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态型课堂核心要义的实践体现

时间:2022-06-29 08:56:08

数学生态型课堂核心要义的实践体现

【内容摘要】本文拟从数学生态课堂的3个核心要义,即顺应自然、求真求实、追求和谐;动态生成、开启智慧、珍爱生命;着眼整体、适度开放、有效提升,来深入阐释生态型课堂的实践价值体现,推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处迈进。

【关键词】生态型课堂 鲜活 自然 本真 价值

在课堂中,课程、师生、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别于自然系统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平衡的整体,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课堂的生态链——生态圈——生态场,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开放的系统中都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与交流。这种共生性使得数学课堂有了蓬勃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形态是环环相扣、生命不止的自然循环与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核心要义之一:顺应自然、求真求实、追求和谐——创设民主的、鲜活的、自主的、趣味的学习情境,营建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主动、鼓舞、激活的和谐环境中进行数学思考、意义建构。

【传统课堂】学生和教师是一种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有充分的话语权,教师基本按照教材来实施教学过程,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把备课的内容按照程序走完,而较少考虑外部学习环境的营造。

【变革理念和实践体现】数学生态型课堂是充满诗意的课堂,从物质和精神环境两方面为学生构筑了良好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自然、自由,充满激情、感悟和诗意。当然要达到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课堂,首先需要教师树立生态型的教材观,自觉用生态的理念去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做到既尊重教材,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教材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生命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其次,生命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到螺旋上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营造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生命自由快乐的成长,是构建数学生态型课堂的基本保证。构建生命发展的场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引领下经历探索与合作、成功与失败、收获与反思的过程,最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实现生态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本质,了解数学知识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指引学生走向何方;关注生本,整合创新,分析学生知道什么、思考什么,变教材为学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

钻研教材首先研究知识系统的生态链,对教材要有整体的认识,掌握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和价值取向,理清知识脉络及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深入挖掘其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相关的数学文化,做到瞻前顾后,由点及面,逐步形成对该部分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钻研教材还要明确该知识点产生、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另外,要注重研究教材的编排特点,反复揣摩教者的编写意图,利用教材内容的生活性、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把握教材使用的开放性,做到深入浅出,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生态型课堂也是本真的课堂,倡导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因此,在钻研教材时,我们不仅要研究知识的逻辑起点,更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即分析学生的经验起点、思维起点和情感起点。教学进程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来精心预设。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时,发现教材直接呈现的是经过深加工、提纯度太高的例子,忽视了知识的原发生过程,没有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态资源,学生无法经历将生活资源构建成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我在钻研教材时,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为学生提供四组量的生活原型:第一组中的两种量不相关联,第二组中的两种量相关联,第三、四组才是书上的例1和例2的成正比例的量。教学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分层突破:第一,先观察比较,发现生活中的两种量分为两种——不相关联的量和相关联的量;第二,观察比较相关联的三组量又分为两类——变化趋势相同的两种量和变化趋势不同的两种量;第三,研究相关联的两种量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又创造性地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以动态的折线统计图来呈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正比例的变化趋势,弥补了教材只将图作为知识介绍的缺陷,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达到了让教材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的。

2.精心构筑生态场域,激活生态型课堂中的4个活性元素“自主探索深刻理解主动参与多维互动”,让学生在宽松、充实、扎实的经历中收获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习得、生命价值的感受,切实使课堂勃发盎然的生机。

在生态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共同体”,是伙伴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同创设自由对话的“问题场”、“心理场”和“生态场”。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成人世界派来的天使角色融入儿童的世界,与文本、学生自由对话,进行思维和心灵的碰撞,在多维互动、情智共生中构建生态型的学习场域,使过程和结论有机统一、认知与情感和谐共振。水至清则无鱼,在数学课堂这一生态圈里,太清——则没有思维含量,没有思维波澜,没有认知冲突,没有激烈争辩。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思考的乐趣与认知的内驱力,让生命失缺光泽;太浑——则没有倾听、没有悦纳、没有汲取、没有引领。学生会沉浸在自己狭小的思考空间里,自我满足、自我欣赏。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置身于渐清渐浑、渐浑渐清的课堂生态中,使生命在连续的循环中交换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

核心要义之二:动态生成、开启智慧、珍爱生命——激发学生进入现场状态,师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使灵感相互交织、思维彼此碰撞,生命自由成长。

【传统课堂】教师会比较忠实地按照原有的教学方案教学,基本以一问一答式牵着学生走,是一种“打乒乓球”式的交流,对学生课上出现的思维火花、意外资源较少关注,不能随机而变、随时而动,生成有价值的深层次的教学资源。

