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技术人才培育方案的建立

时间:2022-06-27 10:22:17

电力技术人才培育方案的建立

1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把握岗位、岗位群对技术应用的要求来设置;以职业技术工作领域岗位(群)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是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所谓专业群,是指面向某一行业岗位群和岗位链,以一个或两个特色优势专业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为支撑专业,具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关专业所组成的专业集群。高职院校专业群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有共同的行业基础和行业背景;依托特色优势专业逐步发展形成;有相同的职业理论基础课程;有共同的实验实训设施基础;有共同的师资队伍;有共同的社会联系背景。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高职院校在行业内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人才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人才就业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市场适应性;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工程实践基地(或工业中心),降低实验与实训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我校自1955年建校,一直面向电力行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办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校电力技术类专业立足电力行业,依托电力行业,服务电力行业,与电力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建立起密切联系,先后以校董事会和校企联合会的形式加强与山西省各电力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了鲜明的电力行业特色和优势。我校电力技术类专业为适应电力行业快速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升对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能力,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于2006年开展了面向电力行业的电力技术类专业群建设,形成了专业群体优势。

2电力技术类专业群的形成和建设内容

电力技术类专业群是紧紧围绕电力行业中的发电、输电、供电、售电、用电等产业链发展,围绕该产业链中的电气设备与系统的运行、检修、维护、施工、管理和营销等岗位群要求,围绕电气学科基础,结合学校长期办学所积淀的优势、特色和条件,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我校最早举办的电力技术类专业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该专业1995年被原国家教委批准为部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实施了“一线两体系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于1999年顺利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试点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评估。1993年开始举办供用电技术专业,该专业2003年被确立为省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创建了“一个中心,两个体系,扩展型,嵌入式,多元整合,整体优化”的教学体系,并实施了“一二三四五”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两个专业办学的基础上,根据电力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自1996年又先后举办了输配电线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和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等专业。现有的电力技术类专业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和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覆盖了电力系统中的发电、输电、配电、供电和用电等领域,专业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途径,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2006年开始开展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和供用电技术专业为核心和基础,以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和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等专业为支撑的电力技术类专业群建设。在专业群建设中,通过深入分析专业群内的专业工程对象、技术领域和专业学科基础等内容,构建电力技术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围绕核心专业,建立教学资源库,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实现各专业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

3电力技术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同时根据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建设规划,围绕教学团队、教学硬件和教学软件资源开发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投入和建设。即以专业群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基础为重点,以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全面提升电力技术类专业群的建设水平。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定位问题。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为宽广基础理论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一种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的高等教育。与现有的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与中职教育的最大区别是它的高等教育属性。因此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满足以下要求:把满足就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技能)与职业素质作为职业教育的特征体现,应成为培养学生就业谋生的必需;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是使学生具备一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4电力技术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4.1总体设计原则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模块;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相互融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方案。

4.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方案基于专业群的规划,专业群内的专业由于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职业学科基础相近,反映在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因此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适合采用“平台+模块”式的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平台”是根据专业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职业素质课程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程组成;职业素质课程针对所有专业,按照培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突出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所要求的最基本的素质。职业技术基础课程为专业群内各专业共同必须的生产技术知识和职业基本技能,是按行业内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设的课程,是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模块”是根据专业群内不同的专业而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每一个模块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后,获得专业群共同的职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具备在行业内从事专业群所包含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主要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较好的解决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针对性问题。

5电力技术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在以上形成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线构筑各自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与评价标准的课程教学内容。

5.1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理论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的职业基础与职业知识来构筑,以适度、够用为目标来优化,主要通过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如职业技术基础课程《电路》由课程组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山西电力系统发供电单位每年一次的春季预防性试验,使学生直接参与现场操作;课程中的某些内容在讲授时,给学生以工程实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等等。

5.2校企联合,准订单式培养电力技术类专业是为电力行业及地方经济服务的,学校在划转地方前曾经是董事会办学,2000年划转地方后又同多家电力公司、电力企业成立了校企联合会,这样的办学历史就为学生的就业做了很好的铺垫,几乎可以说是准订单式培养。

5.3“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实习教学以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技能证书的获得及顶岗工作为目标来安排并作为质量考核标准,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进行。如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内的所有实践环节(职业资格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完全安排在企业进行,使学生尽早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之中,实现“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模式。

5.4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国家职业资格证相衔接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应达到的专业和职业资格的认证内容,围绕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及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考虑理论课程教学及实训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的融合。该专业群毕业生在校期间可以在我校的火电厂模拟实训基地通过考核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

6结语

电力技术类专业群是面向电力行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能适应电力技术相关岗位群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此,电力技术类专业群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电力行业的发展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为突破,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在高等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上一篇:提高县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实施方案 下一篇:电力技术生产型教学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