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因素对TEFL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30 03:43:40

情感因素对TEFL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Studies on the Affective Strategies to TEFL

Ren Ruyi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3,China)

摘要: 情感因素是影响TEFL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外语教学中如何运用积极的情感策略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十分重要。本文以克拉申(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理论为基础,归纳了影响TEFL的主要情感制约因素,并探究克服这些制约的策略。

Abstract: Affective factors are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EFL.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pply positive affective strategies to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Based on Krashen's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affectiv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proposals.

关键词: 情感因素 情感过滤假说 对策

Key words: affective factors;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305-02

0引言

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快速发展,外语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一些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情感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1]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过滤输入的语言,并决定了学习者接受语言输入的数量。情感对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成反比,强大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将弱化情感对语言输入的过滤,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输入就大,语言能力就强;学习动机不明确、自信心不足或心情焦虑时,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情感过滤作用就强,过滤量就多,学习者就获得较少的语言输入。Krashen用下图形象展示了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中的影响。[2]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受学习者的情感过滤作用的影响,输入的语言信息只能部分进入到学习者的大脑中,也很难转化为相应的语言能力。Krashen认为,导致学习者产生情感障碍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其学习动机、学习焦虑感和自信心。本文以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理论为依托,博采众家之长,对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其原因及相应对策。

1外语学习中的主要情感因素

1.1 动机(motivation)动机就是激发人们采取行动的愿望和推动力,是人们进步和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学习动机是由态度、个性、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不断变化的内在动力,是语言学习诸多因素中极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国外著名学者Gardner和Lambert认为存在两种语言学习动机,即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两种。[3]所谓的工具型动机指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获得经济实惠或其他好处,如想在外企工作,国外留学等。“它反映出学习的实用价值和有用的内容”。[4]而融入型动机则是指学习者本人在学习外语时“对目标语和文化的个人兴趣”;[5]不觉枯燥厌烦,并希望可以融入所学语言的文化的强烈愿望。具有融入型动机的人学习外语时能体会到乐趣,更易于掌握外语。这两种动机同时并存,发挥不同的动力作用。两种动机兼具的学习者既有浓厚兴趣又有明确目标,因而学习成效通常更显著。学习者学习动机缺乏或者不明确的因素繁多,如教学条件的好坏、学习任务的多少、教学方法的优劣、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兴趣程度、自信心的强弱、个人性格等。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

1.2 态度(attitude)态度是人们根据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而形成的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即个体对事物或人的一种评价性反应,影响个人行为对象的选择。群体特殊性是态度在语言学习的最重要体现,也就是通过语言学习了解目的语的历史和文化,加强交流与合作,在感情上融为一体等。学习态度通常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关系密切,二者完美结合将大大提高语言学习功效。学习者学习态度积极,对所学目的语兴趣盎然,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视外语学习为负担,那么学习者对外语学习就不投入,也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外语学习成绩。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搞好外语教学。

1.3 焦虑(anxiety)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由紧张、焦急、忧虑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紧张、害怕、忧虑等情绪统称为学习焦虑。常见的语言焦虑表现为:怕出错、拘谨、考试紧张等。学习焦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形成学习活动的恶性循环,影响学习效果。焦虑也是一个衡量学习者语言学习心态是否健康的相对敏感指标。通常情况下学习焦虑情绪与获得的语言成绩成反比。即:焦虑少成绩就好;反之焦虑多成绩就差。焦虑过度或焦虑过低构成妨碍型焦虑,对学习产生消极作用。和谐轻松课堂氛围有助于学习者克服妨碍型焦虑,形成积极的促进型焦虑。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施加的适当压力即促进型焦虑。学习焦虑在外语学习中的普遍存在,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形成促进型焦虑,克服妨碍型焦虑,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探究的课题。

1.4 自信心(self-confidence)自信即个体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的一种积极评价,它取决于一个人的客观成功和主观的自我评价。作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一项特质。学习者自信心的强弱与其语言学习效果的好坏成正比。如果学习者的自信心弱,那么他的语言焦虑感增高,学习动机变弱,反而会削弱甚至丧失原有的自信,学习效果就差;反之,如果学习者的自信心强,那么他的语言焦虑感变低,形成更大的自信,学习效果就越好。

1.5 个性(personality)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心理特征,也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个性特征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表达方面对学习者影响颇大。在语言学习的听、说等方面外向型学生占优势;而内向型学生更容易掌握语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等。总之,良好的个性有利于外语学习,而外语成绩的提高也帮助形成良好个性,二者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两种不同个性的优点和不足,因人施教,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对策

2.1 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态度决定一切。在外语学习中,教师应及时给外语学习者以鼓励与引导,同时用新颖、丰富、实用的学习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对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少讽刺批评,从而激发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力争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2 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象和充分的自信,是确保学习效果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自我意象”(self-image)是人对自我是什么人,能干什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意象分为积极的自我意象和消极的自我意象,前者是对自我的正面评价,如自尊、自信、自爱等;后者是对自我的负性评价,如自卑、脆弱、压抑、自暴自弃等。拥有积极自我意象的学习者,学习进步快;反之则学习成绩会裹足不前。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同时,充分肯定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讽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2.3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不容忽视外语教学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而师生关系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亲密真挚的师生感情,不仅有助于顺利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而且也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师生之间建立真诚的情感交流对克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障碍十分重要。外语教师的情感投入和他们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颇大。在有效地调控学生的不利情感的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用自己的积极情感来影响和感召学生。师生间的良好情感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构建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动机、焦虑、态度、个性等情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好坏。外语学习不仅是语言学习,也是文化体系的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掘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消除各种消极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学习氛围,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6).

[2]K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Pergamon,1982,9-32.

[3]R C Gardner,W E Lambert.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72:41.

[4]Duly,h,M.Burt,and S. Krashen. Language Two[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47,4.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47-254.

上一篇:浅析我国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 下一篇:组织扁平化:我国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