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知觉研究综述

时间:2022-06-30 03:28:54

压力知觉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周少林,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国内外关于压力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关于压力知觉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就压力知觉的定义、测量工具、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评价,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压力知觉;研究现状;研究展望

1、压力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对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的直接作用,是加工外界客体和事件进行一系列组织和解释而使感觉信息过程由此产生的过程,个体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影响着这一过程。知觉过程的三个阶段一般包括辨认和识别阶段、感觉阶段和知觉组织阶段,在辨认和识别阶段,大脑加工时通过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方式,对知觉对象具体的意义进行赋予,在这个阶段中,个体整合评估知觉对象被包含在内。

压力(Stress)又称为“应激”、“紧张”,指一种紧张状态,这种状态一般是产生于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压力,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刺激事件:这类事件促成个体压力感觉的产生。二是对刺激事件,个体自身所作出的认知、评价:即当个体认为刺激事件不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时,就会产生压力的感受。三是个体的内在体验,如恐慌、焦虑和紧张等等。综上所述,压力的产生来源于一定的刺激事件、在遇到自身认为不可控事件时,紧张状态由此产生,对于当事人,它也可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的产生。

压力知觉(Perceived Stress)是对压力的知觉评估过程,个体通过进行知觉的评估过程刺为激事件赋予了一定的意义,进而对刺激事件是否对自身造成压力进行评定,因此,压力知觉,是认知与评估个体由察觉到刺激事件个体可能造成的威胁与意义的过程;压力知觉是个体认知环境中的威胁性刺激并进行评价以后由此得到的心理反应,即个体对事件的压力知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客观压力事件。压力知觉是指生活中困惑和威胁着人心理的各种刺激事件和不利因素,通常以紧张、不适为表现,同时,也是以个体的紧张和失控的状态形式存在着[1]。

2、压力知觉的测量

为了科学地测评个体对生活压力感知的程度,Cohen等人编制了最初的压力知觉量表(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2]。PSS有14题(PSS-14)、10题(PSS-10)和4题(PSS-4)三种版本。PSS的条目主要测评了个体因对生活的超负荷、不可预知或不可控制而因此引起的心理压力程度。Cohen等人的研究证明PSS适用于加拿大和美国的被试群体,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其他研究者也发现,PSS在日本和西班牙人群中也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5]。我国的研究者也普遍使用PSS来测量个体的压力感受[6-7]。作为测评主观压力的有效工具,PSS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应用于各种人群压力知觉的研究。

当前,压力知觉量表(PSS)已被国际普遍接受并广泛应用。杨延忠教授以我国的文化背景为依托,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 亦是在他对英文版压力知觉量表(PSS)进行了翻译和修订中最终形成。具体方法是,首先由两名国内学者将英文版的压力知觉量表翻译成汉语,然后回译的过程由两名美籍华人学者进行,再通过国内学者和美籍华人学者的评议和对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的征求后,最终完成初步问卷。通过大量被试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该问卷具备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与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国情[8]。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一共有14个条目,各个条目都显著地负荷于失控感和紧张感这两个因子上。

3、压力知觉研究现状

3.1国外压力知觉相关研究

Connor(2007)进行的一项比较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包括社交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 比普通人更容易感知到压力,焦虑症患者与常人不同,其有着较为敏感的压力感知,同时,对于焦虑,压力知觉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Gareth J.Trehame(2007)在1年的追踪研究以后,对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的研究得出的结果表明,不对患者具有较高压力知觉得分的时候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Beck(1991)在研究加拿大护理专业本科生的压力知觉与心理健康中,发现压力知觉与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关联(r=0.415),P

由此可见,国外关于压力知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殊人群,比如说疾病患者、护士、缺陷儿童以及大学生,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的工具是经典的压力知觉量表(PSS)。

