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道德体系的消解与重构

时间:2022-06-30 12:46:01

市场经济下道德体系的消解与重构

【摘要】市场经济背景下,新的道德问题逐渐浮现,并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道德主体目标的弱化、道德规范制度的滞后、道德约束力的缺失等等的分析,阐述了道德体系重构的原则和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体系 消解 重构

市场经济通过适当安排的市场体制、理性的自由个人以及灵敏有效的价格机制,较为合理地配置了资源,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是同时,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在利益追求的冲击下急剧瓦解,阻碍着经济和社会改革的顺利进行,而新的、适合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还尚未确立。因此,在实现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必须认清道德问题的重要性,注重加强道德的建设。

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体系存在的问题

道德主体目标的弱化。处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势必是多样性的,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价值体系,出现了一种混乱的状态,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必然造成社会舆论监督的削弱和主体道德目标的淡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维方式灵活多样,活动内容更具个性化。市场经济体制承认个人利益的合法性,鼓励个人利益的正当追求,这种利益驱动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导致失范行为的产生。尤其是公德意识的缺乏,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社会组织逐渐自发形成,社会公共空间得以扩展,公民意识也渐渐苏醒,但不可否认,人们的公德意识仍然淡薄。这些道德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目标价值选择的不统一,偏重经济利益,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应该大力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使老百姓有一个明确的道德目标。

道德规范制度的滞后。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新旧事物和观念也处在激烈撞击和不断更新中,道德规范内容也随之变化,还没有完全内化于人民群众心中,道德理念难以形成合力。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我们的道德范畴体系显得日渐贫乏,与其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下,道德内容强调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和公正。市场经济的特征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经济关系。所以在道德规范内容中应倡导生存的同一感,使人们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自觉地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宽容。

道德约束力的缺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约束力并没有起到真正的道德约束作用,法律、制度的有效实行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持。人们有时发现遵守道德规范会使他们失去更多的利益,这样就导致个人在道德行为上的放纵,滋生出一些社会丑恶现象。道德约束力的弱化使人们的行为失去了一些外在的约束,使法律失掉了一道有力的屏障,社会不良行为激增。而法律的强制作用与威慑力,只有在人们的行为触犯法律时才能生效,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秩序与经济秩序的混乱。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中要不断丰富道德内容,充实道德的内在力量。

道德教育效能的下降。当前不仅学校教育存在问题,而且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都存在问题,以致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能。偏重于崇高道德规范的教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加之通常采用的是没有道德意义、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的方法,强调对德育知识的被动接受,人们只是机械盲目地把一种抽象的行为规定复制到自己的头脑中,而没有真正融入到内心世界中去,使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现实道德生活严重脱节。这种空洞的道德教育只关注人们的表面行为方式,人们往往只是盲目服从规范,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道德教育,就更不用说培养自我道德意识,提升个人道德素养,增强整体道德素质了。

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体系重构的原则

既然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体系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因此,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要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体系,就必须强化以下基本原则。

合理性原则。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合理性原则,要有合理的公民道德规范生成途径,合理的公民道德规范,合理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道德规范应该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而不能仅仅代表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特殊想法,应该是对某种社会关系的合理表述。因此,我们要提高公民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整体道德素养,大胆改革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中不太合理的地方,深化制度改革,完善制度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提供制度保障,从而为实现公民道德的实践合理性创造有利的体制保证,使公民道德的具体实践过程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正义性原则。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使公民道德的要求合乎正义性原则。道德的正义性原则,是指被现代社会普遍认可的,且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完善的符合实际情况的道德,才能称之为正义的道德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把公民道德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才能具有实用性,而实用性的实现又在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实施。具体来说,我们要把抽象的道德原则落实到具体的公民道德实践当中去,人们才能切实领会道德的要求,才能有意识地遵循公民道德规范。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量化标准不失为一个可操作性的途径。这可以使公民道德管理、教育、实践有了量化标准,有利于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及规范、约束各类组织的道德建设工作、公民道德言行的习惯养成。

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道德建设,不仅是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有它自己的道德要求,这是由经济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因此,要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秩序,就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道德体系。

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就能够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行为、意志及习惯,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激励、调节和评价促进的作用,也是激励道德行为发生的催化剂。在现实生活中,不道德的经济行为不断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经济主体缺乏道德情感,要充分实现道德对经济生活的激励,就要注重培养经济主体的道德情感。社会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道德教育的加强,相关单位也应该定期组织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经济主体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也应该贯穿在经济活动之中,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陶冶经济主体的道德情操,积极开展一些相关的艺术教育活动,使得经济主体在艺术熏陶中逐步培养出道德情感,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道德资源的挖掘。要充分实现道德对经济生活的激励,就要尽快增强我们的经济道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努力发掘市场机制中的道德资源。市场经济也存在着对道德的要求,市场经济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道德资源,所以,发掘市场机制中的道德资源的方式,以此来完善我们的经济道德。公平交易、交往互利、恪守契约、正当竞争等经济伦理法则是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规则体系的有机组成,也是市场经济赖以正常和健康发展的制度化的经济正义准则。在市场经济中,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这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精神。总之,现实市场机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我们需要挖掘这些道德资源,以此完善经济道德,使得经济主体的精神有所依托。

道德自律的增强。“道德自律”在道德约束作用发生的过程中起着首要的作用。要注重加强经济主体的道德自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需要的指引下,具备明辨是非的道德认知能力,并肩负起一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道德知识固然重要,但道德意志却是取得实效的又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经济主体要注意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道德自律能力,抵制住各种诱惑,对于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事情敬而远之,对自己的行为严格把控。要努力学习思想道德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感,坚定自己的道德意志,塑造自己的高尚品格,把追求精神的满足作为自己的重要人生目标。要加强约束制度的完善。社会制度因为具有强制性,往往比道德能更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要充分实现道德对经济生活的约束,就应该注意加强相关社会制度建设,借助社会制度的强制力约束人们的行为,充分发挥道德他律的作用,以制度约束保证道德的实现。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体系。其次,要努力完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适应经济发展的一种运行制度。因为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还没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必须要加强经济制度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的激励和约束问题,大力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注意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使人不至于为自己的生存发愁,这样人们才会注意自觉追求道德需要的满足,努力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上一篇:后危机时代体育NPO的机遇与挑战 下一篇: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嬗变及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