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6:20

电力工业的发展

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 历史 高速发展 改革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53-02

中国电力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新中国成立60年来,是电力工业发展最快、成就辉煌的崭新时期。60年来,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从解放初的只有35千伏及以上送电线路(含20千伏)6475千米,发展到2008年底的117万千米,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电网,以最广泛的布局、最细致的触角、最大范围的延伸,履行了电力普遍服务的崇高责任。

一、电力的高速发展

电力工业经历了由引进国外技术、装备发展到引进国外资金,由引进国外贷款又扩展到利用国外直接投资,从引进技术装备发展到借鉴国外管理模式;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发展到去国外当技术顾问;由承担中小型电力工程的对外援助,逐步发展到进入国际开发市场;资料显示,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我国成型的大电网仅有两个:东北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154千伏、220千伏超高压电网,网内发电设备容量64.6万千瓦;京津唐地区形成了77千伏电网,发电设备容量25.9万千瓦。建国初期当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物资禁运,国内为了满足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中国开始利用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政府贷款和易货贸易,进口了一批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主要是由前苏联、东欧国家方面负责配套,并对电站设计、施工安装进行技术指导,类似交钥匙工程。该易货贸易使国内电力工业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1.6%,满足了当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1979年-1990年这个时期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中国电力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也是进口电力设备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利用国家外汇、国外贷款、易货贸易等多种方式,从前苏联、东欧等国进口了24台机组,816万千瓦发电设备,并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了一批发电设备,总容量2000多万千瓦。中国最大的火电站之一的淄博热电厂就用罐头从俄罗斯进口了两台65兆瓦的高温高压机组。满足了当时城区及周边800多万平方米的供热。年发电量达到26亿千瓦时,正为我们的经济建设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省、区电力供应日趋紧张。俄罗斯电力供应充足,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电力有大量富余。1988年6月,在国家有关部门及黑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时的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局同阿穆尔州电力部门签署了供电意向性协议,明确以“边贸易货”的方式向中国供电,长期合作20年。1988年月11月,双方又正式签订了《关于苏方向中方供电、进行经济贸易合作的技术交流等问题的协议》,并很快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1992年7月,1日,中俄间第一条220千伏输电线路“布黑线”。1996年7月30日,中俄间第二条跨国输电线路“锡十线”正式投运送电。2006年,俄罗斯已通过“布黑线”向中国供电1.55亿千瓦时。60年春秋,弹指一挥间,而我国电网却已如同一条条交错的经线纬线遍布城乡,纵横在中华大地上,走过了从局部、薄弱、孤立到覆盖全国,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省级电网、区域电网互相联接的伟大历程,走进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新时代。

这是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深刻变革:一个庞大的电力巨人,完成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到一个市场为导向的电力体制新格局的重大转变。无论是规模速度的迅猛增长,还是深刻的体制之变,都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电力工业所实现的巨大跨越,不仅创造了自身的发展奇迹,更成为中国30年非凡巨变的一个缩影。

二、电力行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无疑是最重要的推动力。

回顾电力工业30年走过的改革路径,大致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等几个关键步骤。可以说,每一步改革都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都激发了行业的活力。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电力行业一直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投资主体单一,运行机制僵化,投资不足,效率低下。

在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的同时,电力工业按照“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思路,逐步推进政企分开等各项改革,电力企业不再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此轮改革的标志是撤销电力部,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组建国家电力公司,并按照公司化要求,开始自主经营。同时,电力市场建设试点工作也有序展开。

从2002年底起,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体制、构建政府监督下的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再次拉开序幕,我国电力工业开始实施厂网分开,并重组国有电力资产。

此轮改革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组建的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正式登场。这一竞争格局,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了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激发了企业发展的活力,使得电力行业迎来了又一次快速发展的新机遇。

以五大发电集团中的国电集团为例,2002年集团组建初装机规模为2213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151亿千瓦时,而目前装机规模已经达到634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283亿千瓦时,分别增长了近两倍和一倍。也是在此轮改革的初期,由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再次出现的新的电力严重短缺局面。但是五年后,改革成果再次显现。到2007年下半年,全国缺电局面得到扭转,电力供需再一次实现了基本平衡。

三、电力体制改革

电力体制改革是为了解决电力工业更好、更快发展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按照市场化的取向,在体制方面共经历了三次大的跨越。

1、第一次跨越式实施集资办电,打破了政府独家办电的格局,走出一条多方面、多渠道扩宽电力建设资金的道路。

1981年开工的山东龙口电厂是我国第一个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兴建的电厂,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中央政府一家办电的格局;1984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兴建的云南鲁布革电站正式签署贷款协议,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外资兴建的电力项目;1985年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成立,成为专门利用外资建设电力工程的独立发电公司。国务院逐步形成并在1987年提出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省、因网制宜”的方针,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办电的积极性,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集资办电的

局面,开拓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加速电力工业发展,从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电力旺盛需求的新路。

2、政企分开,成立国家电力公司大大提高了电力工业发展水平

90年代后期,电力工业根据“公司制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改革取向和“电网国家管、电厂大家办”的原则,在实行政企分开、推进股份制改造、实行业主负责制、建立资本金制度、完善电力法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及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公平调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改革准备工作。

1997年1月,国家电力公司成立。经过一年多的双轨制运行和平稳过渡,电力部于1998年2月撤销,实现了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性转折。这次改革的实质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电力工业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国家经贸委,行业管理职能移交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力公司行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职能,按国家授权和公司制规范运作。

国家电力公司成立5年来,逐步实现了从行政性公司向实体性公司的转变,已经成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主体和电力发展主力军。2000年,公司首次跻身世界企业500强,名列第八十三位;2001年,公司再次进入世界企业500强,名列第七十七位。主营业务年收入从2500亿元增加到3477亿元,年均增长8.6%。

实践证明,电力工业政企分开的改革符合中国电力工业的基本国情,加速了电力工业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进程和电力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将进一步促进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对电力工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电力行业属于自然垄断性行业。自然垄断的特点决定了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输配电环节必须实行垄断经营。但对不需要垄断经营的环节,应当探索引入竞争机制的办法,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特别是通过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逐步在发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竞争性的发电市场。国家电力公司对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1999年,国家电力公司在浙江、山东、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6省市进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试点。目前,浙江、山东、上海的发电市场竞价上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改革成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2002年3月,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按照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从国情出发,遵循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电力企业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力体制”。与此相适应,“十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制定发电排放的环境折价标准,形成激励清洁能源发展的新机制;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

四、电力工业的谋略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发展也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2007年人均生活用电量为300~705kW・h:上海为705.7kW・h/人,福建为455.4kW・h/人,浙江为452.6kW・h/人,广东436.6kW・h/人,江苏为334.9kW・h/人。北京2007年人均生活用电量为653.3kW・h/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后期,即将完成其工业化阶段。此时,其经济增长模式是以消费为主,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为跨入发达地区做好准备。该时期的电气化水平将会大幅提高,人均用电量、人均生活用电量、第三产业用电比重将会上升较快。

当前我国中部地区人均生活用电量约为200―300kw・h/人,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其经济增长模式是以投资为主,需要大力发展工业,带动三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部地区可以积极接受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外资,担当中国工业基地的角色,以二产或投资为其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时期人均用电量、第二产业用电比重将会有较大的提高。

2007年西部地区人均生活用电量约为100~200kW・h/人,属于工业化起飞阶段。其经济增长模式是以投资为主,需要加强基础建设,为中东部地区提供资源保障。根据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及“西电东送”的战略,今后西部地区的人均发电装机容量将会有较大的提高。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东、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及不同的增长模式,今后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条件下,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也要求我国电力工业保持适度超前发展,保持较高的技术装备水平,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新一轮改革的实施必将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系,促进电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在未来几年,电力工业不仅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清洁能源在发电构成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形成以三峡为中心的全国联合电网,进一步提高中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水力发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

[2]《中国近现代电力技术发展史》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3]中国电力新闻网。

[4]《中国电力教育》,黄小平刘郎来源:工业技术/电工技术。

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电力工业;应用

引言

力工业对诸多行业的发展存在重要的影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信息通信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成果,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将科学技术融入到了电力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去,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电力工业中,改变了电力工业的运行模式,通过科学的方式带动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电力工业中信息通信技术主要形式

