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火器传入日本及其在战国时期的应用

时间:2022-06-30 09:42:07

近代火器传入日本及其在战国时期的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战国时代近代火器的传入、流播、使用和制造的详细情况,以及近代火器的传入对日本战国军事思想及权力分布的转变产生的重要影响,并着重分析了长之战中火枪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火枪;日本战国;长之战

中图分类号:K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在日本近代历史上,战国时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自1467年的应仁之乱开始直到1615年的大阪夏之阵为止,日本国内各地领主之间交战不断,再加上织田信长等许多改革家的行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此期间,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日本,他们利用先进的工艺制品和军事武器传播基督教,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而火器也在战乱不断的日本战国时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的火绳枪是由西方的葡萄牙人传入的。在日本天文12年8月25日,一只载有100多人的船,在九州南部的种子岛靠岸。船上有三名葡萄牙人,以及化名为五峰的明朝人王直。葡萄牙人带有火绳枪。当地大名种子岛时尧见后视之为稀世珍宝,将其称之为铁炮。由于在当时的种子岛,铁的采掘和精炼技术已十分发达,种子岛时尧决定研发自己的铁炮。1544年葡萄牙商人再次来到种子岛,后人称为“萨摩铁炮煅冶之祖的工匠”八板清定向葡萄牙商人学习铁炮制造术和火药炼制术,并在1545年(天文14年)仿造出了日本的第一支铁炮(至今仍保留在种子岛家)。从这一天开始,铁炮被传向了日本的四面八方。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还出现了大筒和国崩这种攻城战时用的火器。前者一般是是指大口径火枪,甚至有长达两米多的大筒。后者是指从西方商人那里进口的正规的欧洲火炮。但是后两者并没有铁炮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那么大。

经过一段时间的流变,逐渐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铁炮产地。其中最著名的是纪州、界、国友三个分支。纪州小仓庄的领主津田监物将两支种子岛铁炮带到纪州,并命纪州西坂本的芝迁清又卫门进行复制。得益于纪州杂贺高超的炼铁术,1545年(天文14年)纪州第一号铁炮诞生。津田监物的弟弟根来寺子院“杉ノ坊”的院主津田明算开始用铁炮武装士兵,这就是有名的铁炮佣兵团根来众的起源。后来芝迁清又卫门移居界,以及被后人称为“铁炮又”的界商人橘屋又三郎开始进入铁炮制造业,再加上界以前就有生产中国(明朝)铁炮的技术和作为自由都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界成了全国第一大铁炮生产地,并几乎控制了全国的铁炮生产和输出。1544年(天文13年)2月将军足利义晴通过管领细川晴元命令近江坂田郡国友村的“煅冶善兵卫”为他制造铁炮,并在半年后献上两支。后来“国友村”被羽柴秀吉控制,国友藤二郎等人被任命为国友河原方代官。由于各地铁炮数量的不断增加,日本迎来了“铁炮战”的时代。

战国时期的豪族也成为了铁炮的重要买主,组成了大量地方武装集团。在甲贺、伊贺,纪州出现了以津田一族为首的武装集团――根来众。根来众是纪州根来寺为中心,由寺里负责杂役和防卫的僧人所组成的僧兵武装集团。津田监物自从仿制铁炮成功后就成了根来众的首领,并开创了有名的炮术津田流。他的后人继承了他的事业,在炮术津田流上加以发展,并开创了炮术自由斋流。杂贺众拥有极高的冶铁术,那里产有有名的杂贺众所用的称为“杂贺钵”的兜,加上根来众帮助,铁炮数量十分巨大,据说有几千支。(长筱之战中信长也只有3000支铁炮)杂贺众中有有名的铁炮铃木一族,被称为“杂贺孙一”的铃木重秀更是铁炮指挥的天才。

这种火器的主要结构是:在枪上有一金属弯钩,弯钩的一端固定在枪上,并可绕轴旋转,另一端夹持一燃烧的火绳,士兵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点燃黑火药,进而将枪膛中的弹丸发射出去。由于火绳是一根麻绳或是捻紧的布条,放在硝酸钾或其他盐类溶液浸泡后晾干的,能缓慢燃烧,燃速大约每小时80mm至120mm,这样,士兵将金属弯钩压进火门后,便可单手或双手持枪,瞄准敌人射击。训练有素的射手每3分钟可发射2发子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种火枪对于持冷兵器的士兵来说杀伤力巨大,但是也有许多巨大的缺点,首先因为是明火,所以在天气恶劣的时候无法使用;发射效率较低,完全不能进行近距离战斗;在发射的最后过程中,因为为了防止火药入眼,射手是闭着眼睛的,所以命中率不好保证。

火器在日本战国时代的许多战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著名的“长合战”中的发挥,标志着这完全以冷兵器作战的中世纪战法在日本的彻底终结。

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武田信玄死后,其子武田胜赖继承家督,威望不足以服众。面对其父武田信玄留下的诸多老将,必须打赢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才能坐稳自己的位置,为此他屡屡发兵东进,寻找与织田、德川决战的机会。天正二年,武田胜赖率军进入美浓,接着又在远江攻下了自父亲信玄以来五年都没能拿下的坚城高天神城,一时间意气轩昂。长筱城,是甲信一带进入远江三河的门户地带,位于丰川和大野川陇川的合流点,两川的边缘都是悬崖绝壁,东边的大野川又正好充当了护城河。在战略上的意义相当重要,而且城主又是武田家的叛臣奥平父子,自然成为了胜赖的目标之一。终于,天正三年五月,胜赖率大军一万五千人,包围了长筱城,城里的守备部队不过五百人。

