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与设计策略探析

时间:2022-06-30 12:58:07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与设计策略探析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评价依据;然后,从城市街道、城市广场以及公共机构和建筑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公共性问题;最后,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环境设计等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设计策略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依据;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评价依据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供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空间公共性是指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公开交流及其精神共同体形成的历程中物质空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属性。可见,空间公共性是公共生活和物质空间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体现。按照空间公共性的基本表述,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评价依据主要包括物质空间、公共生活以及社会意义三个方面。

公共性与物质空间的位置条件、规模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公共空间所处的空间位置与该空间位置的交通便利状况直接关系到其公共性的强弱。城市市民到达此空间位置的交通越便捷,路程越短,耗时就越少,则越有利于人们在该公共空间进行社会活动,空间公共性的性能越强。空间的规模决定了空间能够容纳的人数,空间的规模越大,可以容纳的人数越多,越有利于大规模社会公共活动的进行,公共性也会更强。

公共生活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与空间的相互作用使空间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从这公共生活角度去评价空间公共性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是时间元素,根据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与管理方法,决定公共空间何时向公众开放以及开放时间的多少,显而易见,全天候、全时段开放的空间公共性最强。其次是身份元素,一些公共空间会有凭票进入、着装等条件规定,这些条件规定是对进入空间公众的身份预设,而这些条件规定的要求程度会造成空间公共性的强弱差异。最后是行为元素,对在空间中发生的、与空间自身功能从属相异的多元化行为采取的限制、激励、不作为等不同的应对策略,会产生不同的公共性效应。

从社会意义角度出发,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评价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经管者、可达性以及利益。经管者是指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具体来说,该空间是为公众服务还是为自身利益服务,其管理行为会为其他人带来何种影响;可达性是指访问和接近的权力,对物质空间来说,其表示为进入和使用的权力;利益是指空间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最终为谁服务。社会意义角度上的评价依据提供了与建筑学科不同的评价思路,带给了更有意义的关于空间公共性评价的思考。

二、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公共性问题

1.城市街道

城市街道是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其不仅具有交通的功能,还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汽车迅速占据了街道的主导,曾经处于街道主到底为的“人”被不断弱化,“街”和“道”的联系被割裂开来,原本完整的“街道”被分割为“街”和“道”,城市街道的公共性问题也浮现出来。例如,按照道路后退红线规定,为保障道路两侧应具有合适的绿化活动空间,但由于管理不善而沦为停车场,同时建筑后退又导致了空间尺度失调,使两侧商业无法有效互动,影响了行为活动的积极性。

2.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最具艺术性和公共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城市广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政治性广场、纪念性广场、日常商业性广场、其他小广场。而城市广场的公共性问题主要存在于政治性广场和纪念性广场。

对于多数政治性广场的设计,广场与政治性建筑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主体建筑的严肃和冷峻以及封闭的表皮拉开了与广场交往行为之间的距离,虽然强化了广场和政治性建筑对公众的展示效果,但是降低了与市民互动的参与感。纪念性广场及其附属建筑物或构筑物具有浓厚的国家色彩,纪念性意义非常突出,但是,这种纪念性主要是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不能充分考虑与市民的互动理解,表现为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对广场公共性的垄断表述。

3.公共机构和建筑

一些公共机构面对的对象并非所有城市市民,这些机构看似距我们只有咫尺之遥,实际上又遥不可及,人们无从了解它们的运作过程,长期下去,这些机构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它们要么表现得盛气凌人、拒绝与公众接近,要么表现得离群索居、逃避公众的接近和参与。如果市政、银行、邮政等公共机构办公空间能够少一些衙门做派,给公众预留更多公共活动空间,把公共机构展示和公众的公共活动相结合,形成一个和谐的公共空间,从而获得社会和公众的普遍性认同。而机场、车站、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建筑,则存在着人际交往活动弱化和重视功能理性空间的公共性问题。例如,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建筑单纯以展品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为功能依据,没有充足的非展览性的公共空间,使观看展品成为唯一可做的活动。在这类公共建筑空间中,如果能够增加适当的与功能活动不相关公共空间,将有助于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设计策略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多专业、多学科的协同,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其中,城市设计主要进行城市空间中具象的空间三维形态塑造;建筑设计主要是配合营造优质的室内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主要从微观角度出发,在环境层面上运用非建筑的环境要素配合营造优质的城市景观。

1.城市设计——塑造并维护优质的公共空间环境

首先,在保证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进行场地适应性设计。进行设计时,针对不同气候条件下各自的场地特征,把气候资源和自然系统相适应的综合考虑到进场地设计中,保证场地内气候与生态的可持续性,营造出更加舒适和高效的公共空间,进而提高城市居民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和参加城市公共生活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城市空间的公共性。

其次,构建开放复合的建筑空间体系。当前,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建筑空间开始突破自身封闭的状态,而城市空间也在向建筑空间渗透。运用分离、穿插、串联、并联、层叠等方式使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空间相结合,不仅会使建筑空间融入城市空间,而且能促进整个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公共性,带来更多关于城市空间公共性构建的新思路。

最后,确保交通组织的合理与便捷。合理便捷的交通组织能使公众出行成为令人激动和愉悦的体验,从而保障城市空间的公共性状态。因此,交通组织应能够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以便于实现公共空间承载公共生活的功能。同时,交通组织应支持活动空间使用的步行交通,步行线路应设置在公共空间区域或边缘,以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

2. 建筑设计——创造“房间中的城市”

建筑设计中,空间公共性的体现是公众在建筑内仿佛置身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为实现目标,需要把广场、街道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元素引进建筑设计中,成为建筑空间的有机组成元素,是建筑空间的公共性与城市空间的公共性相融合,创造出“房间中的城市”。为此,要重视城市景观的引进,把城市的自然生态景观引进到城市公共空间,使城市的自然生态景观在行为和视线上都能得到连续性的发展,也能加深人们对城市景观的印象。

另外,对建筑边界进行复合化处理,对公共空间的垂直面进行特殊化处理,使其成为建筑和城市的结合部和室内外进行互动的媒介。可以通过底层架空和创造开敞式边庭空间的方法来进行。

3.环境设计——塑造赏心悦目的公共艺术景观

公共艺术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公共设施以及城市雕塑三类。相对于人工环境景观,自然景观具有视觉统一性,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视觉神经处于相对松弛的休息状态。因此,设置自然景观时,应从环境设计的视觉概念出发,将人工环境的视觉调整到接近于自然的状态,既不感到视觉饥渴,也不感到视觉疲劳。座椅、指示牌、路灯等公共设施是保障公共空间功能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微观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场所中公共设施的位置和体量。由于公共设施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使用功能决定了形体尺寸,因此,环境设计时,对公共设施的设计、选型、放置和安装要综合考虑,不能随意处置。

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既有宏伟庄严的纪念碑,也有情调优美寓意深刻的小品雕塑,它记录着时代文化与政治的变换和沉浮,与建筑一起见证了城市没落和辉煌,因此,城市雕塑在公共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雕塑的位置设置应充分考虑作品类型和所处环境,保证外空间结构和内在思想涵义两者都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联系,才能全面展示雕塑的艺术感染力,塑造出赏心悦目的公共艺术景观。

参考文献

[1]徐刚.浅析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设计诉求[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04).

[2]曹李恒.基于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公共空间艺术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3).

[3]常延聚,牟武昌.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以重庆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1).

[4]张萍.城市公共空间的街道分析——以上海四条街道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2,(02).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鉴定分析 下一篇: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造价影响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