1.1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中

复杂性是电力工业的主要特征,在运行过程中对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信息处理技术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要形式,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能够对整个电力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为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信息处理技术凭借着自身的特色,在电力系统运用过程中,能够对整个电网进行跟踪监测,倘若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通过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收到相关的信息,立即开展处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力工业的运行效率。

1.2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

灵活性是通信技术的重要优点,因此通信技术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电力工业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上得不到更新,造成整个电力工业运行效率上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引用了通信技术,对电力工业的内部管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改变了以往的信息形式,可以通过通信技术将重要信息传输出去,降低了人力上的损耗。此外,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能够对整个电力工业的运行状况进行长期的监督,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使得电力工业内部的重要信息能够实现资源上的共享,在保证了电力工业的运行效率的前提下,还能够大大降低管理电力工业管理过程中的成本耗费。

1.3光纤通信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中

光纤通信技术作为通信技术的主要形式之一,能够通过光缆进行高效的运作,在制作成本上较高[3]。电力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提升自身的运行效率,需要引进光纤通信技术,加强对该技术的重视,逐步运用到电力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去,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此外,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虽然给电力工业在前期成本上提高了,但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在资源损耗上大大降低,能源在使用效率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光纤通信技术对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电力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协调,使得电力工业的整体发展能够与时展相同步,从而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发展主要方向

2.1信息技术和未来电力工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广泛应用,电力工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与信息通信技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逐渐成为了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的发展,在电力工业运行过程中的应用,保障了整个电力工业的稳定性,使得电力工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逐步提升在市场发展中的地位[4]。此外,信息技术在现展过程中技术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针对工业内部数据传输、监控以及控制等内容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信息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逐渐成为支撑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电力工业也将成为信息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平台,信息通信技术和电力工业只要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取得进步。

2.2信息通信技术在未来电力工业的主要应用形式

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对技术上有了更高的要求,电网的整体性发展离不开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和输送,因此信息通信技术在未来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将会变得更加广泛[5]。信息通信技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能够熟练把握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律,一旦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问题,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监控和检测,能够对故障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制定出科学的解决方案,逐渐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此外,在未来的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将会加大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依赖,形成完善的电网系统,确保电力功能能够在整体水平上得到快速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工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整体效率很难得到快速的提升,作为电力工业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电力工业的技术研究,推动我国电力工业的整体性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电力工业的整体运行效率,不但降低了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输出,同时对能源的使用量上大大降低,使得电力工业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因此,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运行过程中的应用,使得电力工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效率得到了很快的提升,有效降低了电力工业在运行过程中对成本的耗费,推动了电力工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庆丽.关于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信息安全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11:386.

[2]吴勇.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分析[J].信息通信,2014,04:234.

[3]彭家昌.试论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J].商,2015,19:226.

[4]汤奕,王琦,倪明,薛禹胜.电力和信息通信系统混合仿真方法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23:33-42.

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第3篇

1.1信息处理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系统的信息是庞杂的,通过现代计算机通信处理技术,将电力系统的数据信息采集,并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成为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测量技术对电网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包括电网能源的阻塞情况、各区域用电情况、用户用电数据等,这些数据传输到网络监控中心,相关部门则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控制,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如此,在输配电过程中,通过信息控制系统,还能实现对电力系统关键数据的控制,系统会根据所发出的信号,及时地调整电网运行状况,并迅速地对故障进行诊断,作出准确的决策。

1.2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现代化通信技术通过光缆架构起高效运转的世界,电力工业中的光缆主要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和全介质自承式架型空光缆,这些光缆的成本造价要比传统的光缆高,但是从电力工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不仅提升了电力工业杆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通信能源的损耗。另外,同步数字系列(SDH)设备在电力系统的运用也越来越受青睐,因为SDH较原来的准同步数字系列(PDH)有了更大的进步,在提供网络同步方面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同时也增强了电力通信系统的可靠性。目前,光纤通信技术在促进电力系统稳定协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光纤通信的特性及电力系统发展的需求,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还有待更大力度的开发。

2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

2.1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力工业的关系趋势现代化电力工业的发展,使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力工业的关系日益加深,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电力工业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通信技术不仅有力地支撑了电力工业安全稳定生产输送、电网调度等基础内容,同时还为电力工业迎接市场挑战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不断拓展的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还需要更广泛更深入的开发,将无线通信、光纤等通信技术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到电力工业的发展中,提升通信技术在对电力工业的数据传输、自动化调整、实时监控、有效控制上,为实现跨大区联网、扩大电力工业规模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保障。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将成为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电力工业将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平台,二者相互促进,为社会建设进步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2.2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应用趋势智能电网建设需要更具效率的信息化数据采集、传输及处理,作为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智能电网的发展必须依靠信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能够更好地掌控电力系统,当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或异常时,会及时地反馈并做出适当的处理,从而保持电力系统顺利运行。信息通信技术将会与电力系统产生更多领域的融合,如网络通讯、数字信息技术将会促进更多电力系统的相互联系,使信息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现代化电力系统建设要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获得更多主动,就必须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实现电网的调度与控制,建立完善的智能化电网体系,使电力系统能够覆盖更广泛的范围。

3结语

信息通信技术促进了电力市场的变革,通过提升电力工业的效率,实现对电力系统精准化的控制,使电力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随着对环境保护的强烈要求,也促使电力工业寻求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我们可以预见,信息通信技术将被大量地投入到电力工业中,使电力系统能够生产更优质的电能,为社会事业建设创造更多的价值,并为电力工业带来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为电力工业的变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电力系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第4篇

在整个社会朝着电气化发展的今天,电力能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能源支撑,电力工业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电力行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是电力工业直接创造的产值,另一方面是电力企业间接创造的经济价值。文章运用RAS法对投入产出的分析,对电力工业对各产业部门经济产出所做的贡献进行了细化分析,得出电力工业和各产业部门经济产出之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

RAS法;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

引言

电力工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军,从世界各地发展的经验来看,电力能源的增长速率达到国民经济增长速率的1.4倍左右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各部门发展所需要的能源需求。现如今,电力工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标志性产业。对电力和经济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研究,掌握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发展规律,对国民经济和电力综合管理部门进行规划和决策的参考,具有强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应用RAS理论,对电力工业创造的经济价值进行了细化,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力经济的价值进行了研究,为电力工业的经济价值的分析提供了新研究策略。

1RAS法的基本原理

RAS方法所应用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最初和现今的两个消耗系数矩阵和,对未来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进行推算[1]。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度,进行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通常采用改进的RAS法。其具体方法为:对n部门的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其直接消耗矩阵为。假设当直接消耗系数有Δaij的变化时,完全需要系数矩阵(I-A)-1的元素值也将产生变化。然后根据完全系数与aij之间的敏感程度,对aij进行修正。最终可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需要系数之间的变动相关程度J式中,si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的第i列系数的和,sj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的第j行系数的和,bji为完全需要系数的变动值,k为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动率。

2电力工业经济价值的RAS法分析

2.1电力工业的直接经济价值

电力工业的直接经济价值指电力行业自身发展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GDP中j部门的单位产值创造的直接贡献为:式中,Xj是部门j的总成本投入,Gj是部门j的经济增加值[2]。

2.2电力工业的间接经济价值

(1)拉动作用分析策略

某部门的单位产值对社会总产值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的大小通常用完全需求系数矩阵B=(I-A)-1来考量。A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矩阵B的元素bij代表电力部门j每增加单位价值时,对部门j外的i部门的需求价值量。即:则有,部门j每个单位价值对其他部门产值的拉动总量为:由于部门j提供了yj的单位产值,则有部门j提供的yj产品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创造的增加值为:由于部门j的Xj单位总产出里存在yj的最终产值,所以,部门j单位总产值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创造的增加值为

(2)推动作用分析策略

部门i的单位增加值对其他部门j的供给量通常用完全供给系数矩阵D=(I-R)-1表示,式中R是供给系数矩阵。则有部门i的单位投入的增加对其他部门的供给量矩阵D为:部门i的单位成本投入对其他部门产值的推动量为:则有部门i的Gi单位成本投入推动其他部门创造的价值为:由于部门i的Xi单位的成本投入总量是Gi,所以部门i的总成本投入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值为:

