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

时间:2022-06-28 03:05:55

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药综合疗法 治疗 早中期肾功能衰竭的疗效。 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药综合疗法组(a组)40例及西药对照组(b组)40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a组予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剂和中药灌肠,b组予包醛氧淀粉,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以及血常规、肾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85.42%,明显高于b组(p<0.01),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中医药综合疗法组能明显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黄胶囊;温脾汤;中医药综合疗法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肾脏病的最终结局,到尿毒症期需要替代治疗,但由于高昂的费用,多数患者无力承担。因此,延缓肾衰的进展更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近5年来采用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观察4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早中期患者,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参照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分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失代偿期、肾功能衰竭期及尿毒症期。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 指导原则》制定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分为本虚标实证。本虚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实证分为湿浊证、水气证、血瘀证。选择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前三期及中医辨证标准,血肌酐(scr)133-707μmol/l、年龄15岁以上者。排除合并有心血管、肝脏、血液系统疾病者,排除因感染、失水、严重高血压等引起的慢性肾脏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1.2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源于近5年来的住院和门诊病例,随机分为中医药综合疗法组(a组)40例及西药对照组(b组)40例。a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8-69岁(平均57.8岁),病程0.5-6年(平均4年);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2例,高血压肾病4例,糖尿病肾病4例。b组:男女各20例,年龄21-63岁(平均56.3岁),病程0.5-6年(平均3.8年);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0例,高血压肾病5例,糖尿病肾病4例,痛风性肾病1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因及中医证型等基本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2.1 一般治疗 各组病例均采用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并保证能量的供给,同时对症治疗(包括抗感染、降血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调等)。

2.2 施加治疗 a组:①在此基础上加服大黄胶囊(主要由大黄等组成,每粒含生药0.3g),每次1-2粒,每日2-3次,根据大便情况调整,保持大便2-3次。②温脾汤加减作结肠透析。取制附子、大黄、蒲公英各15g,牡蛎30g,甘草9g,煎汁200ml,每晚1次灌肠,每次保留50min以上。③中医分型辨证治疗:脾肾气虚者用香砂六君子汤合二仙汤加减。处方:党参20g,木香10g,砂仁6g(后下),茯苓15g,白术15g;脾肾阳虚者用实脾饮加减:党参20g,木香10g,茯苓15g,白术10g,干姜10g,淫羊藿15g;脾肾气阴两虚者用参芪地黄汤加减:太子参15g,黄芪15g,山药15g,茯苓15g,女贞子15g;肝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5g,何首乌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脾肾阴阳两虚者用肾气丸加减: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5g,泽泻15g,肉桂3g,仙茅15g,淫羊藿15g,茯苓15g;湿浊证加用砂仁6g(后下),陈皮10g,半夏12g;水气证加用茯苓30g,泽泻30g,猪苓15g;血瘀证加用桃仁10g,红花6g;并有湿热者加用蒲公英15g,车前子15g。每日1剂,加水500ml,煎成300ml,分2次口服。b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予包醛氧淀粉,每次1包,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8周。

2.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评分、实验室查血常规、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直接回归 分析 等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以±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率的分析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统计软件运算。

3 治疗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考 《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评定标准》[2]。临床症状评定标准根据《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分型量化表》[2]制定。

3.2 临床疗效

3.2.1 总疗效 a组显效10例,有效24例,稳定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5.42%;b组显效3例,有效22例,稳定5例,无效10例, 总有效率63.22%。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

3.2.2 观察指标变化 见表1,表2。表1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表2 2组治疗前后bun、scr、hb、hct、血液黏度比较从表2看出,a组用药后bun、scr、fbg、全血黏度比、血浆黏度比均显著下降(p<0.01),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b组(p<0.05); a组hb、hct有显著升高(p<0.01),且升高幅度明显大于b组(p<0.05或p<0.01)。

4 讨论

祖国医学虽无慢性肾功能衰竭之称,但从古代医籍的关格、水肿、癃闭、呕吐等证候门中可以找到类似的记载。从本病的 发展 过程看,一方面因各种慢性疾病迁延日久,造成正虚,所谓久病正虚;另一方面,由于正虚,脏腑功能紊乱而导致湿浊瘀血产生,使气机逆乱、脉络阻滞,出现不同程度的邪实病理改变。因此,大多医家均认为本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即正虚邪实[3-4]。本观察中我们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辨证属脾肾气(阳)虚型占有较大比例,大多夹有湿浊、水气、瘀血等实邪。

现代 医学已经证实,慢性肾衰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毒素蓄积、凝血机制障碍、脂质代谢紊乱等,是造成肾单位进行性毁损的重要原因[5]。本疗法中主要药物大黄通腑泄浊,推陈致新,经炮制粗提后入胶囊,既方便服用,又可减轻大黄苦寒败胃之性,减少因此而致的腹痛等胃肠道反应。现代药理 研究 表明,大黄具有降低尿素氮,抗凝,降低血黏度,调节免疫,改善氨基酸和脂质代谢,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抑制肾小管高代谢等免疫调节作用[6]。采用温脾汤加减灌肠,是为了达到结肠透析的目的。温脾汤出自于《千金要方》,将原方去人参、干姜,而取大黄、附子、甘草,可治寒毒内盛;加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并防附子之过热;加牡蛎收敛固涩软坚,并防大黄之过泻。灌肠液通过增加排便次数以及停留肠道药液的渗透、弥散等机制起作用,从而促进毒素的排泄。可见,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中医药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有确实的疗效,可以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值得临床深入的研究。

【参考 文献 】

[1]叶任高.内 科学 [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郑筱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

上一篇:保定农村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干预效果分析 下一篇:浅谈李时珍治疗痛风的用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