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生态系统弹性研究述评

时间:2022-06-30 03:06:53

国外社会―生态系统弹性研究述评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地危机频发,影响社会―生态系统,威胁人类的生产与发展。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危机,维持和提升社会―生态系统的弹性,成为国外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总结国外许多学科、学者和机构在社会―生态系统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研究对象和度量方法等三个领域,其中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社区、群体和行业,度量方法主要是基于问卷调查的李克特量表法、基于指标体系的各种数学模型。最后,从宽度、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提出社会―生态系统弹性的可能研究方向。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弹性;弹性城市;弹性社区;社会弹性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气候变暖日益加剧,地球逐渐迈进危机时代,各类危机具有越来越高的易发性,包括地区之间的战争、武装冲突、恐怖袭击等社会事件;甘肃泥石流、尼泊尔地震、日本福岛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极端气候带来的洪涝、干旱;环境污染导致的雾霾、沙尘暴等。这些危机事件都将影响甚至破坏社会-生态系统,从而对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因此,社会―生态系统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危机,并保持自身的发展活力,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弹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20世纪70年代应运而生,并得到国外越来越多学科、学者和机构的重视,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国际学术热点。相比而言,我国弹性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非常少。截止2015年8月27日,以“社会―生态系统”和“弹性”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中仅检索到15篇,且多为相关概念辨析、在旅游和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初步研究。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将从概念界定、研究对象、度量方法等方面,对国外社会―生态系统弹性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展望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国内学术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二、 弹性的概念界定

弹性是英文单词resilience的通常翻译,它有时也被翻译为恢复力、韧性,源自拉丁文的“resilio”(即跳回)。弹性首先被物理学家和机械学家用来表示弹簧的特性,即发生弹性形变后可以恢复至原来的状态的一种性质。1973年,理论生态学家霍林(Holling)创造性地将弹性的概念引入生态系统,将其定义为“系统所拥有的应对外来冲击,并在危机出现时仍能维持其主要结构和功能运转的能力”(Holling,1973)。随后,国际上不同的学科、学者和机构开始介入,将研究领域逐步扩展至社会系统(即社会人及其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构成的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即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复杂适应系统),并从不同角度界定弹性。譬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弹性是“描述一个系统能够吸收干扰,同时维持同样基础结构和功能的能力,也是自组织、适应压力和变化的能力”(IPCC,2007),联合国国际减灾署(UNISDR)认为“弹性是一个系统、社区或社会暴露于危险中时能够通过及时有效的方式抵抗、吸收、适应并且从其影响中恢复的能力,包括保护和恢复其必要基础设施和功能”(UNISDR,2009)。

近年来,国外社会-生态系统弹性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研究维度逐步丰富。譬如,Bruneau等(2003)认为弹性由技术弹性、组织弹性、社会弹性和经济弹性组成;Cutter等(2008)将弹性分为生态弹性、社会弹性、经济弹性、制度弹性、基础设施弹性、社区能力弹性等六个方面;Joerin等(2012)将弹性分为物理弹性、经济弹性和社会弹性等三个方面;Kusumastuti等(2014)认为弹性具有社会、经济、社区能力、制度和基础设施等五个维度,其中技术弹性、基础设施弹性和物理弹性类似,侧重上水、下水、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对灾难的应对和恢复能力;组织弹性和制度弹性类似,主要是考量社区管理部门和相关政府机构在灾难发生时和发生后的管制能力;经济弹性强调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业率、经济多样性以及自给自足的能力,这些指标与经济弹性成正比;社会弹性着重分析社会网络、社会嵌入、社区凝聚力等社会因素在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以保持运转并快速恢复的能力,突出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人口学特征因素的影响。

三、 弹性的研究对象

1. 城市层面。城市是人口、财富、信息、科技等高度集中地地区,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强大的同时,越来越脆弱和多病,也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包括极端气候导致的洪涝和干旱、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的地震和海啸、恐怖袭击导致的社会恐慌、大罢工导致的交通瘫痪,等等。因此,许多学者积极开展弹性城市(Resilient City)、城市弹性(Urban Resilience)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譬如,Newman 等(2009)描述了未来弹性城市的前景,提出10项面向弹性城市的规划策略;Kusumastuti等(2014)评估印度尼西亚的芝拉扎市和巴东市应对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弹性水平,发现这两个城市的预备量(Preparedness)超过脆弱性(Vulnerability),均具有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Sellberg等(2015)评估瑞典埃斯基尔斯蒂纳市应对讶异(Surprise)的弹性,发现该市的弹性较高,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佼佼者,而且弹性评估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此外,许多国际组织也非常关注弹性城市的议题,如UNISDR于2010年发起了一项名为“让城市具备弹性”的专项行动,欧洲环境协会(EEA)于2012年“欧洲气候变化的城市适应”研究报告,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2014年启动100座最具弹性城市世纪挑战赛。