2.3电力工业的完全经济价值

电力工业对国民经济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总和是电力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全部贡献值。电力工业的直接经济效益为通过电能产生、输送、供给以及使用等创造的经济利润,该价值是由电力系统进行独立核算的;电力系统的间接经济效益主要是作为国民经济能源支撑的电力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推动和拉动作用。电力部门的直接经济效益可以通过计算直接获得,间接经济效益可以利用算法进行计算。电力部门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相加为电力工业的完全经济价值[3]。

2.4电力工业经济价值的实例分析

根据前文直接和间接经济价值的计算分析方法,对我国81、83、87、90、92年的电力部门对各部门创造的经济效益,分析各年份电力经济价值的变化特点,然后应用97年、02年的电力经济价值数据对以上分析结果进行修正,得出该期间电力生产经济价值的情况和特征。

2.4.1中国电力经济价值81~02年度分析

(1)电力产业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我国电力工业81~92年电力工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得出电力工业的直接效益如表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电力工业每万元的直接经济增加值的走向总体上看是下降的,这是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速高于电力投入和产出的速度,而且电力工业对其他部门的间接经济效益的价值体现也在逐渐减少。

(2)电力工业对其他部门产值的拉动作用

电力工业对煤炭和炼焦、石油和天然气、运输邮电、机械以及商业饮食行业的拉动作用如表2所示,在图2中看出电力工业对机械行业的影响趋势是一直上升的,对其他部门的影响是波动的。电力行业对第一、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如表3所示,在图3中可以看出电力工业对第二产业的拉动最明显,对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最弱。这是由于电力工业与原料产业的关系密切,与农业的关系不大,期间我国的服务业欠发达造成的。

(3)电力部门对其他部门产值的推动作用

电力行业对第一、二、三产业的推动作用如表4所示,在图4中可以明显看出,与拉动作用相似,电力工业对第二产业的推动最明显,对第一产业的推动作用最弱。

(4)电力工业对其他部门的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电力工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包括拉动和推动的总和。当其他部门的增长相对较慢时,电力工业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反之,当电力工业发展落后时,电力工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显示出推动作用。电力部门的完全经济效益的趋势如图5所示。

(5)97、02年度电力工业经济价值分析

由表5中得出,97和02两年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第二产业的间接效益仍然是最高的,电力工业的间接经济价值仍旧在逐年上升,其中第三产业的影响增速最快。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电力工业与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其表现同时在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中体现,关键部门受影响较明显,且推动影响明显大于拉动的影响。

2.4.2我国81~02年度电力经济价值影响因素研究

对电力经济价值应用Laspeyres指数法进行分解计算,得出对电力经济价值增长影响的因素,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技术因素对电力经济价值的增长除个别年份外,都呈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电力经济价值在各部门中分配不平衡,导致结构因素对电力经济价值的影响表现抑制作用。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是电力经济价值增长的主要因素。此时可应用RAS法,利用矩阵A2010=RA2002S,将02年的数据带入,可对10年的电力经济价值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和10年的电力经济实际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结果基本相同。

3结论

电力工业对经济的影响在经济体系中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中同时体现,电力部门的直接经济效益的降低和间接经济效益的增长,表明电力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电力工业对其他产业的促进越来越明显。因此,电力工业的建设步伐必须加快,同时合理优化社会经济的产业结构,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具有更加可靠的电力能源支撑。

参考文献:

[1]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1998,6:21-23.

[2]张军.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及对策建议[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5-37.

[3]李济英.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互动关系分析-电力工业发展问题研究之一[J].生产力研究,2004,2:134-136.

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第5篇

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

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的现代化需要能源支持,中国着力改善能源结构,争取更多地使用能源,但从中国和世界能源状况,中国还煤炭为基础能源的道路。

全国人大“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能源建设要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以煤炭为基础能源,加大洁净煤技术研究开发力度,加快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积极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积极发展水电,适度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这是一条以煤炭为基础能源的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发展之路,这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发展之路。

二、煤炭和电力工业密切关联

中国曾经提出能源工业的发展和建设要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生动地描述了中国煤炭工业和中国电力工业的关系,电力工业离不开煤炭,煤炭工业也离不开电力工业。

中国电力工业已成为中国煤炭的最大用户,由于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因此中国的电力工业是以燃煤火电为主的,中国在1952年时,煤电曾占总装机容量的90.4%,总发电量的82.2%,以后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到2000年煤电仍占总装机容量的74.4%,占总发电量的81.0%。由于中国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发电用煤占煤炭产量的比重逐年提高,由1980年的18%,提高到2000年约61%,发电已成为煤炭工业的最大用户。中国电力工业今后将继续依靠煤炭发电,中国的几次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都认为,中国电力工业的结构应当多元化,利用多种能源资源,但限于条件,中国即使积极发展水电,适度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用于发电,预计到2050年燃煤电厂仍然要占50%左右。这是因为:

1中国和世界的油气资源不可能为中国的发电厂提供的燃料。

2中国曾经在7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发展烧油电厂,都因为石油危机和石油价格暴涨而实行煤改油,燃天然气电厂也有同样情况,所以中国不可能大量发展燃油燃天然气的电厂。

3中国的水能资源全部开发后所占的比重也不大;

4中国有世界最丰富的水能资源,据估计水能资源的经济可开发容量约为2.6亿千瓦,即使全部开发利用,考虑人均1千瓦计,也足能解决中国所需电力装机容量的1/6。

5中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开发的数量不可能很多;

6中国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中国也计划积极开发利用,但现实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能用于发电的(除水电外),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这些能源用于发电不仅投资大,而且是间歇性能源,需要蓄电或与其他电厂配合这行,所以近期开发的数量不可能很多。

电力工业是当今世界最善于干净利用煤炭的部门,世界各国干净利用煤炭的经验证明,电力工业是当今世界最善于干净利用煤炭的部门,大多数洁净煤利用技术也都是与电力工业有密切关系,所以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煤炭除冶金等作为原料用煤外,80%-90%都用于发电。从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情况下,应当将更多的煤炭经过转化成电能使用比较容易解决污染问题。

从解决中国能源利用的污染问题来看,中国应当把石油和天然气等比较干净的能源提供给楼宇民用和交通运输,把煤炭替换出来。煤炭主要供电发电及工业部门使用,电力工业已经有可能消除烟尘,NOx和SO2等污染物,将来发展洁净的能源工厂,还有可能做到污染物,包括CO2 的零排放。

三、煤炭和电力要协调发展

出于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实现环保目标的考虑,中国应当提高煤炭发电的比例,将更多的煤炭用于集中发电。为了提高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的经济效益,煤炭、电力、运输要协调发展。

煤、电、运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中国曾经提出能源发展与建设要以电力为中心,煤炭为基础,是完全正确的,这里说的能源发展与建设,主要是指煤炭工业。如果煤炭工业的建设能够与电力工业的建设相协调,就可以减少,煤炭的长途运输,节约人力、物力、节约能源消耗。我国的铁路、水运有40%-50%是用于煤炭运输的,因此,煤、电、运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发展动力煤的洗煤和动力煤的配煤;

中国从90年代初就提出动煤的洗煤问题,凡是下海运输的动力煤的发热量要求达到6500千卡/千克,凡是跨省运输的煤炭要求达到5500千卡/千克,这样做可以减少,煤炭的含硫量和灰分,减少、运输量的运输成本,这一条应当逐步做到。

发水煤浆代油;

我国还有一部分燃油电场,将燃油电厂改为燃煤电厂耗费极大,该用水煤浆比较方便。我国已经拥有先进的水煤浆技术,2吨水煤浆可以替代一吨重油,1吨水煤浆的到厂价为350-400元左右,而1吨重油价格在1500元以上,用水煤浆代油可以节省大量费用,烟气排放可以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电力工业要采用洁净燃煤技术。

中国的火电厂已经广泛使用电除尘器,大机组上成功使用低NOx 燃烧器,开始在部分燃煤电厂里开展脱硫发工程,如果对现有凝汽式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改造,有可能将燃煤造成的污染物的绝大部分清除掉。中国电力部门已在 白马电厂建设3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工程,在江苏贾电厂建设加压循环流化床发工程,在山东烟台建设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发工程,随着这些发工程取得经验之后,逐步推广应用,燃煤电厂的污染问题可以得到妥善解决。

四、结语

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蒙古;电力工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29-03

