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6:04

电力工业发展史

电力工业发展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 历史 高速发展 改革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53-02

中国电力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新中国成立60年来,是电力工业发展最快、成就辉煌的崭新时期。60年来,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从解放初的只有35千伏及以上送电线路(含20千伏)6475千米,发展到2008年底的117万千米,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电网,以最广泛的布局、最细致的触角、最大范围的延伸,履行了电力普遍服务的崇高责任。

一、电力的高速发展

电力工业经历了由引进国外技术、装备发展到引进国外资金,由引进国外贷款又扩展到利用国外直接投资,从引进技术装备发展到借鉴国外管理模式;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发展到去国外当技术顾问;由承担中小型电力工程的对外援助,逐步发展到进入国际开发市场;资料显示,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我国成型的大电网仅有两个:东北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154千伏、220千伏超高压电网,网内发电设备容量64.6万千瓦;京津唐地区形成了77千伏电网,发电设备容量25.9万千瓦。建国初期当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物资禁运,国内为了满足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中国开始利用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政府贷款和易货贸易,进口了一批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主要是由前苏联、东欧国家方面负责配套,并对电站设计、施工安装进行技术指导,类似交钥匙工程。该易货贸易使国内电力工业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1.6%,满足了当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1979年-1990年这个时期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中国电力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也是进口电力设备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利用国家外汇、国外贷款、易货贸易等多种方式,从前苏联、东欧等国进口了24台机组,816万千瓦发电设备,并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了一批发电设备,总容量2000多万千瓦。中国最大的火电站之一的淄博热电厂就用罐头从俄罗斯进口了两台65兆瓦的高温高压机组。满足了当时城区及周边800多万平方米的供热。年发电量达到26亿千瓦时,正为我们的经济建设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省、区电力供应日趋紧张。俄罗斯电力供应充足,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电力有大量富余。1988年6月,在国家有关部门及黑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时的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局同阿穆尔州电力部门签署了供电意向性协议,明确以“边贸易货”的方式向中国供电,长期合作20年。1988年月11月,双方又正式签订了《关于苏方向中方供电、进行经济贸易合作的技术交流等问题的协议》,并很快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1992年7月,1日,中俄间第一条220千伏输电线路“布黑线”。1996年7月30日,中俄间第二条跨国输电线路“锡十线”正式投运送电。2006年,俄罗斯已通过“布黑线”向中国供电1.55亿千瓦时。60年春秋,弹指一挥间,而我国电网却已如同一条条交错的经线纬线遍布城乡,纵横在中华大地上,走过了从局部、薄弱、孤立到覆盖全国,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省级电网、区域电网互相联接的伟大历程,走进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新时代。

这是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深刻变革:一个庞大的电力巨人,完成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到一个市场为导向的电力体制新格局的重大转变。无论是规模速度的迅猛增长,还是深刻的体制之变,都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电力工业所实现的巨大跨越,不仅创造了自身的发展奇迹,更成为中国30年非凡巨变的一个缩影。

二、电力行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无疑是最重要的推动力。

回顾电力工业30年走过的改革路径,大致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等几个关键步骤。可以说,每一步改革都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都激发了行业的活力。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电力行业一直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投资主体单一,运行机制僵化,投资不足,效率低下。

在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的同时,电力工业按照“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思路,逐步推进政企分开等各项改革,电力企业不再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此轮改革的标志是撤销电力部,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组建国家电力公司,并按照公司化要求,开始自主经营。同时,电力市场建设试点工作也有序展开。

从2002年底起,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体制、构建政府监督下的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再次拉开序幕,我国电力工业开始实施厂网分开,并重组国有电力资产。

此轮改革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组建的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正式登场。这一竞争格局,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了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激发了企业发展的活力,使得电力行业迎来了又一次快速发展的新机遇。

以五大发电集团中的国电集团为例,2002年集团组建初装机规模为2213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151亿千瓦时,而目前装机规模已经达到634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283亿千瓦时,分别增长了近两倍和一倍。也是在此轮改革的初期,由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再次出现的新的电力严重短缺局面。但是五年后,改革成果再次显现。到2007年下半年,全国缺电局面得到扭转,电力供需再一次实现了基本平衡。

三、电力体制改革

电力体制改革是为了解决电力工业更好、更快发展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按照市场化的取向,在体制方面共经历了三次大的跨越。

