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面对全球化竞争的战略思考

时间:2022-06-29 01:06:14

我国企业面对全球化竞争的战略思考

[摘 要] 全球化首先表现为一个经济的过程,使利润、效益和资金回报率等典型的“资本概念”成为个人、企业乃至国家成败的主要度量衡;使地区经济趋向集团化和一体化,各国经济趋向“连锁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建立在本国资源的国际比较优势、骨干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的基础上。经济方面的全球性组织,基本上都是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形成的,发达国家在制定国际规则时,总是在竭尽全力维护自身的利益。贸易保护主义,归根结蒂,就是各成员在经济上的限制与反限制。各国就限制服务业开放的冲突将成为今后国际贸易争端的一个新焦点。广角透视WTO,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既要有自主创新与世界融合的战略战术,又要有海纳百川的中华气魄。

[关键词] 利益;贸易限制措施;服务外包

[中图分类号] F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2-0011-03

[作者简介] 王莉敏,江西省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哲学研究;

杨 咏,江西省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研究。(江西 南昌 330029)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全方位、广视角参与世界博弈,是我国企业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与几百年来因西方扩张和殖民的那种“全球化”不同的是,这次全球化主要是随着贸易和金融资本流动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源于强权和征服,它是自由贸易带来的结果。全球化首先也最有力地表现为一个经济的过程,或者说,效率第一的过程。它大大加强了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无可比拟地突出了市场竞争机制和当代信息网络的主导性作用,使利润、效益和资金回报率等典型的“资本概念”成为个人、企业乃至国家成败的主要度量衡;它在当代所衍生的一系列工具或途径,如统一货币、金融体系、贸易集团、薄记制度、电子交易、远距离交往等,体现着作为经济现代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全球化进程的内在“逐利渴望”。对于各国来说,它既意味着更大的贸易机会、更多的投资吸收、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开放的国家经济体系和更有效的综合国力提升方式,也潜含着优胜劣败、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无情淘汰的残酷逻辑;它还意味着,一旦国家进入这一本质上市场竞争和信息开放的过程,便再也没有机会与可能回复到封闭时代可能具有的相对安宁与缓慢演进的状态。

对所有国家而言,在“博弈过程”中优胜劣败的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但较发达国家当然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占据着更有利的位置(更多的资金拥有量、更灵便的信息网络、更优良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更加精明强干的专业人员、对“游戏规则”的更加熟练的把握等等)。美国由于在国际体系的政治经济结构中占有有利位置,其国家利益具有对外扩张性,因而他们倾向于利用结构的力量奉行扩张性的对外政策,凭借其绝对优势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在对外战略中采取了咄咄逼人的战略。与之相比,欧洲和日本的立场则有所不同,虽然在许多时候与美国在行动上保持一致,但他们更强调对话,对强权干涉别国等问题持更为谨慎的态度。总体而言,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既有侵蚀和损害国家的一面,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问题上日益处于被动和困难境地,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各国维护国家的强烈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对外战略中把国家的维护问题放到了重要的位置。现有的主要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全球性组织,基本上都是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形成的,在内容和运作上暗含着对西方国家的倾斜,许多制度安排都未将发展中国家考虑进去。比如在世界贸易组织禁止出口补贴的原则下,对农产品的补贴却保持了一个例外。这主要是由于美欧等发达国家是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在取消数量限制原则下,发达国家对纺织品进口长期实行配额限制,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是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国。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国家在制定国际规则时,总是在竭尽全力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使发展中国家处于维护的不利地位。

世界贸易组织(WTO)由三个总协定(货物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总协定)及下属附件和许多专门协定构成。WTO及其法律体系的宗旨,是逐步减少和消除成员方政府以关税、数量限制、管制立法和其他国内立法与行政措施设置的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其他对国际自由贸易平等竞争的扭曲行为;通过多边贸易谈判达成协定,规定所有成员可以接受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和所允许的国内贸易保护措施,逐步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其主要职能有三: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制定和实施多边贸易规则以及组织多边谈判。其主要原则也有三: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透明度原则。世贸组织的所有成员方和申请加入方最重要的义务和承诺,就是接受世贸组织规范对国内政府贸易管理活动的约束,接受世贸组织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贸易政策审查机制和透明度制度对国内贸易行政活动的监督。