作为现代社会使用最广泛的二次能源,电力在所有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力工业主要通过应用电力技术,把各种化石能源、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一次能源转化成传输使用方便、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可以提供优质终端服务,并能改进系统效率,控制环境污染 [1]。电力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工业的发展水平。它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并向来采用以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原则 [2]。

在全球经济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2009年,作为实体经济的电力工业也未能幸免,电力市场不断出现需求低下等严峻问题。但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前景仍处于上升时期,预期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平稳发展的势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要坚持能源优先发展战略,以能源工业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中电力工业将仍旧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工业顺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面对困难,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积极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工业也成为中国保障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加快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工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电量与原煤储量均居中国首列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区域优势,实施大力发展电力工业战略。从1990年开始实施“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的“西电东输”战略,为解决华北地区的电力短缺作出了贡献;同时,电力企业本身也不断加强体制改革,扩大发电装机容量及规模,加快农电建设以及技术改进等各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在全国电力工业比例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据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发电量总计34 669亿千瓦时,其中内蒙古发电量为2 136亿千瓦时,居全国第四位。①

众所周知,内蒙古火力发电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蒙古托克托火电站在2008年末装机容量为480万千瓦,具有8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发电量为231.53亿千瓦小时;内蒙古达拉特电站到2008年底装机容量318万千瓦,配有6台33万千瓦、2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年发电量为155.05亿千瓦小时, ②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内蒙古电力工业已具备规模型电力企业的条件。

(二)依托现有资源,易于形成产业链,电力工业发展前景广阔

内蒙古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主要以煤炭资源丰富而闻名。内蒙古煤炭远景储量约1.2万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一,煤炭质量好、煤种齐全、易开采、煤炭运输便利而发电成本低、用电市场成长好等一系列特点为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原料。

内蒙古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丰富,全区10米高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居全国首位,太阳能总辐射居全国第2位。经过多年的新能源开发和建设,内蒙古已在风能、太阳能领域取得较好的成绩。2008年内蒙古全口径电力装机为4 500万kw,成为中国重要电力基地,其中40%的电力输送到北京和东北三省,少量输至蒙古国 [3]。截至2009年5月底,内蒙古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已达315.28万千瓦,居全国首位。③

其他太阳能及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也在当地广泛运用,为中国节能减排、科学发展观之倡导新型能源发展政策实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中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

二、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2007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形势及用电市场下滑等问题开始显现,内蒙古电力工业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是内蒙电力行业在艰难中求发展,积极创造效益,拉动内需,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自身亦成功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成功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稳定、发展目标

以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电力公司)发展情况为例,作为内蒙古电力工业的代表型企业,它是中国唯一独立的省级管理电网企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国有独资特大型电网管理企业,负责除内蒙古东部赤峰、通辽之外的自治区10个盟市供电营业区的电网建设、经营、管理和农村电网工作。

内蒙古电力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始终以合理配置资源,投资效益最大化,节能减排等为公司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市场和负荷需求安排规划,逐步实现稳定与发展目标。2008年,内蒙古电力公司完成售电量984.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11%;东送电量完成201.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39.71%。完成总产值352.16亿元,同比增长17.27%,其中售电收入304.47亿元,同比增长16.81%;电力公司下属施工企业完成产值29.79亿元,多经企业完成产值17.9亿元,实现利税16.51亿元,同比增长11.51%,其中利润总额6 321万元 [4]。

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效益是社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蒙古电力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最大受益方是当地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的改善。内蒙古电力公司在“十五”期间,在“新农村、新牧区电网”建设方面完成了全区范围内324个行政村、700个自然村、11万户农、牧民用电难的问题,减轻农、牧民用电负担共3.4亿元,并且行政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97.3%和98%。截至2008年,内蒙古电力公司以服务于全区电力需求的原则,实施“户户通电”工程,解决了2.5万农牧民的通电问题。除此之外,大唐电力、神华煤电、华能煤电等大集团在当地的投资和建设形成了内蒙古以电力产业为主要产业特色的现状,带动内蒙古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内蒙古工业增加值增加到2668.58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1.7%提高到2007年的44.3%,提高12.6个百分点 [5]。

(二)尚存在内部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落后、电网运行不稳、电网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内蒙古电力工业长期以来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上大压小、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及保护环境”等政策,不断加深改革,在扩大电网、清洁发电等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出于电力工业本身是一个以能源消耗为特点的产业,决定了它要从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着手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内蒙古电力工业作为中国电力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其他地区电力工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1.区内电力工业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

在电力发电装机中,火电比重过大,小型火电机组比重较高,造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

2.电网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需要

电力作为商品,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电力市场的载体是电网,电网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内蒙古电网归自治区管理,与国家电网公司的关系是完全独立的电网企业关系,也就是说内蒙古电网供电区域内的电力市场与国家电网区域的电力市场的关系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电力市场,因此,内蒙古电网区域内上网的电厂所发电力,原则上全部由内蒙古电网包销,除少数点对网直送电厂。虽然内蒙古电力工业在发展中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增加了一定的售电量,但内蒙古自治区内的经济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增量与内蒙古电网区域内近几年投产的发电装机相比只是个零头,所以出现了大约48%机组不能正常运行,导致大量窝电的现象。

3.电力工业是技术性很强的行业,它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违背这一基本原则必然是劳民伤财直至严重破坏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内蒙古电网在发展中曾有这方面的沉痛教训。2004―2006年间投入近30亿元资金建设220千伏东西部3 700公里即从自治区西部额济纳旗到东部满洲里的区内大联网工程,虽然成功建成,但因电力技术薄弱等原因未能达到安全、稳定的技术要求,造成不能联网只能断开运行的局面,也就没能实现将西部电力送到东部的初衷。

4.电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

“八五”期间内蒙古丰镇电厂装机达120万千瓦,其中80万千瓦空冷机组因电厂用水靠当地地下水,致使水位下降,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水造成严重后果,导致群众上访不断,电厂多次赔偿,在当时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内蒙古西部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严重缺水,锡林河已干枯断水,但是这里仍在利用地下水发电,建起煤化工产业……。从本质上来讲,在内蒙古这样严重缺水的地区,遍地开发建设耗水特大的煤化工产业,必然影响和制约包括电力在内的其他工业及生活用水需求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平衡也会造成恶劣影响。

三、进一步加快发展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建议 [6]

内蒙古自治区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了绿色能源发展规划,力求将内蒙古建设为国家新型绿色能源发展基地。为实现这一能源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电网建设,坚持电网与发电的有效结合,有效扩大绿色能源外送规模

为坚持电网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内蒙古电力工业要从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作为中国西电东送基地、风电基地的战略地位的大局考虑,抓住国家东北网、华北网电网规划的机遇,努力争取东北、华北、西北三个临近电网增加吸纳内蒙古风电的规模,在中国电力市场赢得主动权的同时保障内蒙古自治区电力上下游产业稳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且,尽快解决和完善电网管理体制,使内蒙古电力基地早日融入中国电力大市场以促进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的科学化、市场化进程。

(二)内蒙古自治区以资源优势制定发展战略,在优化火电的基础上,坚持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火电、风电、太阳能、地下煤气发电的一体化发展原则,增强能源发展竞争力

举例来说,内蒙古有大量埋深适当的褐煤,我们可用新技术直接在地下气化成煤气,它既可供燃气轮机发电,也可为城镇居民供给煤气。如果这项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未来的内蒙古电力产业与现行空冷机组相比将能够为中国节约大量水资源,并能够对内蒙古电力企业所在地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三)继续淘汰、整顿发电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以及输配电损耗的老旧输配电设备,持续使用高效节能的发电及输配电设备,提高能源效率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电力工业不断加大技术和装备的投入使用,成功地将国家20%的单位GDP能耗下降指标提高到25%,在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成为同时期中国其他省份的排头兵。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关停小火电103.2万千瓦,占到中国关停总量的1/10。其中,北方联合电力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整顿、关停小机组,占内蒙古全区电力关停总容量95%以上。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坚持以这样的措施进行改革,势必能够促进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推进电力工业技术进步,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

内蒙古电力工业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所呈现的卓著表现要求电力企业不断引进人才,提高电网运营技术水平,促进电网装备制造业自主化设计和自主研制开发能力。并且,要积极培养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努力打造勤奋敬业、业务精湛、专业齐全的科技队伍以保障内蒙古电力工业稳定发展。

(五)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塑造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同步发展的能源发展工业形象

为了保障内蒙古电力工业顺利发展,应当坚持国家“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耗”的能源工业发展政策,继续在全区电力企业中普及环保技术、洁净煤技术。如提高生物质能利用率,煤层地下气化,制止煤化工无序发展,加大脱硫脱氮设施安装投入,降低碳的排放量,减少二氧化硫、氧化氮排放量等方面的努力都是内蒙古自治区成为绿色能源基地的战略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能源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朱永.关于新形势下发电企业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J].中国国电,2009,(5).