1、第一次跨越式实施集资办电,打破了政府独家办电的格局,走出一条多方面、多渠道扩宽电力建设资金的道路。

1981年开工的山东龙口电厂是我国第一个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兴建的电厂,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中央政府一家办电的格局;1984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兴建的云南鲁布革电站正式签署贷款协议,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外资兴建的电力项目;1985年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成立,成为专门利用外资建设电力工程的独立发电公司。国务院逐步形成并在1987年提出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省、因网制宜”的方针,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办电的积极性,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集资办电的

局面,开拓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加速电力工业发展,从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电力旺盛需求的新路。

2、政企分开,成立国家电力公司大大提高了电力工业发展水平

90年代后期,电力工业根据“公司制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改革取向和“电网国家管、电厂大家办”的原则,在实行政企分开、推进股份制改造、实行业主负责制、建立资本金制度、完善电力法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及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公平调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改革准备工作。

1997年1月,国家电力公司成立。经过一年多的双轨制运行和平稳过渡,电力部于1998年2月撤销,实现了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性转折。这次改革的实质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电力工业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国家经贸委,行业管理职能移交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力公司行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职能,按国家授权和公司制规范运作。

国家电力公司成立5年来,逐步实现了从行政性公司向实体性公司的转变,已经成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主体和电力发展主力军。2000年,公司首次跻身世界企业500强,名列第八十三位;2001年,公司再次进入世界企业500强,名列第七十七位。主营业务年收入从2500亿元增加到3477亿元,年均增长8.6%。

实践证明,电力工业政企分开的改革符合中国电力工业的基本国情,加速了电力工业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进程和电力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将进一步促进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对电力工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电力行业属于自然垄断性行业。自然垄断的特点决定了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输配电环节必须实行垄断经营。但对不需要垄断经营的环节,应当探索引入竞争机制的办法,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特别是通过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逐步在发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竞争性的发电市场。国家电力公司对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1999年,国家电力公司在浙江、山东、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6省市进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试点。目前,浙江、山东、上海的发电市场竞价上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改革成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2002年3月,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按照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从国情出发,遵循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电力企业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力体制”。与此相适应,“十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制定发电排放的环境折价标准,形成激励清洁能源发展的新机制;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

四、电力工业的谋略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发展也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2007年人均生活用电量为300~705kW・h:上海为705.7kW・h/人,福建为455.4kW・h/人,浙江为452.6kW・h/人,广东436.6kW・h/人,江苏为334.9kW・h/人。北京2007年人均生活用电量为653.3kW・h/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后期,即将完成其工业化阶段。此时,其经济增长模式是以消费为主,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为跨入发达地区做好准备。该时期的电气化水平将会大幅提高,人均用电量、人均生活用电量、第三产业用电比重将会上升较快。

当前我国中部地区人均生活用电量约为200―300kw・h/人,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其经济增长模式是以投资为主,需要大力发展工业,带动三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部地区可以积极接受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外资,担当中国工业基地的角色,以二产或投资为其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时期人均用电量、第二产业用电比重将会有较大的提高。

2007年西部地区人均生活用电量约为100~200kW・h/人,属于工业化起飞阶段。其经济增长模式是以投资为主,需要加强基础建设,为中东部地区提供资源保障。根据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及“西电东送”的战略,今后西部地区的人均发电装机容量将会有较大的提高。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东、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及不同的增长模式,今后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条件下,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也要求我国电力工业保持适度超前发展,保持较高的技术装备水平,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新一轮改革的实施必将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系,促进电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在未来几年,电力工业不仅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清洁能源在发电构成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形成以三峡为中心的全国联合电网,进一步提高中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水力发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

[2]《中国近现代电力技术发展史》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3]中国电力新闻网。

[4]《中国电力教育》,黄小平刘郎来源:工业技术/电工技术。

电力工业发展史范文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电力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十五”时期,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全区发电装机总容量由2000年的901万千瓦,增加到2006年的3019万千瓦;发电量由2000年的439亿千瓦时,增加到2006年的1413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由2000年的254.7亿千瓦时,增加到2006年的878.12亿千瓦时。全区百万千瓦装机以上电厂达到9座,分别是:大唐托克托发电厂(8×60万千瓦);达拉特发电厂(6×33+1×60万千瓦);元宝山发电厂(1×30+2×60万千瓦);海渤湾发电厂(2×10万千瓦+2×20万千瓦+2×33万千瓦);丰镇发电厂(6×20万千瓦);华能伊敏发电厂(2×50万千瓦);岱海发电厂(2×60万千瓦);上都发电厂(2×60万千瓦)。