2. 社区层面。社区是城市的组成单元,也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开展弹性社区(Resilient Community)、社区弹性(Community Resilience)、社区灾害弹性(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社区的地震弹性(Seismic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譬如,Joerin等(2012)构建了气候灾害的社区弹性度量框架,并对印度金奈两个因距离海洋较近而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社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两个社区虽然有过被洪水侵袭的经历,但是有限的适应性能力降低了它们对未来洪水的应对能力,亟需市政当局、私人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Orencio等(2013)评价菲律宾奥罗拉省巴莱尔市沿海社区的本土化抗灾弹性,发现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可持续的生计、社会保护、规划体制是提高社会弹性的关键因素;Cutter等(2014)评估2010年美国各地的内生社会弹性,发现美国中西部的县和大平原地区的州内生社会弹性最强,西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以及东部沿着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区的内生社会弹性最小;Kelly等(2015)分析意大利巴斯利卡塔地区一个小镇的社区弹性与土地退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发现薄弱的社区与当地的经济互动关系、根深蒂固的农业生产方式、大量人口的外流、缺乏自助文化等因素是该社区弹性缺乏和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3. 其他层面。近年来,国外学者非常关注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面对突发灾害时的弹性问题。譬如,Kimhi等(2012)从社会弹性角度比较了以色列舍莫纳镇老年人和中年人、青年人在第二次黎巴嫩战争结束一年后的恢复情况;Shaw等(2014)研究了老年人群体面对沿海洪水危险的感知策略和处理机制,以反映其对提高社会弹性的作用;Hall等(2014)通过与布隆迪176名儿童的面对面采访,调查武装冲突地区儿童认知的社会资本对社会弹性的影响,发现改善社区关系可有效提高社会弹性;Rachel等(2015)调查分析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在2007年底~2008年初肯尼亚选后暴力危机中对内罗毕市科罗戈乔贫民窟老年人的保护作用,发现维持或增加当地官方的社会网络有助于减少选后暴力对老年人的影响,从而提高这一群体应对危机的弹性水平。此外,也有学者关注行业(主要是第一产业)的弹性,如Marshall(2007)研究渔业对相关政策变化的社会弹性情况,发现对政策的负面感知极大地降低渔民的社会弹性,建议通过引导渔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确保政策公平等措施来提升社会弹性;Marshall(2010)调查了澳大利亚牛养殖业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发现当地农场主的感知弹性比较高,可以通过农场主之间的协作学习、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协助、增加气候变化的意识、引入气候工具(如季节性气候预报)等进一步提高弹性。

四、 弹性的度量方法

1. 基于调查研究的度量方法。近年来,许多学者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应用李克特量表法简单地定量评价研究对象的弹性大小。譬如,Marshall(2007)对澳大利亚5个沿海社区的100名渔民进行问卷调查,掌握渔民对渔业政策变化蕴含的风险感知、规划学习和再组织的能力、应对能力的感知、拥抱变化的意愿水平,进而利用李克特量表法度量渔民对相关政策变化的社会弹性;Marshall(2010)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的方法,调查了澳大利亚100名养牛农场主牛养殖业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以此作为评估其社会弹性的依据;Sherrieb等(2012)通过问卷获取美国沿海118个县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校长对学校所在社区弹性的认知,并通过李克特量表法和SPSS19.0软件展开分析,从社区能力、灾害管理、社会资本、经济发展、信息和沟通等五个方面评价社区弹性;Sellberg等(2015)应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验证了国际弹性联盟(Resilience Alliance)出版的《弹性评估手册》(原定为针对生态系统)在面向弹性的区域规划中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