[3]杨芳,陈晓东.风电占比的分析[J].中国风能,2009,(5):44.

[4]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工作会暨三届四次职代会会议材料[R].鄂尔多斯电业局,2009:1.

[5]赵振方,赵帅春.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突飞猛进[EB/OL].北方新闻网,www.省略,2007-06-25.

[6]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蒙古2009―2015年绿色能源发展规划[J].中国能源报, 2009,(13).

[7]陈德铭,张国宝.能源管理工作手册[K].北京:北京市场出版社,2008:97-109.

[8]王罗春,张萍,赵由才.电力工业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5.

[9]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政策综述及规章选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10]张立辉.发电企业竞争力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U Yun-na

(Economics School,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gions, especially in the energy sector in Inner Mongolia national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plays a tremendous energy supply, not only guarantee the security of supplyBeijing electric energy and greatly promot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hape and harmonious, clean,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in Inner Mongolia,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carefully and expect to the west economy,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provides powerful argumentation,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stern areas.

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洋务派;近代;电力工业

电力是近现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在电力发展的百年历程中,中国虽然不是电力文明的发祥地,但却因着特殊的历史背景而成为世界上较早有电、用电的国家之一。1879年上海公共租界亮起的第一盏电灯不仅给中华大地带来了电力文明的曙光,而且也鼓舞着近代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兴办起近代民族电力工业。

一、电力在中国的首现

1879年4月11日,英国工部局电气工程师毕晓普在上海公共租界虹口乍浦路的一幢仓库里,利用一台小型蒸汽机,成功带动一台 10 马力的发电机发电。同5月28日,这组发电装置成功点亮一盏电弧灯。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等招股集资,成立了上海电气公司。该公司在南京路、江西路的西北角创办了上海第一家发电厂。此后不久,该电厂开始向周边用户供电。电灯的亮起及外资电力工业的创办,不仅让中国人见证了近代电力文明的光辉,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尝试兴办自己的电力工业。而领导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洋务派即是其中的开拓者。

二、洋务派与宫廷、衙署发电所的创办

1888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争取慈禧太后对发展洋务事业的支持,委派神机营机器局总办恩佑,向丹麦祁罗弗洋行订购了发电设备。此后,清廷在西苑府右街西侧的饽饽房建立了西苑电灯公所,发电容量为15kw,专供西苑内各殿照明用电。据清宫内务府档《奉宸苑记事薄》和盛昱奏折的相关记载,当时的第一盏电灯被安装在慈禧太后的西苑寝宫仪銮殿。

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委派专使从美国订购了一部柴油引擎发电机组和100盏电灯,并在总督府衙门附近建造厂房。当年7月电灯房正式开始发电,专供总督府衙门照明使用。1888年,台湾巡抚刘铭传招揽江浙商人筹集股款,在台北府东门创设“兴市公司”,并从国外购进小型燃煤蒸汽发电机组,建设电灯厂,向巡抚衙门、布政司各官署以及附近街道提供照明用电。

1890年,清工部通过海军衙门委托广东鱼雷学堂教习德国人马驷,从德国订购了一部 20 马力的蒸汽直流发电机组。次年9月,相关设备被安装在清漪园(今颐和园)宫门外东南角的耶律楚材祠南侧,并由此建立了颐和园电灯公所,由京西昆明湖水师学堂外学堂管理。 根据清军《神机营档》记载,西苑和颐和园电灯公所每年由户部拨白银 6万两,用于其日常维护。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西苑和颐和园电灯公所的发电设备均遭到严重破坏。1902年,慈禧太后下令由庆亲王奕林鞒种亟ㄎ髟泛鸵煤驮暗绲乒所。工部左侍郎盛宣怀向上海德商荣华洋行订购了发电设备和供、输电器材。1904年西苑与颐和园电灯公所恢复发电、供电。

由洋务派主导创办的清宫发电所,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清挺高层对电力产品等的好奇欲望与奢侈享受,但是也正是因此,洋务派从他们那里获得对创办与发展电力工业的默许与认可。

三、洋务派与近代官用发电厂的创办

在清宫与衙署发电所创建前后,洋务派在军事和民用工业内也创办了发电厂,以满足相关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内部用电需要。

1890年,李鸿章在旅顺船坞创设电灯厂。该船坞共装设电灯49盏,以供修船照明。1894 年,李鸿章又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大沽造船厂,装设两部共47.5kw 的蒸汽直流发电机组,供本厂照明使用。

1893年,张之洞在湖北织布官局安装了两部1千马力的发电机组。该发电设备除供应织布设备动力用电外,还供1140盏电灯照明。到 1902年,湖北汉阳铁厂、纺纱局、制麻局、毛毡厂、平汉铁路汉口车站等地都安装了发电设备。其中汉阳铁厂除轧钢机外,厂内其他机器皆为电力驱动。

1897年,安徽巡抚邓华熙在银元局安装了两部 50kw 的单项交流发电机组,供厂区照明用电。1907年,安徽制造局成立,下设9个分厂,其中包括一个电灯厂。

四、洋务派与近代民用发电厂的创办

随着洋务派创办的发电厂所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其应用范围也逐渐由之前的官用向公用转变。在此形势下,一些民用发电厂应运而生。

1905年,刑部员外郎史履晋会同御史蒋式w等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在北京前门外西顺城街 26 号成立了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前门西城根建设发电厂。1906 年,电厂正式投产发电。到1910年,全厂发电总容量已达1035kw。该发电厂主要供官府衙门、市内较大商店及街道路灯用电,供电灯数8千余盏。

190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宁波商人宋炜臣等提出的在汉口创办水电公司的申请,并批示湖北省官钱局作为官方投资认股30万元。当年9月,汉口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动工建设。其中电厂装设三部直流发电机组,总发电量为1500kw。1908年8月发电厂正式建成,并对外供电。

1910年1月,在云贵总督李经羲支持下,云南劝业道道员刘永祚与省商会总理王筱斋共同招募商股,并于当年底成立了官商合办的耀龙电灯股份公司。该公司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发电机和奥地利伏依特公司生产的水轮机组,并聘请德国工程师担任设计指导。1911 年10月,水电站正式建成。它是我国第一座由国人兴办的民用水力发电站。

结语

洋务派创办的近电厂所由于尚处于中国近代电力工业的起步阶段,数量相对较少、l展规模相对较小、开发利用领域相对狭小是其突出特点。其电力设备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其应用辐射范围也相对较窄,起初主要以官用为主,后期随着其不断成长,才逐渐向公用扩展,但是也只能向较为有限的用户供电。然而,作为中国电业的先锋军和中国近代民族电力工业的起源,它们开启了中国电力发展的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并推进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电力工业的产生,推动着电力文明在中国的扩展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包叙定.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黄.中国近代电力技术发展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第8篇

一、中国电力第二次改革策略

1、建立电力市场体系。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需完善升级省级电力市场和区域电力市场,发展清洁型电力市场。建设以区域电力为主要市场,国家、省级电力市场辅助,市场间相互流通和具备交易性的电力体系。改变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煤电一体化的模式,以扭转国家电力企业经营因煤亏损的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环保的理念。2、电价改革。历来电价都是电力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间必争的焦点,形成了不健全的电力市场机制。由于电力产业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产权的不清晰和政企不分等原因导致发电商对于电价难以有决定权。近年来各种配套型差异化电价方案都以失败告终,例如居民谷峰电价、季节电价、阶梯电价和尖峰电价等。电价改革需具有公平性和效率性。3、解决发电亏损的源头。电力企业单一的市场运作空间,不断攀升的市场电煤价格,电价的管制,都是导致发电商经营亏损的原因。目前实行的能源来源的扩张是解决发电亏损的方法之一,但是,建立健康、有活力的电力市场体系才是解决亏损的根本办法。4、提高技术缓解电力供需平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量高居不下,电力供应能力时刻面临着不足,特别是夏季等用电高峰期。为缓解电力供需的平衡,就需要提高科学技术,对高峰负荷进行有效管理以及市场的优化配置。5、建立自主经营机制。电力企业除了有第一次体制改革后的自组织的能力外,还应该在市场中中锻炼和培育拥有超前竞争能力的自主经营权。电力产业链的两端发点和零售分别面对两项制度创新——节能调度和需求侧响应。6、引导良性市场竞争,走向国际。要巩固第一次电力改革后中国经济的增长成效,应该改变因为“煤本位“观念造成的资源短缺的局面,走出发电亏损的困境。国家提出相应的能源政策,以世界市场为主,运用、消费、创新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以减排作为主要因素的电力市场交易体系,电力产业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到最优。