电网主网架由220千伏向500千伏过渡;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供电可靠率和电力技术档次都有了关键性的提高;自治区电网形成了向西延伸至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向东经由兴安盟扎赉特旗、扎兰屯市、海拉尔市,连接到满洲里市,实现了自治区东西联网。内蒙古已经建成的向区外送电通道主要有七条:丰镇至万全至顺义500千伏线路、托克托至安定500千伏线路、岱海至万全500千伏线路、元宝山至辽宁500千伏线路、通辽至吉林220千伏线路、伊敏至黑龙江500千伏线路、锡盟上都至河北500千伏线路。

自治区电力工业已经开始步入布局较为合理、产业衔接比较有序、速度明显加快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将电力工业作为第一优势产业来抓的正确决策;得益于自治区实施的产权重组战略、市场开放战略和产业延伸战略;得益于自治区电力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勇于改革、加快发展的机遇意识和真抓实干、力求实效的工作干劲。

二、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进入“十一五”规划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充分发挥自治区电力工业的优势,保持“十五”时期电力工业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做强做大内蒙古电力工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其它省区,特别是毗邻省区相比,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发展优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区位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大的区域,与京津冀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毗邻,输电距离较近,输电成本较之运煤成本有较大优势。例如:元宝山发电厂、通辽发电厂、伊敏发电厂、达拉特发电厂、丰镇发电厂、托克托发电厂、岱海发电厂和上都发电厂,这些发电厂的建设和不断扩建,主要得益于其区位优势,其所发电量的60%以上、有的甚至是全部向区外送电。加之京津冀、辽宁、吉林等省份煤炭资源原来并不是特别丰富,而建国后随着开采强度的逐年加大,其后续资源已经日渐枯竭。但是这些地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其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越来越明显,经济总量和用电量均呈逐年增大态势,其中很大一部分新增用电量将主要靠外部供给。这就进一步巩固了自治区境内火力发电厂的区位优势。随着国家特高压输电技术(750千伏至1000千伏交流或直流输电技术)的不断成熟,输电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自治区发电企业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显现。

二是资源优势

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预测储量达1.23万亿吨,占全国的22%,仅次于新疆,位居全国第二位。保有储量达2300亿吨,占全国的22%,仅次于山西,位居全国第二位。

2006年,内蒙古生产原煤2.98亿吨。原煤产量仅次于山西省,位居全国第二位。内蒙古原煤产量6年增长了2.5倍。

自治区煤炭工业的发展,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蒙古风能资源丰富,风能总蕴藏量达10.1亿千瓦,可开发利用量1.01亿千瓦,位居全国之首。截至2006年底,内蒙古风力发电场总装机容量50.89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列全国第一位。

内蒙古土地资源广阔,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占4.4%,建设火力发电厂地价相对低廉,建厂条件比较好。

三是行业优势

内蒙古电力行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史。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发展建设经验,推动了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培养了大批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为“十一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电力工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蒙古向区外送电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壮大不仅有力地支持了东北、华北地区毗邻省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也与毗邻省份建立起了长期友好的协作关系,为内蒙古电力工业的继续发展构建了稳固的区外用电市场。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的支持鼓励配套政策,各级政府服务意识的增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将继续有力地促进自治区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还必须看到,加快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外送电和区内的用电电价仍然偏低。煤炭价格和排污收费的不断快速上涨与电价的小幅较慢上涨,使得发、供电企业收益减少过多,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水资源日渐缺乏严重制约着火力发电的发展。尽管采取了空冷节水新技术,但是火力发电机组的耗水量依然偏大,火力发电的继续发展将受到水资源缺乏的严重制约。

三是区内电力市场及后续产业的开发不足。由于电力行业的这种发、供、用电同时完成的特点,使得用电市场及用电结构对发电和供电企业的生产和效益影响很大。培育用电市场、改善用电结构、开发后续产业,已经显得愈来愈迫切。

三、对策建议

(一)深化改革,加强协调,促进区域电力市场形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源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

改变目前电价偏低现状的可靠办法,是依靠市场。自治区向区外送电的电价普遍偏低,而送电目的地的电价却较高,大部分收益流向了区外。区域电力市场的形成,将使各方面收益趋于合理。

首先,由于煤炭资源的丰富以及煤炭运输距离较近等因素,自治区境内电厂具有明显的竞价上网优势。这样将使发电厂的机组年利用小时数以及上网电价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发电厂收益也会得到较好的保障。

