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预防大学生就业焦虑初探

时间:2022-09-02 01:04:49

【前言】认知疗法预防大学生就业焦虑初探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认知心理学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认知这一情绪和行为反映的中介,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负性认知和情绪、行为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这是形成情绪和行为障碍的主要原因。认知疗法主要是通过改变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来改变患者对自己...

认知疗法预防大学生就业焦虑初探

【摘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可以采用认知疗法启发有就业焦虑倾向的大学生,帮助其寻找不良认知、认知曲解或逻辑错误,使其放弃原有的错误认知,建立正确就业认知,以消除焦虑症状,释放心理压力,早日实现科学就业。

【关键词】认知疗法 大学生就业 心理焦虑

2010年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仍很严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少大四学生甚至低年级学生出现了就业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合理释放就业心理压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早日实现科学就业,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认知疗法概述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情绪和行为受认知过程影响的理论假设,通过使用认知和行为技术,启发求职者改变不良认知,使不良行为得到矫正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认知疗法产生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美国,其理论基础是阿伦・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临界处,尚存在着模糊状态的意识层面,这种“模糊意识”对人的认知有巨大影响。一些错误的认知模式,就是受其影响而形成的,以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去评价环境或者评价自我,便会出现偏离,从而产生异常情绪。贝克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①

认知心理学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认知这一情绪和行为反映的中介,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负性认知和情绪、行为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这是形成情绪和行为障碍的主要原因。认知疗法主要是通过改变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来改变患者对自己、对他人或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从而改变并改善其存在的心理问题。从大学生求职心态来看,同样的求职面试,有的大学生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认为不管面试成功与否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极好的锻炼,人生有很多机会;而有的大学生则认为面试决定自己的终身,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这辈子就毁了。所以,关键不在于某次面试客观上有何意义,而在于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在扭曲的认知作用下,往往会使人产生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如果将其扭曲的认知更改或修正过来,即可改善心理与行为。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思想、观念、信念,处理好非功能性的“认知”即可,明显而具体,融合到思想教育工作中容易被学生接受。

大学生就业焦虑症状及其原因分析

焦虑是指一种预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幸时的内心紧张心境。大学生就业焦虑则是指大学生对自身认为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紧张、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焦虑现象很普遍,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焦虑体验,个体只要感到自己的应对能力不能适应客观情势的要求时,焦虑就迅速产生。当大学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也自然会产生这种情绪,其具有保护性意义,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勇气,调动自身能量去应对即将发生的危机。但是,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范围时,则会影响人的正常社会功能,妨碍人应对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正常生活,从而转化为焦虑性神经症,即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有很多大学生一想到找工作就忧心忡忡。部分大学生有紧张不安和忧虑的心境,有注意困难、记忆不良、对声音敏感和易激惹等心理症状,还伴发心跳过速、血压升高、吸气困难、胸闷等躯体症状,呈现焦虑性神经症的症状。

追寻导致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原因,除了社会环境性压力、生物性压力之外,主要就是精神性压力。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对就业的错误认知结构、个体在就业中的不良经验、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等。结合贝克的认知歪曲理论,大学生就业中易出现如下认知歪曲:一、过度概括。即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价值等的普遍性结论,如:“我这次公务员考试没考好,我真无能。”二、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即以点代面的认知方式,如:“考试时和我分数一样的那个人面试都通过了,绝对是那人有关系。”三、夸大或缩小。用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一个事件或情景,如:“我公务员考试中有道题答错了,我彻底完蛋了。”四、走极端的思维: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就业焦虑学生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比如没有被聘为电视播音员,就觉得“我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没有什么地方会再聘用我了;我现在连整理房间的能力也没有了,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了”。正是这些歪曲的认知,导致了焦虑情绪。当一般焦虑情绪转化为焦虑性神经症后,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摧残,使其精神痛苦,社会功能受损,往往不能正常工作和学习以及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

认知疗法在预防大学生就业焦虑中的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心理咨询,但是,心理咨询方法却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作为心理咨询方法之一的认知疗法,可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以下启示:

师生间建立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是思政工作者批评教训、劝导,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学生可能表面上认可,但并不一定内心真正认同和接受,有时甚至会抗拒。采用认知疗法,首先强调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双方关系是平等和谐的,这种工作方法符合大学生的心理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营造一种和谐、稳定的接受心境,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针对有严重就业焦虑倾向的大学生,思政工作者扮演的应当是诊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既要对就业焦虑学生的问题及其背后的认知过程有全面的认识,对其问题进行诊断,又要引导其认识自身的问题,并安排特定的学习过程来帮助其改变不适应的认知方式。而此时,就业焦虑学生这一方并不是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其一方面要对自己在就业中的固有认知过程和不正确的观念加以细致的体验反省,另一方面还要发挥自己在其他问题上尚有的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

帮助就业焦虑学生寻找自身对就业存在的认知偏差,确定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认知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运用该疗法咨询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结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有就业焦虑的学生,思政工作者应使其明白他的就业焦虑是由于其自身对就业的认识或者认知歪曲造成的。比如:认为“为了找工作,我应该永不疲倦,保持旺盛的精力”,这个“应该”像无形的鞭子,使“应该者”努力加码,给自己精神上造成压力,给生活增添无数困难,整日为“应该”奔波,当然会使人感到紧张焦虑。所以,首先要对其认知过程和观念进行分析,寻找就业中的认知偏差,寻找导致就业焦虑的最核心的认知歪曲,这样就可以使整个咨询都能围绕着求助者对就业的认知这一中心进行下去。

帮助就业焦虑大学生改变其现实评价。在确定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和确定需解决的中心问题后,就要分析就业焦虑学生的认知过程及认知观念。思政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要把就业焦虑学生引导到某个特定的问题范围内,要求其集中注意那些具体的问题和可以观察到的事实,而且这些问题和事实通常是就业焦虑学生所忽略的。思政工作者应引导就业焦虑学生对它们进行体验和反省。具体操作时,可通过提问、自我审查以及两者结合的方式来实现。通过向就业焦虑学生提出某些特定的问题,把其注意力导向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鼓励其说出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比如就业焦虑学生容易出现的“老是找不到工作,我彻底没希望了”,对这种认识,可采用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等语义技术来揭示并纠正其中的深层错误观念,使就业焦虑学生学会依据较为客观的标准来看待自己的问题,从而使其能够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来代替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

通过引导就业焦虑大学生认知的改变促进其行为的改变。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决定行为,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往往表现为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认知观念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有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为巩固和隐蔽,使问题一步步严重起来。因此,应在认知和行为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如前面的例子“为了找工作,我应该永不疲倦,保持旺盛的精力”,针对这一就业歪曲认知,思政工作者应给该就业焦虑学生分析“应该”信条的非现实性及其给自己造成的压力。让就业焦虑学生了解人的局限性,不可能所做的一切都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价值体系,没有统一的“应该”模式,你认为应该的,别人不一定认为应该,不能把自我和他人的看法统一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改变“应该”信条,使之更现实,更富有弹性。同时,在行动上也合理释放压力,松弛有度。(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注释

①易法建,冯正直,倪泰一等编著:《心理医生》,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39页。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