二、结语

如今我国经济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电力工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刻,任务十分艰巨。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需建设以区域电力为主要市场,国家、省级电力市场辅助,市场间相互流通和具备交易性的电力体系。同时完善升级省级电力市场和区域电力市场,发展清洁型电力市场。电力市场体系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升级,带动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日趋成熟,走向成功。

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第9篇

一、“九五”以来湖北省电力工业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较好地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要

湖北省500千瓦以上的电力装机容量从1995年的972.5万千瓦,增加到2002年底的1540万千瓦,年均增长6.7%;全社会用电量从1995年的415亿千瓦时,上升到2002年的56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4.4%。电网形成了500千伏骨架环网,220千伏主网和较为完善的输配电网络,进一步确立了华中电网枢纽、西电东送中部大通道的地位。尤其是1998年开始投资近200亿元的城乡电网改造,使输配网络进一步完善,提高了湖北省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可靠性。

受“九五”后期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波动的影响,电力市场一度供大于求,电力生产能力难以发挥,部分电力生产企业出现亏损。

进入“十五”后,湖北省经济连续两年保持9%以上的增幅,电力供需从“九五”末期的供大于求转为基本平衡,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在负荷高峰时段拉闸限电的情况。

由此,再次激发了电力投资热情。2002年,湖北省相继有四个大型电源项目开工建设,除三峡电站外,目前在建装机总容量达到400万千瓦。其中黄龙滩(2×17),蒲圻(2×30)和黄石西塞山(2×33)电厂将分别有一台机组在2004年投产,2005年三个项目将全部建成;水布垭电站(4×46)机组在2007年到2008年间将陆续投产。一批大型电源点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关系湖北省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湖北省经济发展能源保障。

二、“十五”后期和“十一五”电力工业要重点解决好结构、资源和发展问题

要实现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2007年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和2002年翻两番远景目标,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湖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必须保持8.5%~9%的增长。根据湖北省多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水平初步测算,预计到2007年前,湖北省电力需求年增长速度为8%左右,2007年至202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5―7%左右。

据此,预计到2007年,湖北省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33亿千瓦时,2010年达到1000亿千瓦时左右。考虑到三峡电站逐年分配给湖北省的电量和大区域平衡、丰水期外送增加等因素,预测湖北省2007年发电装机必须达到2000万千瓦左右,2010年达到 2288万千瓦(不含三峡)。

针对当前湖北省电力工业中存在电力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电煤资源匮乏,电力消费水平偏低等问题,为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在满足社会用电量逐年递增需要的同时,必须重点解决好结构、资源和发展三个主要问题:

1、构建合理的电力供给和消费结构,是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按照2001年国家统计数据,湖北省装机容量在全国排第9位,而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排第25位。湖北省电力紧张似不是总量不足所致,而主要是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电力供给结构方面,主要问题是水电比例高,而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水电比例又过低。

电力消费结构方面,主要问题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湖北省电力消费结构属于偏重型。多年来,第二产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比例均在70%左右,重工业用电占湖北省用电的65%左右。二是电力负荷季节性波动较大。“十五”以来我省电力负荷年递增6.3%左右,远远高于同期1.1%的电力装机增长幅度。我省全年最大负荷基本上都在夏季,气温气候对负荷的影响越来越大,夏季降温负荷所占比重达到1/3左右,电力负荷季节性波动和变化的随机性进一步增大。

构建合理的电力供给和消费结构,科学安排优质电源建设,是提高电力工业效益,保障电网平稳运行,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丰富能源品种,是解决湖北省能源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

要解决湖北省能源资源不足的问题,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充分利用交通的区位优势。随着沿江铁路的建设,未来湖北省将形成两横两纵的铁路网络,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争取铁路运力;同时和河南、陕西、山西、四川等煤炭资源富集的省份签订长期合同。

二是大区域配置电力资源。从省外购进电煤,受制于铁路运力和外省的煤炭政策(价格)。要充分利用西电东送形成的湖北大通道,通过省际电力电量的调配,争取在丰水季节向河南、华东等火电为主的省份输送一定的电力电量,解决夏季弃水问题;在枯水期购进部分电力电量,解决水电出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大区域配置电力资源。

三是丰富能源品种。在继续加快优质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新能源发展。通过开发通山、利川的风力资源,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规划适当规模的核电站等多种方式来丰富湖北省的能源品种,改变单一的煤电和水电供给结构,从而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

3、积极开拓电力市场,挖掘电力消费潜力,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打开市场空间。

电力市场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前提,也是电力工业发展速度的决定因素。在电力供应部门积极做好电力市场的开拓工作,树立竞争意识,改善服务,挖掘电力消费潜力,使潜在的市场迅速转化为售电量,为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打开市场空间的同时,政府部门还要研究配合出台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通过执行低谷电价、分类电价、大用户优惠电价等多种方式鼓励用电,调动用电积极性。尤其是要充分利用近年来城乡电网改造形成的良好的配电网络,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小城镇建设,从而开拓农村用电市场。

三、“十五”后期和“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建议

1、将电力工业作为战略产业,促进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湖北省是一个电力生产大省,也是一个电力输送网络大省,更是一个潜在的电力消费大省。电力工业已经成为湖北省工业部门中贡献最大的部门之一。目前,国家新开工电厂项目每年达到2500万千瓦,已经出现了国内设备制造厂家不能按期交货的现象。近期电力工业的发展所展示的良好预期,给湖北省电力装备工业的升级和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湖北省武汉市曾经是全国四大电力装备基地之一。目前湖北省的大型电力设备基本都从省外购进,电力资源的优势没有转化为相关产业的优势。要积极争取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的支持,抢抓市场机遇,尽快研究配套措施,对长动、武锅、武重以及相关的企业给予扶持,通过合资、合作、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搞好技术和产品开发升级,重树武汉市电力装备工业基地大旗。同时,还要利用电力工业发展提供的丰富电能,部署建设一批耗电产业,从而实现湖北省电力工业和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

2、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电力电网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电力工业稳定有序的发展。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湖北省的实际情况,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湖北省的电源建设应该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市场需求原则。根据电力市场对电力、电量的需求,对调峰性能较好或负荷中心地区的电力项目优先安排。二是效益优先原则。优先安排不推动或少推动湖北省整体电价水平上涨的电源项目的建设,逐步提高电源设备利用小时数。三是新能源优先原则。优先安排风电、垃圾发电项目的建设,鼓励将现有的城市周边的小火电供热不足的热电厂改造为垃圾焚烧电厂,落实国家关于新能源项目电价、上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四是环保优先原则。优先安排环保性能好的电站开工建设,没有设计脱硫设备的火电项目暂不安排建设。

鉴于2010年后湖北省水电资源基本开发完毕,煤炭资源受到运输能力和省外资源的制约,以及天然气用于发电的份额极为有限的现实,要突破我省远期电力工业发展的资源障碍,新上核电是一条必然的选择。由于核电站的前期工作要求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早行动,加快前期工作。

电网建设。以形成湖北500千伏电网主网架,电网结构安全可靠,电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总目标,在支持三峡输变电工程和华中500千伏电网联网工程建设的同时,建成覆盖武汉、黄冈、黄石、孝感等地区的鄂东500千伏环网,提高华中电网最大负荷中心地区的受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配合鄂西北水力资源开发,建设500千伏襄樊、十堰等输变电工程,配合水布垭电站外送及恩施地区水力资源开发,形成鄂西北地区电力外送大通道。进一步凸现湖北作为华中电网乃至全国电网的枢纽地位。