其次,区域电力市场的形成,将进一步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资源的稀缺性将得到充分体现。内蒙古是资源输出大区,资源价格的逐步提升,将使包括电力企业在内的资源产品生产企业普遍受益。

第三,区域电力市场的形成,将使风力发电上网电价高于火力发电上网电价差额的分摊范围,由区内扩大到东北区域和华北区域,减轻内蒙古电力公司和工业用电大户的分摊压力。

(二)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用水结构,节约用水,充分发挥自治区现有水资源的作用

一是新建、改建火力发电机组均应采用空冷节水新技术,努力降低火力发电机组度电耗水量,使现有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是充分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保障居民和其它更加重要的企业、事业单位的用水。

三是提高地表水的利用效率,多次循环利用,使得火力发电厂在现有水资源不增加的情况下,更多地发出电能。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好自治区电力工业的优势,延伸产业链,做强做大内蒙古电力工业

第一,要由目前的以推进新建、改建电力项目为重点向搞好现有发电厂经营管理、提高效益转变,促进自治区电力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第二,要由注重增加装机容量、发电量,向发电与消耗指标并重,突出控制煤耗、水耗、厂用电率等消耗指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三,要由扩大全社会用电量为重点向进一步优化用电结构、提高全社会用电效率为重点转变,进而提高电力系统整体效益,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电力工业发展史范文第3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投运仪式并讲话。曾培炎指出,这一工程投入使用,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电力行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统筹规划,优化电源结构,加快电网建设,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以电力工业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家电网公司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目前国内电压等级最高的电网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点工程,对促进我国电网发展,积累电网建设经验,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和企业坚持依托重大项目推进重大装备自主化,电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输变电设备国产化迈出了新的步伐。

曾培炎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工程投产表示祝贺。他说,在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电力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确定电力规模和电源布局。优化电力结构,协调建设火电、水电、核电以及新能源发电。坚持自主创新,依托重大电力项目,发展高效节能发电设备,推进输变电设备的国产化,不断提高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安装和自主运营的水平。要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引导,为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曾培炎强调,要加快电网建设,继续推进西电东送、南北互济,积极探索特高压输变电方式。加强区域、省级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不断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他希望国家电网公司,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科学规划电网,加快发展电网,高效运行电网,确保电网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投运仪式在国家电网公司主会场和兰州东变电站、官亭变电站两个分会场同时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主席柴松岳,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国家电网公司等有关部门、地方和企业负责人出席了投运仪式。

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包括青海官亭至甘肃兰州东近141千米的750千伏输电线路和两座750千伏变电站,位于我国西北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的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地区,国际上尚无在如此环境条件下建设750千伏输电线路的先例。■

电力工业发展史范文第4篇

看多了小说,再看报告文学,觉得轻松、明晰,且开卷有益。写报告文学似乎不像写小说,需要那么复杂的想像力和艺术因素的配合,但在收集材料和谋篇布局上要下大功夫,所以使许多小说家望而生畏,但这些功夫不会白下,它将获得确实的价值。就像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亮了》,起码对于中国电力业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确具有画卷和史诗的气度,堪与中国电力业宏伟的发展规模相匹配。

或许每个大型现代产业都需要《中国亮了》这样一部大书,以这种气度记载产业在时代变迁中有过的创业、崛起和发达的历程,这部书一定由作家来完成,因为画卷和史诗都具有艺术的品格。我喜欢《中国亮了》这样形象有力的书名,显然它只能出自报告文学家之手,我也喜欢书中那些标题的风格,如“五亿千瓦与一支蜡烛”、“电气时代的最初版面”、“革命可以用来发电吗”等等,它们醒目诱人,也透示出报告文学家独特的感觉和睿智。作者黄亚洲、陈富强、柯平掌握的材料丰富广博,囊括了古今中外电力工业发展史的大量事实,而叙事上又十分讲究,匠心独具。“透出微光的1882年”一章,回顾电气化时代的启端,却是通过对一位小本经营者翟先生的描绘开始的,他常路过上海滩,某夜意外地发现有耀眼的光芒刺痛了他的眼睛。这位翟先生大概是虚构的,但通过他的眼睛,此章生动的勾勒出百多年前第一盏电灯出现在南京路上的情景,以及在人们心目中引发的震撼。这就是报告文学家的方式,他们善于使读者先看到形象而非概念,再慢慢由形象引入概念。实际上,书里许多篇章都是由具体人物带进的,如通过慈禧太后、孙中山、、林一山、王洛宾等人,这种方式避免了枯燥的交代,使读者产生亲切熟悉的感觉,经由熟悉的人物浸入特定的历史氛围。另外一些篇章是由人们熟悉的景物和重要的事件带入的,也获得了同样的修辞效果。在此类创作上,决定写什么容易,决定怎样写费踌躇,人们能够津津有味地把这部全景式的产业题材著作读下来,牢牢记住其中一些重要的标志,要归功于作者的才华和文学的感染力。

