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备课具有审美性

时间:2022-06-29 06:32:47

让语文备课具有审美性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脱离高考风向标的话题,虽然得到专家和大众的肯定。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仍然会割裂文本的美让语文课变成知识点分析课,会让大量练习充斥课堂,使语文课变成技能训练课。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1996年5月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该让语文课成为传授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进程。而具有审美素养的语文教师的审美化教学能力最基本的体现就是审美性语文备课。如何才能进行审美化语文备课呢?

一、进行审美性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支配着整个教学过程,限制着教与学的方向。因此,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审美因素的渗透。把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目标。

案例:《定风波》

1.通过回顾总结学过的苏轼文中的思想情感,思考分析推断本文内涵。

2.借助多次朗读的调整,把握诗词节奏,初步整体理解诗文。

3.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根据诗人经历,分析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4.理解、体会、评价苏轼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案例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注意到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理解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这属于审美感知的内容,要求学生评价诗人人生态度是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只有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的确定,才能让中学语文教师逐步提高意识然后重视学生审美情感、审美感受的培养,才能让教师找到审美化教学的突破口。

二、进行审美化教学内容的选择

“形象审美”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始点就是对语言形象的感知。对语文文本中各种文学形象的审美,不仅要通过文学语言去认识描写对象的美,而且还要善于透过形象去认识社会真实的生活美和作家的审美理想,并借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

案例:《定风波》

1.教学内容:诗词的朗读,抓住关键字,深入分析

从体裁上看,注重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语言美。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初步感受诗歌中文字形象美的蕴含,产生审美的愉悦。

2.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结合陶潜诗作内容风格,结合苏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分析两者“归”的区别

从内容上看,注重诗词的艺术美、社会生活美,通过对比的审美手段感悟两个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带来的不同的写作风格以及情感态度,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审美体验,找到属于自己对诗歌内涵美的感受。

三、进行审美化教学方式的组合

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发现讲授法和讨论法是中学语文教师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中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能够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课文内容适当运用演示法辅助,让学生通过直观体验视觉冲击获得教师对文本的审美经验并且同时获得自己对文本进一步的审美感悟。除了加入演示法以外,探究法的加入也让学生可以扩展语文课本学习的知识面,使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多种手段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案例:《定风波》

1.演示法:(1)学生展示自己对豪放派和婉约派诗文的理解; (2)教师朗读、音频跟读、学生自读。

2.讨论法:(1)学生分析词中的关键字;(2)学生探究苏轼与陶潜的“归”。

3.探究法:学生探究苏轼与陶潜的“归”。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取合理组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走出单一枯燥的教学围城,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产生美的愉悦,培养审美素养,并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提高。

四、进行审美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调动多样化的审美化教学手段,可以多角度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审美效果的达成。如果教学方式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手段,就很难形成较愉悦的审美氛围,学生也很难找到审美活动的突破口。审美素养的提高也会变成纸上谈兵。

案例:《定风波》

1.把诗词与绘画结合起来,化语言的形象为画面的形象,形成审美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让学生自己想象画面的内容。诗词就不再是枯燥的教师讲授,而变成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创造。

2.通过反复多次朗读的调整,把握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体味诗词的意境美。诗词朗读的节奏变化、音高变化不是单纯的韵律体现,而是作者情感变化的直观体现。要想能真正读好这首《定风波》,学生朗读前和朗读中必须细细品味诗词中文字的内涵,把握好诗人的情感动态。

3.发挥审美体验和审美想象的功能,化语言形象为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通过“竹杖、芒鞋、烟雨、春风、斜阳”的意象组合,启发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感悟诗词意境,并形成属于自己的诗词意境。教师的启发是一种审美引导,最见审美教学的功夫,最能体现教师美学修养和美育水平的发挥。

审美化语文备课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只有从备课开始进行审美化,才可以保证审美化语文教学的合理开展。有了审美化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大纲要求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注:本文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区域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070251)、广州市花都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专项课题“中学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编号:HDJS201218)成果之一。

上一篇:游戏教学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两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