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助孩子走上写作之道

时间:2022-10-11 10:11:13

“三多”助孩子走上写作之道

[摘 要] 写作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语文能力。但实际运用中,很多小学生往往出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现象,甚至对作文有“畏惧感”。如何让孩子不惧怕写作甚至乐于写作?笔者认为第一步要做的是先让孩子回到阅读中,多阅读,从阅读中吸纳词汇、语感及写作技巧,再就是教会学生观察,多思考,老师应该放低要求,多鼓励。

[关键词] 小学生写作;多阅读;多观察思考;多激励

作文能力作为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让学生不惧怕写作,甚至乐于写作,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三多”――多阅读、多观察思考、多激励,只有做到了这三点,孩子们才能走上写作之道。

一、多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即是经过人的思考,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这就需要写作者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足够的语言储备。而阅读是一种吸纳,阅读吸纳的不仅有丰富的词汇、良好的语感,还有充裕的写作素材。阅读还能提高思维能力,赋予读者创作才华。对于初学写作的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一定要先回到阅读中,没有足够的阅读量,要想写出好的作文,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已不知有多少前辈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做了或详或略的阐述。有人慕名欧阳修的写作才能,向他求教写作的技巧,欧阳修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将这个道理做了更通俗的阐述:“从前的人学作文章注重诵读,往往说,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就能够下笔成文了。”这话好像含有神秘性,说穿了道理也很平常,原来这就是锻炼语言习惯的意思。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因为阅读广泛,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拥有了非凡的思维能力,后来成名成家的例子数不胜数。唐代的韩愈,年少时为了博览群书, “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就是这样的苦读,成就了他“文章巨公”“百代文宗”的美名。

然而,怎样阅读呢?叶圣陶先生曾提到:“读人家的文章,必须特地留意人家怎样用词,怎样表达意思,留意考察怎样把一篇长长的语句顺次说下去。”叶老先生这番话可谓是经验之谈,而要达到这样的阅读要求,必须在孩子们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足够的阅读量之后再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而这些要求是在孩子们有100万字的阅读量的基础上提的。在这之前,对于孩子们的阅读主要以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为主。

但是,不少家长和老师在学生刚一接触课外读物时,便对孩子们提出诸多要求:要概括出书的主要内容,要背诵书中语言优美的段落,要默写出书中四个字的词语……阅读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一种精神的愉悦,而是一项苦差事。于是,很多的孩子便对阅读望而却步了。苏霍姆林斯基经过研究发现,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所以,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在他们阅读时应尽可能少地提出不适当的记忆和背诵要求,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才是重中之重。阅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短时间可能看不出什么效果,但只要孩子读得足够多,丰厚的文化底蕴迟早会显现出来。

二、多观察,多思考,大胆想象

如果说,以前的作文命题过大过空,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无文可写,那么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不断革新,作文训练的题材已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第四单元的习作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可以说这些习作的素材在学生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学生们拿起笔来却仍无从下手,搜肠刮肚也挤不出几个字来。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接触的多少不在乎外物的来不来,乃在乎主观的有意与无意;无意应接外物,接触也就少了。所以我们要经验丰富,应该有意地应接外物,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看到了不等于观察到了,观察需要有意识有目的,需要好奇心,需要仔细、缜密的心思。要求学生做到如此的前提是老师首先要会观察,会引导。比如说,带学生去参观消防队,去之前就跟学生们讲,消防队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想进去参观就能参观的,而且这是第一次进消防队,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大家可要睁大眼睛啦!同学们认识到这是难得的机会,在参观时就会特别用心。在刚进消防队大门时,笔者提醒道:“你们看大门口停的那一排消防车像什么?”学生们一个个眼睛发亮,七嘴八舌地形容起来:“消防车很英武,像一头头伺机猎取猎物的猛狮”,“消防车很高大,像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武士”……当消防战士展示叠被子时,又提示道:“自己是怎么叠被子的?消防员叔叔跟我们叠被子有什么不同?”学生们观察的好奇心又一下被激发起来。趁这个时候,抓紧时机给他们拍照,既为了写的时候留下回放的素材,能更好地观察,也为了留念。

除了会观察,更要会思考,会想象。唯有如此,才能写出事物的特点。紫薇花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了,但经过一个学生的描写,紫薇花却显得不平凡起来,他是这样写的:那满树的紫薇花开得那么热烈,那么奔放,似乎要把它积攒的所有生命力都展现给大家。再细看,紫薇花绿色的花萼中抽出一根根细丝,细丝上缀着鲜红的花瓣,那花瓣犹如打皱的绢纸,又如仙女的细纱,它不像其他花的花瓣围着花蕊一瓣紧贴着一瓣,而是一片片向外展开,像是想尽情地拥抱太阳。再加上这些花一小朵一小朵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所以你很难分清哪片花瓣是哪朵花里的。这一朵朵小花挨挨挤挤地缀在枝头,便组成了一个个花球。风吹树摇,花球颤动,那一片片花瓣便像粉蝶飘落下来,真是美极了!

小作者不仅发现紫薇花跟其他的花不一样,更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紫薇花就这样似乎一下变得极美了。

因此,作文需要观察、思考,还有想象。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的作文,都离不开观察、思考和想象。

三、多激励,培养自信心和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笔者认为应放低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多给学生以激励。

清代的王筠主张写文章应“先放后收”。他鼓励初学写作者大胆想,大胆写,放开思路,不受约束,“放之如野马,y跳咆嗥,不受羁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三、四年级习作的要求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就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对于小学生的作文,不要提过高过多的要求,重在树立学生的自信,培养习作的兴趣。有些老师在学生刚一开始学写作文时,便要求学生写多少字,理由是字数都不够就不能把事物写清楚具体,更谈不上生动。很多学生为了凑数字,绞尽脑汁开始了胡编乱造。于是在写喜欢的小动物的时候,便出现了“我拉着小乌龟出去散步”“我和小兔子在公园里比赛谁跑得快”的叙述,接着便是“精彩”的“散步场景”“比赛场景”的描写。这与课标倡导的“说真话,写真事,诉真情”完全背道而驰了。还比如,有的老师教学生写人物外貌,先说后写。为了让学生写得更有条理,学生还没有说,老师便板书“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牙齿……”让学生按照这个顺序来说。大部分学生本来兴趣高涨,一想到原来说话还有“要求”,或者有的学生怕说得太少,一个个都兴致顿消了。老师过多或过高的要求,让学生刚接触写作,便望而生畏。这就好比一棵幼苗,才长出三个杈,就急于剪枝,说不定会使它枯萎。而老师放低要求,多些激励,则能增强孩子写作的自信。

然而,放低要求并不是无要求。叶圣陶对作文提了两条非常切合实际的评价标准,一条便是“通”与“不通”: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条理有序,便是通。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杂乱便是不通。当然还有一些要求,比如说写真事讲真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对于小学生,用这样的标准评价,我们会发现,原来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都是值得肯定的,甚至是值得表扬的。对于其他更高的要求,如词句优美、能很好地运用细节描写等,可等到学生们有了足够的写作兴趣再提。相信到了那个阶段,学生们已自己会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了。

“学文如聚沙”,写作作为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以上谈到的“三多”,还应多写多练,多修改,当然,还应拥有一种不骄不躁、不急功近利、如蜘蛛织网的心态。

上一篇:中韩国际物流发展现状与中国物流发展模式选择 下一篇: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