数字、技术、事件和人物都是构成这部作品的要素,而作者努力使人物在繁浩的史料中凸现出来,这种选择使历史成为史诗,甚至是英雄史诗。事实上,起码在电力工业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作用至为关键,正如没有爱迪生就没有电灯。《中国亮了》的贡献之一,是详细盘点了那些照亮了中国的重要人物,对他们的作用给予公正的评价,其实,能够做到这一点也需要一些胆识。书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也许是黄万里,黄炎培之子,一位因说真话被打成的著名水利学家。作者认为他“有着体制内知识分子所缺乏的耿直与认真”,是很中肯的。黄万里于1957年坚持反对苏联专家提出的三门峡水库建设方案,断言修这座水库只能造成上游淤积泥沙,曾连续辩论7天,终使专家会议转向为对他一个人的批判。在场70名学者和工程师中,懂水利的不少,但只有一位年轻工程师表示部分赞同他的观点,其余人都装聋作哑或奋起批判(揣测如此)。以后,以三年时间建成三门峡工程,投产发电后举国欢呼,发电不过一年,大坝内泥沙多达16亿吨,淤积成灾,次年,因土地盐碱化使两岸百姓受到严重损失,8台发电机组被迫炸掉4台。书中虽然没有列举那70名专家都包括谁,却能够想像,他们中多数人可以继续做专家,不会像黄万里那样遭流放之苦。这是现世的生存哲学,却与职业道德和科学精神有违。作者像司马迁写《史记》一样,对黄万里的人格和真实的爱国主义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议论说:“电是很真实的东西,水电也是很真实的东西,光的亮度也是很真实的东西,中国在走向明亮的道路上是特别需要真实的,但往往是这些方面电阻过大,中国的光亮度受到了损失,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损失大都是人为的。”这段议论可谓切中要害,鞭辟入里。另外,作者笔下,中国水利界另一位著名人物李锐的形象也相当鲜明。作为文学家,作者不去评判李锐的观点是否正确,但肯定了他罕见的理论勇气,书中写他在南宁会议上,拂之意,慷慨陈词反对上马三峡工程,竟使决心动摇,转为同意了他的看法,具有戏剧性。书的后半部里作者写到,若干年后兴建三峡工程决议在人大会上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获得通过,也没有对非赞成票随意贬损,却评价道:“无论是投反对票的代表还是投弃权票的代表都是值得尊敬的”,并引用专家和官员的话说:“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从而使这部报告文学在思想意蕴上达到新的深度。作者在热情介绍三峡工程成就的同时,充分肯定了黄万里、李锐式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不仅是对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客观写照,也是忠实于了文学自身的使命,因为说到底文学不是写工程的,它主要是人学,要书写大写的人,有魅力的人物。特别是在知识分子普遍缺乏公共意识,知识分子品质需要修复的的今日,这一立场格外彰示出它的积极意味。

此外,本书写作的风度也令人赞赏,它没有沾染时下全景式报告文学写作中的常出现的那种洋洋洒洒、大事堆砌、虚高不下的毛病,写得很平实,精当简洁,对一些人们已知的重大事件不再过多渲染,点到为止,详略得当,力求向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也是一大优长,体现了作者的胸怀。

文本照亮历史

吴秉杰

“照亮历史”等等固然是由读黄亚洲、陈富强、柯平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国亮了》引起的想法,却也不限于这部作品。因为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品在反映时代的“重大题材”的时候,不仅追求要留下文学文本,而且追求留下历史文本,不仅希望能成为时代情感的载体,而且力求记录历史、阐释历史,文本便自然承担起了要把已没入时间一端的过去历史照亮的任务。这不只是我们的评价,更是一种期待。而《中国亮了》看起来一直写到了2006年,中国电力行业的现状,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历史写作。