WTO本身是好的,其赖以建立的经济学理论――李嘉图的国际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理论也是好的,但是它们的有效实现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所有参与其中的竞争者面对的竞争条件是平等的、公平的。而现实中的国际体系不是一个单一的国际分工,并且以公正的等价交换为机制运行的体系。现实的国际关系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存在着强权政治和霸权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国家实力和地位始终是本国、本民族最大经济利益的可靠保证。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建立在本国资源的国际比较优势、骨干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的基础上的。我国企业就此必须长期潜心调研并开拓奋进。实施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环保产业、清洁生产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并进。相信中国通过加入WTO而取得持续不断的贸易顺差之后,将会更好地实现WTO所倡导的原则和价值目标。现代程序价值观的演进中实际暗含了国际经济法的国家利益本位的法律精神,这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当今国际社会在WTO的框架下交往所遵循的潜规则。

在美国精炼汽油案中,美国惯用的多重标准被运用得游刃有余。美国国内的《汽油规则》规定若某一进口商同时又是外国提炼厂商,且在1990年向美国出口其当年总产量的75%以上,其进口汽油视为美国国内汽油。由于没有任何外国提炼厂商能够满足75%的要求,从而达到了歧视别国贸易竞争对手,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对此,我们不能不随时提醒自己任何理论及规则的最终落脚点乃在于其实践化。众所周知,《美国贸易法》“301条款”是美国贸易代表用以威胁和压服外国政府贸易对手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美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经济霸权。其核心内容是:如果美国贸易代表单方认为外国的某项立法或政策“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损害或限制了美国的商业利益,则有权径自依照美国贸易法“301条款”规定的职权和程序,采取各种单边性、强制性的报复措施,以迫使对方妥协,消除对美国商业造成的损害或限制,或者提供美国官方认可的赔偿。它的主旨在于保证美国产品能够长驱直入和充分占领其他国家的国内市场。在美欧香蕉案中,许多吃过“301条款”苦头的国家,由欧共体牵头,一呼多应,把美国推上了该案的被告席。并于1999年1月26日要求正式成立专家组,审理此案。专家组审结报告最终认定欧共体指控的美国“301条款”各点,并不违反WTO体制中的有关规定,驳回了欧共体代表提出的指控。该报告在政治上是很圆滑的,令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产生了严重的关切和忧虑。在美国单边主义与WTO多边主义交锋中,胜利往往属于美国。但是,总体来讲,WTO争端解决机制在争端解决中发挥的正面作用远远大于负面效应。作为WTO成员,我国企业在应对争端解决过程中,应当积极地利用这一机制,与对手周旋。利用规则允许的各种条件,为我国国内经济良性、有序、高效发展赢取宝贵的缓冲时间,与世界经济接轨,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的。

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一个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二者并行不悖。在欧洲,以欧盟为核心的大欧洲经济一体化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欧盟变成拥有至少30个成员、占全球GDP40%、占全球贸易50%的最大经济体;在美洲,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核心,将发展成为有至少15个国家参加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在非洲,以南部非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为基础的一体化安排将会进一步实施;在南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将会加快建立与实现自由贸易区方案;在东亚,日本、韩国都将更积极地参与签署若干个自由贸易协议,建立自由贸易区。区域一体化协议是一些国家增强其市场影响力或者规避GATT关于非歧视性要求的一种手段。如果区域一体化协议使不同经济体进行融合,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对非成员提高贸易壁垒的话,区域一体化协议将会给世界带来好处。区域一体化协议的另一经济动机是将其作为一种锁定贸易自由化或制度改革进程的机制。全球化首先和最有力地表现为地区经济趋向集团化和一体化,各国经济趋向“连锁化”。就是说,一方面,处于“景气圈”内的经济实体容易被带动成长,“圈外”的经济实体有时尽再大的努力也无法如意;另一方面,就“圈内”而言,一荣俱荣,一损皆损。WTO与GATT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持肯定态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必经的发展阶段,是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台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殊途同归。作为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无论是从全球战略还是地区战略的角度,中国都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显然建立自由贸易区比较切合实际,也更易行。