此时织田信长已从畿内乱局中腾出手来,统率四万大军支援德川家康,相比之下,武田军兵力既寡,士卒也因顿兵坚城长筱之下而日显疲惫,从纯军事角度来说,胜赖实在应该退兵,但从政治影响来考虑,他却可悲地不得不经此一战――只要一退,立刻威信扫地。

正因如此,武田军中诸名将,比如山县昌景、马场信房(信春)等人从家族利益考虑,均认为以避战退却为最稳妥的方案,然而武田胜赖在亲信长坂钓闲斋、迹部大炊助的支持下,却在长筱以西的鸢之巢山等砦留下部分兵马,主力迎着织田、德川联军西进,直杀向设乐原。

设乐原北有太山,南有丰川,中夹宽为两公里的平地,织田军就在这一地域,凭藉浅浅的连子川,在西岸布阵。在长筱合战之前,信长对自己的宿敌武田军的作战方案进行了相当深的研究,即使用精锐骑兵在前部进行突击,造成对手的混乱,接着中央的步兵杀入敌军前阵,骑兵队在敌阵中返回突击。信长深知,只有挡住武田骑兵第一轮猛烈的攻势,织田军才有战胜的机会,于是在长筱北之丸山至丰川一带布下三条近四十町长的马栅栏,从领国内征集了三千支铁炮为战争做准备。这种种布置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地削弱闻名天下的武田骑马武士的突击力。为了解决铁炮的射击效率问题,织田信长还设计了一种“三段构”的战术,也就是将铁炮队分为三列,依次射击依次装弹,可以形成不断持续的火力。

战斗在五月二十一日清晨六时展开,武田军利用骑兵优势,对织田和德川的设乐原阵地展开了汹涌的一波又一波的强大攻势。首先是左翼先锋山县昌景队攻击德川军,然后是中央先锋内藤昌丰队攻击织田军泷川一益部,右翼先锋马场信房队攻击织田军佐久间信盛部。

上述三支驻守在防马栅附近的联军长柄(长柄枪)部队一遭到武田军攻击,立刻收缩回防马栅后面。而几乎同时,预先布置在栅后的三千铁h齐声鸣响,武田军先锋伤亡惨重,被迫退回,换由第二阵继续冲锋。同时,武田胜赖还命令山县队残部从连子川下游迂回到德川军侧面,杀入突出在防马栅外的德川先锋大久保七郎右卫门忠世与其弟治右卫门忠佐阵中。大久保兄弟英勇奋战,与武田军前后进退拉锯达九次之多。

武田军第二阵由武田胜赖的叔父逍遥轩信廉,以及小山田信茂等将统率,在连射的铁h面前,同样铩羽而归。然后是第三阵,主力为上野国有“赤武者”之名的小幡队,大将小幡上总介信重身先士卒,却落得个中弹丧命的下场。德川军石川数正、Y原康政、内藤正成、本多忠胜等将率两千步兵趁势从防马栅内冲出,追杀残敌。

然而直到这个时候,武田胜赖却仍旧执迷不悟,发动了第四次自杀性的进攻。第四阵由武田典厩信丰(武田信繁之子)等将统率,都穿黑甲,打着黑色旗帜――就在此时,传来了鸢之巢山被酒井忠次奇袭攻陷的消息。

经过了三个多小时的激战,因为马场信房、内藤昌丰、穴山信君等名将的奋战,武田军已经突入织田、德川联军阵中,连续破坏了两道防马栅。但因为地面杂草丛生,坑洼不平,并且堆满了尸体,使他们很难快速集结力量,扩大战果。杀至下午一时左右,鸢之巢山失陷、后路被断的消息使武田军士气崩溃,名将山县昌景首先中弹战死。

织田信长准确把握战机,命令全军从防马栅后杀出,开始最后的总突击,德川军也从侧面展开夹击攻势。武田氏名将纷纷倒在设乐原上,除小幡信重和山县昌景外,还包括横田备中守高松、真田源太左卫门信纲、真田兵部昌辉、土屋右卫门昌次、高坂源五郎昌澄等数十人。

长筱合战,这场武田骑兵的灾难战役终于结束。由于胜赖的好大喜功,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实力上的差距,最终把父亲信玄一辈子的积蓄――甲州骑兵全部丢在了长筱这片异国的土地上。此仗的结果,不只是武田军战死者一万人,织田,德川军战死者六千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织田与武田的均势被彻底打破,武田家基本上四分之三的名将战死,为日后武田家的灭亡掘下了墓碑。经过长筱合战,武田氏无数名将战死沙场,信玄亲手组建的家臣团濒临崩溃边缘,存者无不离心背德,甲斐武田氏就此日薄西山,逐渐走向灭亡。

虽然在这次战役中火器还暴露出了很多缺陷,但是对“战国最强军团”的武田信玄骑马队所进行的杀伤还是巨大的。这一战役对日本战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自此火器在日本战国时代的使用开始越来越频繁,铁炮队也成为战国中后期的主要兵种之一。

日本自1543年火器传入,到1575年长合战短短三十余年间,不仅传遍了整个日本,还发展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从制造到使用的体系。这种“拿来主义”的精神也是日本在近现代崛起的重要原因,对我们现在也仍有不小的教益。

上一篇:对巷道底鼓形成的原因与防治措施的研究 下一篇:从《廿二史札记》看赵翼之考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