当1882年上海外滩一带15盏孤光灯亮起来的时候,它与爱迪生发明电灯仅仅相隔了数年。一位普通的电气工程师毕晓普在上海虹口乍浦路的一幢仓库里进行了最初的实验,并初步获得成功,三年后中国便有了第一个发电厂。它只比法国巴黎北火车站电厂晚建了7年,比英国的电厂晚了6个月,比俄国彼得堡电厂早建了1年,比日本则早建了整整5年。中国的电力工业,与世界工业大国最初几乎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是后来由于战乱频乃,民生凋敝,电力发展才被当时的世界先进国家远远抛在了后面。慈禧太后的西苑寝宫也亮起了北京城内的第一盏电灯,但这灯光并没有随后照亮黑暗的中国。实际上慈禧还享用了中国最早的汽车、火车、电报,证明了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并不保守,保守的只是政治思想。《中国亮了》记载:继上海之后,厦门、天津、北京、广州、台北等地也相继出现了中国的第一批发电厂,而在昆明的螳螂川畔则有了中国第一个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当年上海的杨树浦发电厂曾是远东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但依然起伏沉浮,历史的步伐数次被打断,直至1949年,中国电力的总装机容量还是只有185万千瓦。

《中国亮了》是从2005年底浙江宁海电厂二号机组发电,那一刻中国的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突破了5亿千瓦的整数倒叙,开始作品的历史叙事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电力先行,中国的发电量也由建国初的居世界第二十五位,上升到“一五”计划末居世界第十三位,前居世界第九位,接下来更是有一系列的数字:从1978年的5千7百多万千瓦发电量,到90年的接近1.4亿千瓦,到95年突破2亿千瓦,到5年后的3亿,接着4亿、5亿,直至2006年底的6.2亿千瓦,改革开放后的电力工业高速发展。我们已经成了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力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与此同时,核能、风能、地热、太阳能等也正在被逐步开发运用。但在我看来,历史叙事文本的主要功能还并不是提供数字和素材,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组织起来的历史表达和描述,一种追根究底的历史认识。黄亚洲等人的作品,不但写了照亮中国的发展的脉络,也写了过去的曲折;既有如新安江水电站成功的范例,也有如三门峡电站、秦岭电厂挫败的教训;有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上马的论争,还有伴随着“火力加猛”,工业化扩展而引发的高耗、低效与环保问题。显然并不只是一种单面、单向的记述。即使是在电力行业最迅猛发展的新世纪,我们的供电仍存在着一会过剩、一会不足的起起伏伏,而它实际上仍是一个体制问题。中国迄今并不缺乏有关政治史、军事史以及帝王将相、英雄领袖的文本,可能缺少的是涉及经济史的综合叙事文本。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亮了》恰恰是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具有丰富性的范本。

文本照亮历史的另一层意思,还在于它要写出处于过程中的人物。当然不止是那些运筹帷幄的大人物,如孙中山、、、邓小平等,也包括在中国的电力史上带来了最初的一线微光的,如作品中所写到的毕晓普、曾昭吉、左益轩、张襄巨、张静江……他们之中有些只是普通人,却也是照亮中国的人物,不应该被湮没在历史中。《中国亮了》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还牵连描述了众多人物,有一系列的领导干部,从傅作义、钱正英、到马凯、柴松岳、张国宝;有支持三峡工程上马或反对三峡工程的科学家、知识分子潘家峥、陆佑楣和李锐、黄万里;还有为制止环境污染,不遗余力奔走呼吁的普通农民、小人物陈法庆。作为专家的潘家铮和作为官员的蒲海清说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说:“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我认为这话如同伏尔泰的名言一样,道出了民主的真谛和价值。如果说,小说、诗歌是自由的文体;我愿意设想,从照亮历史的角度,报告文学是表达民主的文体。

报告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是一项有风险的写作,干预生活、揭露矛盾。随着大量的歌颂性报告文学作品的出现,这种风险现在已越来越小。此时再谈论其文学性问题,便如同书斋之争,失去了对象及其意义。不过从《中国亮了》看,有一点似乎并没有改变,作为历史文本的写作,它需要勇气,更需要眼光;不仅考验事实(材料)的真实性,还考验着作者的选材、态度和立场。历史赋予了作家重要的责任。

