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职业个性培养的原则与方法

时间:2022-04-18 04:47:17

浅析大学生职业个性培养的原则与方法

作者简介:何瑞(1984.7-),女,汉,云南曲靖,研究生,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

摘要: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倍感压力,由此衍生的各种社会矛盾不得不引起各大高校反思,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学生的就业更有效率,其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职业个性,把握好大学生职业个性培养的原则与方法,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个性;培养原则与方法;就业

一、职业个性培养的理论基础

关于职业个性培养的理论很多,但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一是多元智能理论。他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的,在他的研究中,将人类的智能大略分为: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八种类型。按照加纳德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并相信,得到这种帮助的人在事业上将会更投入、更具竞争力;将会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服务于社会。这一理论充分关注到个性的差异性和评价的多元性,为培养大学生良好个性和职业个性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二是心理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希尔斯的“学习理论”。该理论的共同特点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研究人的发展,他们认为人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强调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自身因素——主体技能(即机体的生长成熟)和主体作用(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构建)的功能性,目标是要培养一种知、情、意完整统一的开放的人格。运用这一理论研究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特征,可以激发主体内在潜能,发展心智,弥补心理缺陷,促进人格发展,在个人品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培养良好的职业个性。

三是主体教育学理论。它是由我国北师大的裴娣娜教授和上海师大燕国材教授提出的“主体性教育”。强调人的发展是通过活动自由,自觉地进行的,学生在校期间,是活动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通过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展智能,构建知识框架,成为心理健康健全的、具有某种专业实际本领的个体,形成个性。

二、职业个性培养的一般原则

第一,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高校应根据所设专业的特点以及相关就业岗位,就业环境,对学生进行人格、气质、专业和能力的全方位培养,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素和行为准则为导向,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教师在引导大学生培养和发展自我意识中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的艺术性都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熏陶和楷模的作用。其次,高校应帮助学生主动去分析求职目标的要求和规律,以便于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的职业个性,专业能力,自我意识,使学生在求职前先建立自信,不断自行完善自身素质与求职岗位之间的匹配度。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邀请就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校与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互通有无,使在校生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更加具体,使其身心状态朝向有利于职业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变化,养成拼搏进取、团结合作、创新、竞争的心里品质。

第三,正视、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应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个性一般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不适应个性发展的学生应及时地给予正面引导和渗入心理训练,使学生有自觉克服困难勇气、建立自信的方法,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三、职业个性培养的一般方法

第一,深刻认识职业个性的提升对未来就业与事业成功的价值。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大学生由于背负着沉重压力而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时,社会各界不得不反思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作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被忽略,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观,对优秀人才应具有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这种认识不足和观念缺失,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更是缺乏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与择业准备,往往误以为自己之所以难以就业,主要是因为“成绩差、没后台”所致,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才是深层次的原因。

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与同学间的交流。个性的发展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个性心里品质修养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实践是提升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参加学习、参观、考察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加强锻炼,才能丰富业兴趣、培养爱好开放性格、提升能力,从而养成优秀品质与良好个性。

第三、坚持“内省”与“慎独”,提升个人品质修养。个性是一种心理品质,在提升个性心理品质过程中,必须学会“内省”与“慎独”的方法。如果说,参加社会实践与集体活动是在同他人交往中培养职业个性的方法,那么,即便是自己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独善其身的“慎独”之术,自我反省的“内省”之道,达到修炼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

第四,关注职业适应性,调整自己个性发展方向。职业适应性分析的目标是实现人职匹配。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提出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1.了解自己的能兴趣、爱好、性格、身体状况等特征。2.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获得职业信息。3.上述两个因素的平衡,选择既适合个人特点又比较容易获得的职业。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测评方法,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现状,据此调整自己的个性发展放向,有针对性的加强弱项训练,这将有利于就业能力建设和职业生涯规划。(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师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效仿;张殿臣;肖传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战略性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

[2]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03)

[3]董泽芳;李晓波试析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中的结构失衡问题[J],教育研究2003(10)

[4]霍斯特.H.西维尔特平[M],个性自我测试,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本

上一篇:压力知觉研究综述 下一篇:浅谈市场营销中的职业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