3、挖掘存量电源潜力,提高电源利用水平,积极应对用电高峰。

一是充分挖掘现有机组的发电潜力。通过确定合理的超发电价来调动发电企业稳发满发的积极性,满足社会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

二是要加强省际间电量互济,实现大区域电力平衡。要依托湖北省电力网络枢纽的地位,破除省际壁垒,通过大区域平衡余缺、大范围配置电力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是实行“错峰用电”,降低高峰负荷。利用适度的行政手段,制定好限电不拉闸的序位表,实施错峰用电。

4、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形成新的电力市场格局。

电力市场是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的决定因素,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来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形成新的电力市场格局。

一是要研究通过执行低谷电价、分类电价、大用户优惠电价等多种方式鼓励用电。

二是要充分利用近年来城乡电网改造形成的良好的配电网络,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小城镇建设,开拓农村用电市场。

三是要依托优势资源,鼓励发展大耗电产业。湖北省水电资源丰富,并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将低价电量尽可能留在湖北省,依托比较优势,鼓励发展大耗电产业,形成新的电力消费增长点。

5、抓住电力体制改革机遇,构筑新的电力工业体系。

一是组建水电流域开发集团,实施整体开发。在水电开发领域,要大力推广“清江模式”,以梯级滚动开发的形式重点做好堵河和汉江流域的整体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吸引各方面的投资。

二是组建电煤采购集团。为减低电煤价格风险,增强电煤调剂能力,从而保障煤炭供应,降低电力生产成本,提高电力企业效益,建议省内电厂不分隶属关系,按照装机容量共同组建以服务为目的的电煤采购集团,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对省内电煤实行统一采购和调运。

三是重组省辖电力资产,搞好电力工业资本运营。尽快组建省辖电力资产运营公司,通过收购、新建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使该公司近期可控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十一五”期末达到800万千瓦左右的规模,增强湖北省电力工业抗风险和再投资的能力。

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第10篇

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任务:加快工业改组改建,发展高技术产业,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进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展服务业,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加速发展信息化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布局和结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过去有一种误解。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在第二产业中降低传统的耗能、耗电大的产业的比重,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认为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降低能源和电力的消费。其实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我国产业的全面升级,是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走向电气化的时代,这种变化必然会减少一次能源的直接消费、增加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而大大节约一次能源;也就是说一次能源消费增长率会下降,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而电力消费的增长率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我国“九五”期间能源和电力消费已出现了这种特点。

地区结构调整主要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提高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这一方针提出之后,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将会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要服从、服务于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开发和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抓好“西电东送”,电力建设的重点将向西部地区转移,建设北、中、南三条大通道;推进全国联网,进一步调整电源结构。这些决策将对电源建设和电力消费产生决定性的变化。我国目前电力工业的地区结构向东南沿海倾斜,从“十五”计划开始,电力将随着地区经济布局和电源布局的变化,趋向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的格局。

城乡结构调整,将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扶持贫困地区的发展,随着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农村电气化水平将会有很大提高。我国从1998年到2001年在全国农村开展的“两改一同价”的完成,电力供应将在农村基本普及,为加强农业基础地年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农业和农村电力消费将会有很大增长。

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的变化,电力工业一定要根据新的情况做好电力需求的预测,做好电力规划和计划,并切实付诸实施。在电力需求预测中,要防止循着常规方法走路,只着眼于常规工业,忽视高新技术的发展;要防止只注重沿海地区,而忽视西部和中部的发展;还要防止只注重城市,而忽视农业和农村电力需求。还要防止低估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过去几年总认为常规工业的发展速度趋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电力工业发展速度必将减缓,从1996年到1998年的电力增长速度下降似乎是个证明,但是1999年开始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继续下降,而电力增长速度则急剧上升。广东珠江三角洲,特别是深圳特区,重工业的比重很低,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电力增长速度一直居高不下,也证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不会减缓电力的增长速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高新技术最发达的地区,原来以为电力增长速度会趋缓,但实践证明,电力增长速度却加快了。由于对电力增长速度加快的估计不足,再加上十年未建大型发电厂,致使电力供应严重短缺,出现拉路限电和电价飞涨;我国在“十五”期间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出现电力需求的急剧增长。看来有必要研究电力需求预测和电力规划、计划方法,防止再次出现缺电局面。

二、电力结构调整要把注意力放在调整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之间的结构,加速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十五”计划纲要指出:“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依靠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对电力工业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只放开了发电的一半(对中央电力企业以外的独立电厂实行还本付息定价,中央电力企业新增的发电容量也是部分放开)输电和配电、售电基本没有放,不具备筹集资本金和还本付息能力,相反配电和售电企业条件比计划经济年代还要艰难(供电、售电企业过去依靠供电工程贴费解决资金问题,现在供电工程贴费减半征收,甚至将全部取消),所以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实行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使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各个环节都具有筹资能力和按寿命期还本付息的能力,然后才能实现“十五”计划纲要所提出的上述目标。

从1993年开始,国务院决定进行城网、农网改造,对农电提出了“两改一同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和农村配电网的落后问题。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城网和农网的改造任务大约只完成了50%-60%的任务,所以在第一阶段改造任务完成之后,在“十五”期间城网、农网改造还必须继续下去,这也是城乡结构调整所必须完成的任务。

我国输电网的建设,长期以来投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输电网建设的资本金来源和还本付息问题长期没有解决。从1996年开始采取电力建设资金2分钱中的一半用于电网建设,情况有所好转,但采取这一措施仅仅只有五年,不足以解决电网建设滞后的问题。由于电网建设投资不足,过去的电网建设只按定向送电设计,不能满足厂网分开、竞争上网、用户直购、用户选择的输电要求;此外,关闭小活火电,改由电网供电,也需要加强电网建设。因此,从电力工业结构调整来讲,要加强输电网的建设。

电力工业结构调整要注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按照“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通过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对于电力工业应用信息技术来讲,也存在一个“重发、轻供不管用”的问题,一般在电力工业中最早应用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是发电,然后才用于输电系统,配电系统,对于用户方面的应用是最落后的。电力工业属于传统产品,存在一个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融合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在应用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很不够;即使在最早应用计算机的发电领域,还没有做到完全“四遥”和无人值班;在输配电领域虽然已经建成了不少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变电站,但也没有普及;在用户管理方面差距更大。随着厂网分开、竞争上网的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实施,发电厂实时报价上网,就会要求在用户侧建立起实时电价系统。这就是说,“十五”期间电力工业的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和用户都普遍实现信息化。电力工业的普遍信息化可以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扩大电力市场的复盖面;电力工业的普遍信息化也是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电源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实现电力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电源结构调整是电力工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电源结构合理化,决定了电力系统结构的合理化,决定发电资源的有效利用,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决定了电力工业的经济性。但是目前对电源结构优化有种种看法,应当理清思想,统一认识。

首先电源结构优化应当从供应侧和需求测的综合资源规划来实现。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电源结构优化,往往只讲供应侧的优化,把电力需求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供应侧从百分之百地满足需求来考虑问题,安排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工程;市场经济时代的电源结构优化要求通过资源综合规划来寻求最优的方案,把电力需求看作是可变的,需求可以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来改变电力的需要数量,改变负荷曲线的形状,通过供应侧和需求侧的互动达到最优的电源结构和需求结构:例如当前由于电价水平偏低,电价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民用电价偏低,工业电价偏高,两部制电价中基本电价偏低,电度电价偏高,用户偏好用电,所需电量不合理的增大;用户偏好用尖峰负荷,使高峰负荷和峰谷差逐年增大。如果按这种不合理的需求来制订电源结构,就可能超量兴建电站,过多地修建调峰调频电站。等到电价合理化之后,以及采取了必要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之后,一些电站就可能无用武之地,使电力成本升高。

其次,电源结构优化要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注意发电能源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等综合优化。我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发电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相对贫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当前在发电能源资源利用上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要解决能源利用造成的污染问题和能源利用的经济性,中国应当走发达国家的路子,实行能源消费以油气为主,国内油气资源不足可以从国外进口。有的专家认为:在各国电力工业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一个普遍现象是用于发电的能源不再是单一的燃料品种,而呈现多元化。近年来,发电燃料迅速向燃气转移是世界性的普遍趋势。认为我国需要对目前的能源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需要发展天然气发电。但是即使按主张发展天然气电站专家估计,“十五”前期我国天然气发电装置的总容量将接近1000万KW,在2010年前后可能达到2000万KW,按2000年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5亿KW,那么天然气发电容量只占4%,是一个很小的份额。

