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城市视觉品质

时间:2022-10-24 04:07:15

品评城市视觉品质

摘要:本文主要从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五大要素出发,首先分析它们与城市视觉品质的直接关联,发掘它们与它直接作用的城市发展面貌之间的潜在联系。进而,探讨一下潜移默化的城市环境更替是提升视觉品质的内在要求。

随着城市的发展,任何一个要素的功能不能发挥原有的作用,都会影响城市视觉品质,减弱人为活动的吸引力,破坏空间的连续性。所以,城市是发展的,淘汰是必要的,庖丁解牛“顺物之自然”。势必要做好城市更新,完善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提升城市整体视觉品质。

关键词:导向性;视觉品质;视觉联系;应用;作用

城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进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对于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最直观的表现是城市视觉品质的提升。我们对一座城市最深的记忆也是其整体环境视觉品质的索入和感触,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这一书中,他最关注的就是城市整体的视觉品质。整个研究可以看作是先对、其传统地域形式、文化、名称、意义有充分的把握[1],将其视觉信号根深脑海,这种图像能让人在无数变化不定的形式环境中,清晰可见,赫然而立。

迄今,林奇眼中的城市意象不仅仅与物质形式有着知觉认识,将你置身于城市空间中,是适应环境,还是格格不入、迷失自我,取决于对整体环境的记忆力,对整体环境品质的索入和感触。更一步讲,视觉信息的确定成为人类活动的一种有效地依据。据估计,人类摄取信息的70%―80%依赖于视觉[2],城市的视觉品质更与物质形式有着视觉的关联,譬如人对于空间环境的回忆,首先是你自身的行为思考,其次是整个环境高品质视觉冲击力的沉淀。

我们从构成城市形象的的五个要素(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中分析,景观的视觉品质直接作用于城市的发展面貌,城市特征的可识别性,城市文化的彰显,城市背景的记忆。

一、从道路概念角度,分析视觉的导向性

步入城市,首先印入眼帘的便是道路景观,结合良好的景观元素,形成美好的视觉环境。良好的城市面貌,除了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还需要完整、高效的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的交通整治可以为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础。

道路作为一条穿梭轴,以“线”串“点”衔接着各大区域。[3]道路对整个城市形象展现有着很强的视觉引导性,是了解城市、感受城市特色和城市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是连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纽带,强有力的景观特征,彰显着城市独特的视觉艺术观赏和城市发展面貌。

道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有明确的起始点。借助道路的特征、建筑的变化、沿路鲜明的功能等增加了道路的识别性,判定所处位置,获得方向和距离。所以道路的设计对不一定是直线,但一定要平坦、通达、线性不能过于频繁。

城市道路设计突破了“一条路两行树”简单模式,一些园林大道出现尤其凸显着城市的视觉景观特色,对于协调城市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时尚大气的纽约第五大道;文化、情调、金碧辉煌的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古典、典雅的英国牛津街;魅力、活力的日本新宿大街;个性鲜明的北京长安街;繁荣、熙攘的北京王府井大街、南京湖南路步行街。这些城市线路被人所熟知可能源于道路布局、功能结构、文化背景、商业氛围等,穿插在道路网络中,依据道路与道路之间的相互关系寻觅城市印象。因此,可以肯定强有力的视觉辨别性度量方向和距离。

二、从边沿概念角度,分析与城市形象的视觉联系

《园冶》中有句话:“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又谓“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4],重在体现一个“借”字。边沿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成分,借此想说明,城市形象与边沿因子的关系是恰当的,是两个面积的边界,有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之分,一些视觉清晰明确、形式连续的边沿主要是指城市河流、湖泊,山脉等它们更大的优点是视觉开阔,穿透力很强,虽有分割,彼此又保持了视觉联系。

景观规划中,结合现状,本着“嘉则收之,俗者屏之”[4]的规划思想,景色优美之处,打开视线观之,远处村落近处田园美景尽收眼底。景观不雅之处,给以适宜的方式视线遮挡,使得收放有序有节奏的组织视线过程,塑造和谐的景观。“斯非借景,真可谓劫景矣”于无形间提升着城市的视觉品质。

三、从区域概念角度,分析视觉品质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梁思成曾谈:“体型环境可以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器皿”。当置身属于自己心理上所能进入的城市空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征,自己的文化,要能讲出自己身在何处。换言之,当问及城市那个方向最能识别方向时,相同的道路网络,相同的结点,那么具有鲜明特征和明确界限的区域,对于整个环境的把握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这种行为还可依赖于所知觉到的城市一些小的构成要素(纹理、标记、色彩、形状、尺寸、性质、材料、质感、用途等)的变化和细微的差别,确定所在的城市区域,定位城市坐标。

然而一个强烈的城市形象的提示,除了朦胧的辨别与猜测,还要有区域范围内和城市脉络中突兀的视觉招牌形象,可以是精辟的特种文字,可以是明显的色彩冲击,可以是建筑地标性特征,可以是景观的异质性,也可以是城市天际轮廓线等等。