应该采取有层次、分步骤的方式,逐步过渡到高层次的一体化水平上。首先建立类似于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即CEPA(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 Arrange-ment),使两岸四地彼此之间消除贸易壁垒,之后随着彼此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增强和“一国两制”不断深化,四方的关系可以升级为关税同盟,最终发展为完全的经济共同体(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是两岸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受经济利益所驱动的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是随着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和格局的变动,如何进一步深化两岸四地间已具雏形的产业互补和分工体系,使更多的经济资源纳入到区域合作中来,加快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生产、服务、创新为一体的经济整合,制度安排成为其中的关键。

由于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一直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出于这样的考虑,各国对进口贸易的状况更加关注。贸易争端的激烈程度有加强的趋势。归根结蒂,就是各成员在经济上的限制与反限制。在工业化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争端主要表现在纺织品、汽车、家电等货物贸易领域;而在信息化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争端主要表现在半导体、电讯、IT等高新技术产业。众所周知,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是决定是否发生贸易争端的重要因素。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快于货物贸易。这必将导致国际贸易争端由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领域。各国就限制服务业开放的冲突将成为今后国际贸易争端的一个新的焦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其他新型措施被广泛使用。某些WTO成员为了自身局部的和眼前的利益,不惜背弃自己作出的承诺和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利用规则,频频无端发起反倾销和实施保障措施。2002年3月至2003年12月间美国依据其本国贸易法“201条款”针对外来钢铁进口产品,以公平贸易为借口,实施“保障措施”,以达到抵制WTO其他成员,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同时,绿色壁垒及技术壁垒花样不断翻新。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限制措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频繁限制产品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的武器。

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繁琐通关程序为手段的技术壁垒,对我国外贸发展的约束日趋严重。此外,通过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知识产权、计量单位、电子数据交换等手段设置技术壁垒,也有愈发普遍的趋势,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已经有诸多惨痛教训。“绿色壁垒”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制约已经远远超过“反倾销”。据不完全估算,我国每年至少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而且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对此,我国企业应密切关注,随机应变,突破这道关隘。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是所有经济的中心,服务的离岸外包(信息技术外包、商务流程外包)预示着全球生产活动转移的新潮流,开辟了服务生产和国际分工的新方向。信息技术外包和商务流程外包都包括技术性、文书性及会计性工作;信息技术外包还包括电脑终端、网络服务器管理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我国政府应注意降低外包业务的交易成本,改善商业基础的软、硬环境,尤其是尽快建立健全与离岸外包相关的法律制度,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提供政策支持。否则其他国家完全有可能根据对第三国个人信息保护水平的判断,对个人信息的跨国流动做出单方面的限制,进而影响到我国外包服务商抢占商机,融入全球市场。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都有发展水平较高的服务业。服务业一般在其国内生产总值及占总就业人口中的比值均超过65%。同时,其服务进出口占全球国际服务贸易的比重也都超过70%。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重点,其跨国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额的60%。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转向基于全球战略的独资进入方式。我国加入WTO后,在服务贸易对外开放中,切忌走制造业利用外资的老路,给予外国投资者税收优惠等一系列优惠措施。要真正做到“用市场换技术”,用市场引导外资投向急需发展的基础服务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在保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前提下,我国企业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尽快发展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咨询、电信、流通业、专利许可等。大力实现服务贸易跨跃式、内外连锁式的集群战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华.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贺小勇.WTO与两岸关系[J].国际商务研究,1999,(6).

[3]陈安.美国单边主义对抗WTO多边主义的第三回合[J].中国法学,2004,(2).

[4]郑长娟.我国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特征和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上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与雇主品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