阅读期待的。”B25可见,此时日本国内盛行的侵略中国的思想是何等的严重。之后,石川达三的《武汉作战》、《敌国之妻》,火野苇平的《士兵三部曲》,上广田的《建设战记》、《燃烧的土地》等作品,不是描写中国人伪善,没有斗志,不是汉奸就是缩头乌龟,就是说中国军队也没有丝毫的战斗力,一上战场便溃不成军。这样的作品贯穿着整个侵华战争的前期,可以说此时在日本人眼中,中国就是一块巨大的肥肉,时时刻刻都在流着香甜浓厚的油,为他们准备着一次又一次可口的晚餐。

在战争进入中后期时,日本作家在日本政府的带领下,开始灌输他们的殖民思想。在殖民小说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多田裕计的中篇小说《长江三角地带》。小说以日本占领下的上海为舞台,主要人物是两个中国青年:姐姐袁孝明,弟弟袁天始,还有他们的日本朋友三郎。小说故意把姐姐塑造成抗日派,把弟弟塑造成亲日派。最后的结局是姐姐在抗日过程中由于找不到出路而放弃了抗日信念,投湖自尽了。而弟弟则追随亲日头子一起,共同宣扬“亚细亚主义”“大东亚主义”B26。小说中有段极为过分的的描写:“听着汪主席在‘还都’仪式上高呼‘黄色民族团结起来,建设东亚新秩序、中日提携,东亚兴隆’的口号,我觉得兴奋异常,看着那夹在太阳旗中的青天白日旗,我真要说中国就要更生了!”B27整部小说无处不在宣扬“亚细亚主义”和“大东亚主义”,将中日亲善说成了此时期中国人的迫切愿望。

这一时期日本的日本小说家,与其说他们是在给中国人灌输殖民思想,不如说他们是在告诉所有的日本人:中国就是这么的不堪一击。中国在经过战火硝烟后,只有在日本政府的带领下才能获得最终的拯救。中国人和中国政府自己是不具备这样的卓越才能的。中国大地上的一切都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在战争的荼毒之后,中国的一切都变得和顺了。日本怎么指挥,中国就会怎么运动。因此,面对这样一个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国度,日本人坚信:他们一统中华是指日可待的。不管战争的结局如何,我们都可以确信一点:此时的整个日本都被战争的狂热笼罩着,中国只不过是他们用战争烤熟的鸭子,正要从厨房端到餐桌上。

结语

从被幻想玩乐的对象,到被鄙视讽刺的对象,再到被侵略蹂躏的对象,在近代日本小说中,中国虽然在每一个具体的时期有着一个个不同的特殊身份,但是我们从纵向贯穿来看就会发现:文学中隐藏着一条政治的阴谋线索。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情愿还是不情愿,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日本对中国的野心不是一朝一夕。尽管作家只是少数人,但他们却是舆论界的主宰者,尤其是每个时代的大作家,他们的作品往往会对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日本各界小说家对中国的认识和观念,势必通过各种渠道,在广大日本人民中间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左右着日本国民对中国的认知。这样,文学再一次做起了政治的利剑,为政治的阴谋摇旗呐喊。由浅入深,由轻步重,日本对中国的野心一点一点的暴露无遗,直至最后的全面侵华战争。在一瞬间爆发的力量虽然巨大,但毕竟是短痛,但是从明治,到大正,再到昭和数十年间,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潜移默化所带来的伤痛,就必定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来抚平,或许永久都无法抚平。这或许就是日本“文艺中国”在某些方面带给中国人不可磨灭的伤痛吧。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随之时间的推移,许多历史问题得到公正的解释后,在广大的日本民众中也有了许多对中国全面正确的看法。正是这些不同的中国观,影响了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好与坏,全在于谁站在政治天枰的高端。

此论文系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cx13092

部分参考文献:

[1]西原大辅.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大正日本的中国幻想[M].赵怡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2]严绍,王晓平等.比较文化: 中国与日本[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3]王向远.日本侵华史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4]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5]日本现代文学全集横光利一集作品解说[M].|京: v社,昭和36,4.

[6]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M].陈生保,张青平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7]萨义德.东方学[M].三联书店,1999.

[8]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三联书店,2003.

[9]叶渭渠编.芥川龙之介作品集[M].北京: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

[10]伊藤整.日本F代文学全集[M].|京: v社,1980.

注解

①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第1页。

②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春琴抄》、《细雪》。

③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

④佐藤春夫(1892-1964),日本诗人、小说家、评论家。

⑤[日]谷崎润郎,《所谓中国情趣》,《谷崎润郎全集》(第14卷),日本:中央公论社,昭和33年版,第70页到第85页。

⑥同上,第132页到第165页。

⑦同上,第198页到底208页。

⑧同上,第221页到第265页。

⑨[日]谷崎润郎,《所谓中国情趣》,《谷崎润郎全集》(第14卷),日本:中央公论社,昭和33年版,第165页。

⑩同上,第230页。

B11同上,第233页。

B12同上,第237页。

B13同上,第251页。

B14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第98页到第99页。

B15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第99页。

B16横光利一:日本小说家,活跃于1927-1937年的日本文坛,代表作有《蝇》、《太阳》。

B17局慧勤、魏大海,《芥川龙之介全集》第一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第528页到第926页。

B18同上:第669页到第720页。

B19局慧勤、魏大海,《芥川龙之介全集》第一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第543页到第565页。

B20《日本现代文学全集横光利一集作品解说》,|京: v社,昭和36,4。第998页到第1246页。

B21《日本现代文学全集横光利一集作品解说》,|京: v社,昭和36,4.第367页。

B22同上,第375页。

B23几人均为日本侵华时期的官方小说家。

B24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第134页。

B25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第136页。

B26“ 亚细亚主义 ”:指在西方列强加剧侵略东方的危机时刻,围绕着对 “ 东洋 ”与 “ 西洋 ”的认识问题而形成的有关日本人亚洲观的一种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及其相关行动。大东亚共荣圈:指为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政治号召。

B27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第163页。

上一篇:中西体态语对比 下一篇:简析电视节目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