视觉品质除了体现在这种区域的可识别性,还表现在区段之间的联系性。比如各个区段之间有较强的视觉引导核心,逐渐向周围形成梯度变化,比如南京紫峰大厦,作为鼓楼区的至高点,同时也是整个南京市的地标性建筑,它对整个城市产生的梯度性视觉影响,从鼓楼区向区域产生辐射性变化。

总之,在这些可识别区域和富有连接性的区段的视觉特征里,心理上能够达到内部空间的确认,外部空间的参照。

四、从结点概念性角度,了解视觉品质与城市的关联。

结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和城市要素的联结点,是指人可以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聚焦点。佛家有言:“芥子纳须弥”,不要忽视了城市每一个结点的作用。它并不是单纯的视觉要素,这里集载着精神、生活、文化、物质等多种环境属性。文震亨的《长物志》强调“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以此说明景不必大,贵在小中见大,引人入胜,应该追求一种景到随机的意境。通常我们认为的结点是道路的连接点、某类特色的结合点。这类结点的种类包括城市的广场、交叉口、道路终点、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和车站等,甚至上升到更高层次,整座城市也是一个结点。

城市各要素之间的结合点设计极为重要,它可以促使各要素之间相互统一、相互渗透、互相结合。结点的重要性往往取决于功能的分量。他的占地面积可以很小,也不一定有强有力的物质形式 ,比如三牌楼虹桥中心广场,作为一个商业集中点、人流聚集地,它有着与功能相称的形状,虽然空间不大,由于沿街空间后退而形成的狭长低调的广场,与形象鲜亮的背景高层建筑和前方界限分明的交通主干道,形成显著的结点特征,与其区域内显著的功能效应结合沉淀着城市的视觉记忆。

总之,成功的结点,应该是以各自的方式表现,有的丰富多彩,有的复杂多变,有的形式单一,有的仅仅是为了融合周围特色的环上境。它和区域有着类同之处,有着很强的向心性,或表现为形式,或表现为功能等,不管如何,会有个清楚的视觉品质的定位。

五、从标志概念角度分析,在城市视觉品质上中的作用。

凯文.林奇曾指出:“有时候,环境的组织并不靠普通的方向系统,而是靠一个或数个兴趣点,其余事物都向着这些兴趣点。”1日积月累,这些空间构成要素的突显或凹陷亦或者个性点都可能成为标志。

城市的道路网络繁杂,在道路连接点间的标志,作为一种视觉可见的突出实体形象,对辨别方向指明道路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有的在城市视觉引导中,运用用富有文化性的虚体,作为一种象征,进行目标性的联想,追加城市间的联系,作为一直高层次的识别价值存在。

坡有诗句:“赖有高楼能聚远”。某些区域内的地标性建筑,通过远距离视察有效的目标,根据相对位置,确定方向和目的地。对于初到城市的人,一切都很陌生,对于方向更是无从下手,虽然努力的寻找标志,往往地标性的建筑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一些印象深刻的色彩或奇异的形状,还有一些街景小品比如某些报刊亭,售货亭等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视觉标志。虽然,城市标志的尺度大小不同、状态不一,有的仅仅成为了一种装饰而已,大多数的视觉印象很深刻,成为了一种启发的提示,恰当的布置标志,让其成为了视觉的强力捕捉点,保证了功能实现。随着城市历史的变迁,城市记忆随着标志的更替而不同,不论是为功能还是为提升城市视觉品质,总之都是为了城市的高效运转。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提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作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5]。基于构成城市环境形态的五大要素,在城市脉络系统中,他们彼此共同作用,相互关系,相互衬托,比如标志与区域 ,结点和道路等总是成对的出现,一个城市视觉形象的更新和转变,就是受这种局部因素或许仅仅是一个点的牵连。随着城市的发展,任何一个要素的功能不能发挥原有的作用,都会影响城市视觉品质,减弱人为活动的吸引力,破坏空间的连续性。势必要做好城市更新,完善建筑、景观绿化、市政设施、道路交通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提升城市的整体视觉品质。

当突变的视觉形象具有可存在的价值时,就会被保留下来,相反,则被淘汰。虽年代的更替,季节的轮回,岁月让可延续的得到了延续,淘汰的得到了更新,这种潜移默化的更替,变更着城市的视觉形象,保留着城市古老的文化特色,组织城市的环境,影响着城市的视觉品质,给人以可见的、连贯的、清晰的城市印象。

“晨起,承初阳,听醒鸟。晚宿,弄夕阳,听倦鸟……清醒时,进钓溪腴以佐之;黄粱欲熟,摘野鲜以导之……此巨园之乐也”。[6]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TU].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41~85.

[2] (日)原田玲仁.色彩心理学[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TU].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明)计成 原著,陈植 释.园冶注释[TU].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城市更新与设计研究[TU].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TU].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月民,女,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外环境设计。

冯阳,女,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室内外环境设计。

上一篇:连续刚构桥梁施工控制分析 下一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