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三多”

时间:2022-06-30 02:22:21

写作与“三多”

我虽然写过一些文章,但要说怎样作文,就讲不出什么道理,在这儿只能谈一点体会,与青少年朋友交流。我的写作体验,可以概括为“三多”――多读书,多练习,多写熟悉的事情。下面分别作一点说明。

古人讲“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本阅读,就会获得好处。是的,书本是知识载体,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阅览它自会得益。勤于开卷,获取的知识必然会多,因此要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这种事,成年人是不说自明的,青少年就需要逐渐地懂得这个道理,并热情地投入。开卷固然有益,但读什么样的书,是大有讲究的。因为书有其读者对象,同样对象的书,也有质量差异,所以读书应当有选择,要找那些好书来读。好书当中,又有经典之作。比如我读小学、初中的时候,老师指导阅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那是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尽管我那时不用功,没有背熟,后来才知道那是最应该牢记和理解的。我读高中的时候,课余就看当时流行的苏联小说,如《祖国的早晨》之类。然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经典作品,知道极少,也难于寻觅。还是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翻阅一点,如巴尔扎克的作品,从中认识西方近代社会,而所读的苏联文学作品后来体会受益无多。读书,尤其是在求学时代,就要大量地读,读各种类型的书,各门学科的书。为了多多获取各种学科的知识,爱读的,不爱读的,都要读一点;不喜欢的,也要耐心地读一点,如此才能取得各种知识,免得将来要用时,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归结我的多读书的意思,就是多读,读好书,读经典著作。读书有什么好处呢?就写作而言,我想到两点,一是得到完善的知识结构,二是明了文章的写法和典故、词汇的运用。

书读多了,知识多了,为写作积累了素材,但这远远不够。要想写好,有的名家告诫初学的青年,写出草稿,要润色,哪怕改个八遍、十遍,到满意为止。不过这是作文作到一定阶段的话,我想说的是写作的前期准备,就是写日记。古人,特别是清代人、民国时代的人,有写日记的愿望,也有这种习惯。远的不说,学者胡适、文学家鲁迅、科学家竺可桢等等都有日记遗世。我小时候,父母、老师都让记日记,也着实写了两年,但是不好好写,一是懒,二是觉得没有可写的事情。那时让记日记,主要是从修身着眼的,古人讲每日“三省吾身”――当日反省做得不对的地方,以便改正,提高修养;其次是记事,记所见所闻,记感想。那时春天学校组织春游,老师必定出春游的作文题。日记、游记是练习写作的必要的方法。我那时以为日记没得可写,是少年不懂事,也没有同老师、父母交谈,缺少了相应的开导。后来后悔也无法弥补。少年时代天真,无世事之累,正可以用点心思,将写日记当作一件事,把学业进展、同学相处、师长教诲、观察社会、体验人生的种种心得写出来,这不就是练习写作了吗?何况有日记保存下来,是人生记录,是非常可贵的纪念品,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创作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青少年朋友真正懂得这个道理才好。写熟知的事情,自然好下笔。写起来有如“神助”,走笔如飞的境界或许能够出现。不熟悉的事,勉强动笔,硬着头皮杜撰,痛苦万状,也作不出好文。我就有正反两方面的体会。以撰著《雍正传》来讲,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第四个儿子,他的同胞弟弟排行第十四,社会传说康熙帝临终遗命传位十四子,可是雍正帝把“十”字改为“于”字,从而夺了他弟弟的皇位。所以我在写雍正帝诞生时,特意指明他是第四子,请读者留意,以便理解我后面写他继位时政治斗争的故事。我能这么提醒读者,是对雍正帝历史有完整、深入考察的缘故。

实现前述“三多”,在于“勤奋”。“怠惰”是人的天性,留心克服才好,成年人自觉性较高,年轻人不成熟,更要避免懒惰,勤苦向上,多读书,多动笔,多写熟悉的事,渐渐就会写文章,写好文章了。

上一篇:寻找并确定自己写作的模仿对象 下一篇:“粉丝”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