另一种意见,从我国实际出发,发电能源还只能主要依靠煤炭,在最近召开的“21世纪煤炭高层论坛”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黄毅诚说:煤炭在2l世纪起码在前50年,依然是我国能源的主力军,所占比例将在50%以上。国家应采取重大措施来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做到在利用煤炭时能保护环境。煤炭除了冶金和作为化工原料使用外,其他基本上应用于发电。他预计2030年我国燃煤电厂可达到7.5亿KW,每年需要消耗煤炭15亿t以上。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完全靠国产的油气资源来满足经济发展对优质能源的需要是难以办到的,必然要利用国外的油气资源,但是毫无节制的大量利用国外油气资源也是有困难的。我们应当吸取我国7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发展燃油电厂的教训,特别是去年油气价格暴涨,世界能源权威机构预测,都认为今后油气的价格不可能再回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廉价时代;我国发电能源资源只能立足于煤电和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

问题是中国要实行以煤电为主的发展战略,煤电究竟应当怎样布局呢?一种意见是煤电应当是在坑口修建大机组、大电厂、变输煤为输电,以减轻运输压力;另一种意见是煤电的布局要根据煤炭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综合比较确定。一般来讲:(1)输煤比输电便宜,世界各国和中国的输煤、输电技术经济比较结果,输煤都比输电便宜(指运输发热量高的煤灰);(2)煤碳资源丰富地区一般水资源比较少,而大型火力发电厂不仅是耗煤大户,而且是耗水大户,特别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山西、陕西、蒙西地区,水资源特别贫乏,只能修建少量坑口电厂;因此,从长远来看,“三西”煤炭基地的煤炭还得运输到有水源的地方或沿海地区,利用海水冷却修建大机组、大电厂;(3)煤炭的污染问题可以采取洁净煤技术予以解决。如美国是世界上的煤炭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煤炭的大量利用并没有造成明显的环境污染。黄毅诚强调,用现代成熟技术可以把燃煤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氧化氮除去99%,至于二氧化碳,不管是坑口电厂还是负荷中心电厂,其影响是相同的。在贵州、云南省的煤矿区修建大机组、大电厂,由于这两个省是我国最严重的酸雨地区,污染治理的任务比东部沿海地区的任务还要重,在贵州、云南搞发电厂的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不见得会比东南沿海地区少;(4)远距离送电与当地建发电厂相比,供电可靠性要低得多。所以原能源部1989年6月编写的《中国能源工业中期发展计划纲要》中就已提出,“对远距离外运的煤,都要经过洗选。跨省运输的煤炭发热量要求逐步达到5500kcal/kg以上,下海运输的煤炭应逐步达到6000kcal/kg以上,以提高运物效率,减少运量,节省运输费用。”此外,纲要还提出:“发展煤电联营。今后凡建设大型褐煤矿区,大型选煤厂和有大量劣质煤、石煤、矸石、油页岩可以利用的地方,如果同时具备兴建大型火电厂的条件,都必须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实行煤电联营。”这就是说煤炭生产基地的煤炭应当进行洗选,洗选出来的优质煤要运往外地修建路口、港口电厂;洗选剩下的中煤和煤泥,以及能供当地使用的褐煤、劣质煤应用于修建矿区电厂或坑口电厂。据黄毅诚估计,“我国2030年前应达到人均lkW,那时按15亿人口计算,15亿kw是不可少的,若按其中一半是煤电,就是7.5亿KW”。我国到2000年全国拥有火力发电厂约为2.5亿kW,在今后30年中至少还要建设5亿kw,显然这么多燃煤火力发电厂不可能都建设在矿区,必然要实行输煤;输电并举,以输煤为主。

三是要处理好煤电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问题。目前世界上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希望尽可能压缩矿物能源的消耗量,多开发新能可再生能源发电。在这个问题上同样存在意见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应当把煤电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如建设加大征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污收费,将二氧化硫的排污收费由每千克0.2元提高到1.2元;在电价外征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基金,用于补助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发展节能产业,使煤电在各种电源竞争中处于劣势;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从我国能源资源的条件出发,不应过分阻碍煤电的发展,因为中国发展电力的希望在煤电。按照估计,2030年前我国发电设备容量要达到15亿kw,即使把经济可利用水能资源全部开发出来也不过2.9亿kw,加上抽水蓄能电站也不可能超过4亿kw,考虑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开发1亿kw,由于风能、太阳能发电具有间歇性,不可能保证供电;油气资源短缺不可能大量用于发电,且缺乏经济性,因此燃煤电厂有可能要达到10-11亿kw,如果阻碍了煤电的发展实际上会阻碍我国的电气化进程。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如果阻碍了煤电的发展,又没有其他发电能源可以替代,工业、商业和居民生话就必须继续燃煤;显然分散燃煤总不如由大型火电厂集中燃煤,因为发电厂是最能干净利用煤炭的,将更多的煤炭转换成电力使用,不仅有可能解决煤炭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而且有可能节约能源。因此最好的选择是,不过分影响燃煤发电厂的同时,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当前最具竞争力的是水电和风电。现在在水电和风电开发的经济性分析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对于水电来讲,强调水电的调峰作用、希望实行两部制电价和峰谷分时电价,以便水电站可以多装机组,降低水电单位千瓦造价,于是西部一些水电装机容量一增再增;其实水电在当地利用可以担尖蜂,水电长距离远送时,改变输变电工程投资及输变电设备利用率,负担腰荷和基荷,“西电东送”不宜增加力电装机容量。风电则强调平均成本,因为风电没有可靠出力,也不能调峰,国际、国内一些论文经常说:煤电加上外部成本的平均成本和风电的平均成本相当,凤电对煤电有竞争力;其实煤电的可靠电量与风电的不可靠电量,即使成本相等,其价值仍然是不等的。这两种倾向都是不正确的、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价煤电、水电和风电,煤电、水电、风电是相辅相成的,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电是不可少的。

四、电源结构调整要坚持经济合理原则,要在修建大型骨干电站和大型电力系统的同时,修建经济合理的自备电厂、中小型电站,实现大电网和大中小电站相结合

50年代,机组容量小、电站和电网规模不大,那时电力工业提出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是完全正确的。目前机组、电站和电网规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电站规模越来越大,输电距离越来越远,投资和成本增加,在一定条件下在负荷中心修建利用洁净能源发电的小型电站,特别是利用干净能源的小型热电联产和冷热电联产电厂,有可能比大电站远距离输电的成本低,因此在修建骨干大电站和大电网的同时,应当鼓励修建经济合理的自备电厂和小型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产电站,就地供电、供热、供冷。

近年来关停燃煤凝汽式小火电是正确的、必要的,首先要堵住源头,在大中城市周边严格禁止新建燃煤凝汽式小火电,对已建成的燃煤凝汽式小火电要区别情况,能改造的改造,不能改造的如能作为调峰电站可考虑改为调峰电站,不能改造、利用的坚决关停。

在有天然气供应的城市,为改善环境,应当逐步关停燃煤的热电厂,在寒冷地区城市中代之以小型分散热电厂,在中部地区代之以小型分散的冷热电联供电厂,天然气应当尽量供民用和小型热电联产和小型冷热电联供,不要用于大型发电厂和大型热电厂。

应当欢迎企业修建自备电站,特别是有余热、余能、余压可以利用的企业,修建自备电站可以节约能源,应当鼓励;企业需要热能和冷能的,应允许修建自备热电联产和冷热电联产。

对于小水电要区别情况。我国大、中、小型水电站的调节性能都不大好,南方水资能源丰富的若干省区,水电比重较大,水电站的季节性电能不能充分利用,在大电网内如果有调节性能好的中小水电站,应当鼓励兴建,相反调节性能差的径流式电站缺乏经济性,就不宜兴建。在大电网达不到的偏远山区,修建“自建、自管、自用”的小水电,甚至修建微水电解决一家一户或两三户用电问题的,都应当鼓励。

五、结语

上一篇:管理行政管理范文 下一篇:畜牧业的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