3.2国内压力知觉相关研究

孙敏华(1993)、叶英坤(1995)指出,个体认知主观压力远比生活改变或压力事件本身更有价值。江承晓(1999)同时对客观压力和主观压力进行了测量,同时,两者对心理健康的预测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主观压力相较客观压力,能更好地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预测。吴煌辉(2008)在研究大学生的压力知觉、心理健康与自我分化的关系以后,得出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不同的自我分化水平下,也有着显著的压力知觉和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因此压力知觉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能够进行很好的预测[13]。胡夏娟(2009)对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压力知觉和心理弹性与心理幸福感相关显著[15]。郭慧,冯丽云等人(2009)在适用性验证分析中文版的压力知觉量表(CPSS)后,得出的结果显示,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从事放射工作人群中良好,因此该量表可以作为这一群体压力评估的测量工具。

综上所述,国内压力知觉研究的主要对象集中在学生群体中,也有少部分研究针对特殊人群,研究方法大多是相关研究,研究的工具主要是CPSS。

4、压力知觉研究展望

4.1压力知觉的影响因素研究

压力知觉的产生和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环境刺激事件的认知评价。同一个环境刺激事件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应激性。这表明,很多外部刺激不能绝对的被确定为具有应激性。真实情况是个人的认知评价才能决定一个刺激是否具有应激性。Lazarus和Folkman的研究认为,个体对环境刺激的认知评价分为初级评价和二级评价。初级评价是判断个体是否威胁环境,以及判断起是否影响个体;二级评价是个体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以及是否能够对环境中的威胁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应付进行评估。个体是否产生压力知觉,认知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认知评价的研究将会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除此之外,已有研究表明自我问题解决能力、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药物依赖、自我分化水平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压力知觉水平。进一步探索或验证影响压力知觉的相关因素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方面。

4.2压力知觉和应对

环境事件一旦被认为是有压力的,它随之带来的感觉是挑战的、威胁的或有害的,进而做出相对应的应对行为。对于同一环境事件,压力的认知评价不同,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应对的结果也就不同,对个体的身心影响也就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压力感知,个体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和行为也会因人而异,因为应对方式同时还受到其他很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压力的应对策略,特别是提高人们的应对水平和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压力知觉和应对的干预策略的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这类研究对提高心理素质也有较大意义。

4.3压力知觉和心理健康

压力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这己经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但压力与个体身心反应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是,目前,还没有研究能使解释仅用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来说明,这是因为除了刺激事件本身的特点(刺激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作用方式)影响压力状态之外,刺激事件的承受者的个人因素(包括身休素质、神经类型、意志品质、人格特征、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等)都会对个体的认知评价产生影响, 对压力状态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对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压力知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压力知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到诸多相关因素的制约,因此,探索压力知觉和相关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和相互作用模型,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意义重大。(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廷忠.社会转型中城市居民心理压力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9,24(9):760-764.

[2]Cohen S,Kamarc T, Mermelstein R.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83, 24: 385-396.

[3]Cohen S, Williamson G M. Perceived stress in a probability sample of the United States[M] //S. Spacapan, S. Oskamp.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health[M].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8: 31-67.

[4]Eduardo Remor.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a European Spanish version of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 [J].The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6, 9(1): 86-93.

[5]Mimura C, Griffths P.A Japanese version of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translation and preliminary tes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04, 41(4): 379-85.

[6]骆宏,马剑虹.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4): 367-368

[7]王东,等.改良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在北京市小学生中的适用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

[8]袁立新,林娜.压力知觉量表在大学生样本中的因素结构研究.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29(2),45-48

[9]Beck,D.L.,Srivastava,R—Perceived level and sources of stress in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1991,30(3):127-133.

[10]TylerP.A.,Ellison,R.N—Sources of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high-dependency nursing [J].Joumal of Advaneed Nursing,1994,19(3):469-476.

[11]Natalio Extrernera,Auxiliadora Duran,Lourdes Rey.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rait meta-mood and perceived stress on life satisfac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7(2009)116-121

[12]Anita Skok,David Harvey,&Dinah Reddihough.Pereeived stress,Pereeived social support,and wellbeing among mothers of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Journal of Intellectual&Developmental Disability,2006,3,31(1):53-57

[13]吴煜辉,大学生自我分化与压力知觉、心理健康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14]胡夏娟,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15]朱林仙.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

上一篇: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预测 下一篇:浅析大学生职业个性培养的原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