【变革理念和实践体现】“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生态型课堂倡导的教学理念,生态型课堂理念指导下的动态生成观点是:教学不只是平时的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现场展开教学的过程。动态生成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真实性,追求的是课堂的本真、自然、和谐,展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情境。

我们这里强调的课堂生态型和生成性,并不是指的是纯自然状态下的无序生成,因为随意的生成绝不是高水平的生成,那是漫无目标的脚踩西瓜皮似的“伪生成”,而是要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全面把握和对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为学生参与探究留出时间和空间,为课堂的自然生成创造条件,从而达成高水平的课堂生态。请看下面这一教学片段:

【镜头扫描】出示题目: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生:(生经过一段时间计算后)老师,这道题目除不尽!我用100÷(3.14×8×2),结果算不出来。

师:(不假思索)那你就用分数试着来计算一下呢?

生:这道题目不用这么复杂,用圆柱的侧面积乘半径就等于圆柱的体积。

师:(当时一愣)感觉好像有那么点意思,请你接着说。

生:因为圆柱的侧面积里有一个半径和高,再乘以一个半径就是圆柱的体积了。

师:(吃不准,借助板书来理解)S侧=3.14×d×h=3.14×2×r×h S侧×r=3.14×2×r×h×r=3.14×r2×h×2=V×2,同学们看出来了吗?

生1:(小手直举)结果还要除以2!

生2:就用侧面积乘半径再除以2,就是圆柱的体积。

生3:这题很简单,只要用100×8÷2就可以算出圆柱的体积,结果等于400立方厘米。

由此可见,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在备课时预设到位,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教师的推进状态和处理方式决定,虽然这位同学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他即时生成的思维亮点却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使教学获得了精彩生成。教师没有盲目打断学生的思路,而是及时捕捉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亮点,鼓励了一个学生,激励了一批学生,自然地生成了满堂精彩。

核心要义之三:着眼整体、适度开放、有效提升——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意义接受,做到引而有序、悟而有助、扶放有度,让生命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得到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基本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就是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交流,也是匆匆走过,草草收场,学生整体收益不大。

【变革理念和实践体现】生态型课堂的感悟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大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此,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学生只有经历了过程,学到的知识才是深刻的、持久有效的。当然,由于学生的生活原型和已有知识经验是匮乏的,学习时间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着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探究是集约的、计划的,不可能是放任自流的,需要教师适度引领,也只有这样,生态型课堂的感悟和体验才可能是有序的、高效的。生态课堂的整体是指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态化设计要体现整体性,要着眼“系统”,着眼生态圈的“圈”。教学内容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统一在知识境域这一整体之中。

当然,在课堂上,儿童个体的体验和感悟有时不会很深很透,甚至比较肤浅,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组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使儿童已有体验感悟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验感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

【镜头扫描】我在教学苏教国标版三年级《平均数》一课时,教学中,在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的平均数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教者备课时设计了三个问题:①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女生多,表示每个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吗?请举例来说明。②平均数表示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③平均数应该在什么范围?作为理解和建构平均数概念的“脚手架”,师生相互启发、融通智慧、深度交流,做到引而有序、导而有度、悟而有助。学生在后续展示中所呈现出的理解是多元而精彩的。

生1: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女生多,并不是每个男生都比女生多,比如李小刚套中了6个,而吴燕却套中了10个。

生2:平均数是经过移多补少或者先求总数,再平均分得到的,它表示的是一个组的整体水平。

生3:我觉得平均数与以前学过的平均分不同,求出平均数以后组里每人套圈数还是他们原来真实的个数。

生4:我觉得平均数可以看作是这一组套圈数的代表。

生5:我认为平均数是一些数通过相互调剂后得到的总体平均水平。

生6:求出的平均数应当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质朴的表达,折射出的恰恰是学生对于“平均数”概念的深层理解,这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态型课堂带来灵动的生命气息。亦如枝头吐绿的嫩芽,舒展膨胀,尽显自我。在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这样的双重生态场中,各种因素的活性因子,既是场效应的接受者,又是场效应的影响者,使课堂这一生态体系中的主体——学生成为场效应的最大受益者。生态型课堂上,正是因其他生命的存在,才使我们的课堂生活显得如此瑰丽多彩、动人美丽。

注:本文获2011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管理系2009级教育硕士,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中心小学校长)

上一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另一扇窗 下一篇:追寻流淌着儿童文化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