2. 基于数学模型的度量方法。部分学者应用或建立数学模型,来定量地评价研究对象的弹性大小。譬如, Cutter等(2008)在探讨脆弱性、适应性能力和弹性等概念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位置的社区自然灾害弹性评估框架(DROP),包括生态弹性、社会、经济、制度、基础设施和社区能力等六大方面的29个指标,但是未给出指标权重和定量评估的具体方法;Cutter等(2014)搜集社会弹性、经济弹性、社区资本、制度弹性、住房/基础设施弹性等6大类的49个指标,通过转化、标准化、导向化处理等步骤,构建0~6分值的社区基线弹性指标;Orencio等(2013)基于德尔菲法和AHP法提出了一种局部灾难弹性指数来评估沿海地区的社会弹性水平,其综合指数是通过将所有具体指标进行线性加权平均(WLC)得到;Jaunatre等(2013)通过社区结构完整性指数、标准化社区结构完整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来测量目标社区的土地恢复成功度,并以此评估社区的弹性水平;Kusumastuti等(2014)将预备量和脆弱性的比值作为弹性值,分别选取49个预备量的二级指标、18个脆弱性的二级指标,再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印度尼西亚地区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指标评估模型。

五、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世界各地突发社会事件层出不穷,重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探究社会―生态系统如何应对这些危机并维持主要结构和功能正常运转的能力迫在眉睫。自1973年霍林将这一能力定义为弹性,并率先开展弹性相关研究以来,国外相关研究逐年增多,主要成果包括:

1. 概念界定方面,因学科、学者和机构差异而不尽相同,但是主要强调应对冲击、保持系统运转和快速恢复,认为弹性受生态、社会、经济、技术、组织等因素影响;

2. 研究对象方面,主要集中于城市和社区两个层面,也有少量研究成果聚焦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行业(主要是第一产业)等领域;

3. 度量方法方面,部分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李克特量表法,也有学者应用或构建DROP框架、社区基线弹性指标、AHP法等数学模型。

虽然国外学者已经在社会―生态系统弹性方面取得了前述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宽度、广度和深度方面仍可加强。具体而言,在研究宽度方面,相关文献中弹性的危机主要是高温、洪水、地震和战争等外界干扰,应考虑城市、社区、群体、行业等自身发展对社会―生态系统造成的干扰,如环境污染、资源不均衡、不良生活习惯、产业结构失衡等;在研究广度方面,相关文献主要针对城市和社区等研究对象的生态弹性、社会弹性、工程弹性和经济弹性等方面,可进一步探讨能源、交通等子系统的弹性,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弹性的比较研究;在研究深度方面,相关文献往往对干扰的作用机理重视不够,度量方法大多比较简单,可以利用系统工程、自组织、混沌、协同学、复杂网络等相关理论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Bruneau M.,Chang M.E., S.E., Eguchi, M.E., R.T., et al.A framework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and enhance the seismic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J].Earthquake Spectra,2003,19(4):733-752.

[2] Cutter, S.L., Ash, K.D., Emrich, C.T.The geographies of 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4,(29):65-77.

[3] Cutter, S.L., Barnes, L., Berry, M., et al.A place-based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natural disaster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8,18(4):598-606.

[4] Hall, B.J.,Tol, W.A.,Jordans,M.J.D., et al.Understanding resilience in armed conflict: Social resources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in Burundi[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4,(114):121-128.

[5] 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7(4):1-23.

[6] Jaunatre, R.,Buisson, E.,Muller,I.,et al.New synthetic indicators to assess 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restoration succes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3,(29):468-477.

[7] Joerin, J.,Shaw, R.,Takeuchi, Y.,et al.Assess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climate-related disaster s in Chennai, Indi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2,(1):44-54.

[8] Kelly, C.Ferrara, A.,Wilson, G.A.,et munity resilience and land degradation in forest and shrubland socio-ecological systems: Evidence from Gorgoglione, Basilicata, Italy[J].Land Use Policy,2015,(46):11-20.

[9] Kimhi, S., Hantman, S., Goroshit, M., et al.Elderly People Coping With the Aftermath of War: Resilience Versus Vulnerabilit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12,20(5):391-401.

[10] Kusumastuti, R.D., Viverita, H.Z.A., Suardi, L.et al.Developing a resilience index towards natural disasters in Indone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4,(10):327-340.

[11] Marshall, N.A.Can policy perception influence social resilience to policy change? [J].Fisheries Research,2007,86(2):216-227.

[12] Marshall, N.A.Understanding social resi- lience to climate variability in primary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0,20(1):36-43.

[13] Newman P, Beatley T, Boyer H.Resilient cities: Responding to peak oil and climate change[M].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2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301024);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3YJC790067)。

作者简介:李德智(1979-),男,汉族,山东省菏泽市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住房保障与可持续建设;韩娱(1991-),女,汉族,江苏省如皋市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住房保障;陈艳超(1989-),女,汉族,天津市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住房保障;李启明(1963-),男,汉族,江苏省江阴市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

收稿日期:2015-11-11。

上一篇:张小龙疲惫地说:“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下一篇:基于风险识别视角的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