以电的速度以光的形象

蒋 巍

这是一部关于电的“史记”。这是一部因为其“史记”之追求而具有厚重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大书。这是一部应当也能够留给后人的“中国读本”之一。由黄亚洲、陈富强、柯平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亮了》,让我们的眼睛也为之一亮,他们向我们打开了隐藏在行业深处的中国电力发展世纪之谜,让我们知道了许多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领袖与精英为中国亮起来的事业而鞠躬尽瘁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世界是怎样知道了电的?中国的第一只电灯泡――15瓦的葫芦形玻璃灯,是怎样于1882年7月26日在上海外滩亮起来的?同时我们也记住了123年之后,即2005年12月27日13时38分这一刻所具有的非凡意义――这一刻,以浙江宁波的宁海电厂二号机组为标志,中国装机容量突破了5亿千瓦!而从2006年开始至今,中国成为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电力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目前,中国电力装机容量已是英国、法国、德国三国总和的2.4倍。

电力就是国力的动力。自电被人类发现和发明以后,直至今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说,“电运”就是“国运”。《中国亮了》正是在这点上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价值。没有动力,一切都陷入黑暗,一切都不能前进,一切发展都谈不上。中国电力的飞速跃升就意味着中国的跃升。中国电力的普及就必然带来现代文明和现代化的普及。迄今,我仍然记得1969年在北大荒的油灯下读书时,鼻孔怎样被熏得充满黑垢――而那一刻,美国的“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刚刚到达月球;我仍然记得“”动乱年代,对立的红卫兵组织突然拉闸发起“武装进攻”;我仍然记得在前几年的电荒中,自以为很现代化的家怎样突然陷入黑暗和全面瘫痪――我一下子意识到,现在通向我们家中的那根电线,重要的几乎就像我们的命根子……

《中国亮了》大气磅礴,视野深远,从历史而现实,由城市而乡村,由领袖而平民,由专家而工人,作家时而以钢浇铁铸的数字和确凿的史实,时而以抒情而灵动的文笔,向我们展开了中国电力发展的某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和关键路径,展示了为中国电力发展前仆后继、呕心沥血的那些爱国精英、仁人志士的精神魂魄,展现了国家领袖们如何为电运、国运的发展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们读到了,中国电力如何在战乱中苦苦挣扎、奋斗不息,如何在建国后的经济封锁中自力更生、突围而出,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快速发展、昂然崛起。这是一曲中国电力的英雄赞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纪实礼赞。多年来,人们对反映某个特定领域、行业或区域的纪实文学多有非议,我们必须承认,读者和专家的很多批评是对的,其中很多作品的质量和写作动机都值得怀疑,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以高屋建瓴的思想价值观、宏阔的眼光和高质量的文学表达,来向广大读者报告和介绍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性发展和运作,始终是文学百花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品类――不过,正像“中国制造”所面临的时代性挑战一样,报告文学的“中国制造”也同样存在一个命运攸关的问题,那就是质量!而质量决定于作者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艺术学养。黄亚洲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一位成就斐然的作家,他就像文坛上一位高明的“大厨”,先是很认真地满世界游走、发现和备料,然后再用他训练有素的烹调技艺,经常不断地给读者端上让人出乎意料的“佳肴”,而且小说、诗歌、电视剧、报告文学、散文等样样都来,样样都有相当水平的“色香味形”。他同另外两位作者陈富强、柯平的合作无疑是成功的。

《中国亮了》的价值和意义决不仅仅限于电力,它是中国历史命运和现实发展的精彩写照。书中引用了这样一组权威性数据:从1949年到198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用了38年时间;从1987年到1994年,新增装机容量1亿千瓦用了7年时间;从1994年到2004年,新增装机容量2亿千瓦只用了10年时间;而自2004年以来,装机容量以每年5000万千瓦以上的速度增长,从4亿千瓦到5亿千瓦,居然只用了19个月的时间。文中说:“这种增长速度全球绝无仅有。”电力以这样的速度增长,中国竟然有的地方还闹“电荒”,因此说“中国电力速度”就是“中国速度”当不为过――动力的强度当然决定着前进的速度。

《中国亮了》是一部让国人振奋和凭生豪情、同时也生发许多忧思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如我之辈,饿肚子、打补丁的日子还记忆犹新,仿佛弹指一挥间,今天的中国已经是经济总量居世界第4位的重要大国了――同时我们就从“中国速度”想到了“中国浪费”。书中提到,中国的能源浪费和单位耗能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我想,今天我们知道的所有的数据都表明,中国在任何一个领域对资源的浪费,对人、财、物、力的浪费,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大众心理造成的紧张感、恐惧感,都是不可小视的、甚至已经祸及子孙的重大祸患。我们是那样热爱我们的孩子,同时我们又在毫无忌惮地浪费孩子未来能够享有的有限资源,损害孩子未来的生存环境。在首都北京,本来属于大自然本色的蓝天,居然已经成为极其珍贵的统计数字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中国已经亮起来,中国正在亮起来。但是我们要想到,无论中国多么亮,如果我们还是一个无节制的损耗能源、损害环境、损伤地球的大国,那中国将成为令世人生厌的、万夫所指的大国。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当其时,犹为未晚!中国一定能够以电的速度继续前进。

通往创作高地的关隘

田 夫

以一部报告文学的篇制去书写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电力发展进程,是一件困难甚至冒险的事。如何切入并恰当地取材?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揭示这一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以保证作品的力度?如何透过纷繁的实践显示出时代的智慧?如何解决可读性的问题?这些都是横在创作者面前绕不过去的坎儿。不能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取得突破,就意味着作品可能陷于晦涩或流于浅泛。

黄亚洲、陈富强、柯平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亮了》显示了当代实力作家介入国计民生问题的胆识和气魄,印证了文学之于时代的“相关”和“在场”,并在文学如何介入乃至正面强攻书写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上,作出有益的探索。

《中国亮了》以2005年12月27日位于浙江东海象山港畔的国华宁海电厂一台机组的投产标志着中国的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这个瞬间、这个让全世界惊叹的信息开篇,随即呈现人们记忆犹新的2004年前后全国大面积的拉闸限电局面和国家宏观经济部门主管如何面对人大代表的质询以及老百姓的焦虑,此后,作者将笔触拉回到1882年,自上海南京路上路灯亮起、中国的夜晚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告别黑暗的那一刻,再逐一推出中国电力史上的关键人物:毕晓普、李鸿章、张之洞、谭嗣同、孙中山、张静江等等,特别是将重点放在新中国电力建设上,既展现了最高决策层的审时度势,又精心刻划了李葆华、林一山、李锐、黄万里、陆佑楣等水利电力专家的人物形象,从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电力工业画卷。以人述史、通过不同时点的特殊场景叙事,《中国亮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顺利地闯过了完整、流畅地进行史诗性叙述所要遇见的关隘。然而,这决不意味着取巧。作品能否揭示出电力工业的特性和不同时代的特质,依然是对创作者的考验。

必须提到的是,创作者承继了中国当代优秀报告文学作家“破译”科学课题时表现出的专注精神和文学秉赋,取得了新的可贵收获。比如通过讲述实验故事、打比方等形式阐释为建造核反应堆奠定基础的热中子扩散理论。又比如关于发电机组的超超临界,作品从效能和环保的角度作出了明晰的解释,指出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它通过提高锅炉主蒸汽的压力和温度进而提高锅炉的热效率,最明显的特点是煤耗低、环保性能好,技术含量高,被认为是国际燃煤机组的重要发展方向。可以说,这些文字的背后是作家们在融合文学与科学方面执著的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究其实,照映着《中国亮了》创作路程的明灯是创作者所秉持着的科学发展观。作者深入到火热、生动的时代实践中,由此打通了前往新的创作高地――书写经济建设的关隘。中国电力工业史所上演的人们初始对于电的疑虑、贫穷缺电,到拉闸限电、供需错位、深层次体制改革,乃至眼下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淘汰落后产能、抑制投资冲动等宏观调控,一幕一幕正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亮了》是作家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正面出击取得的可喜收获。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想要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需要的条件很多,但基本的就是三样:必须站在他那个时代最高的世界观水平上,必须深刻地体验过某种感情并希望将它传达出来,必须在某种艺术领域具有非凡的才能。《中国亮了》的创作者们尽管浸入电力工业的深度还不够,作品在揭示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力工业发展之路上开掘尚嫌不足,对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过简之憾,但我们仍然有理由对创作者们的世界观及其经受的深刻体验和表现出来的艺术才赋表示钦敬。

是它赋予了中国更多的潜台词

王 干

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长足的发展。我国的社会面貌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日前,以描写新中国电力建设的发展历程、讴歌中国电力工业的辉煌成就为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亮了》出版发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该作品叙事结构宏大,史料详实,饱含深情地对百年中国电力的诸多重大事件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叙述。它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电力工业画卷,它更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中国电力工业史诗。

作品以华电宁海电厂投产、我国总装机容量达5亿千瓦为切入点,全面回顾了中国电力所走过的艰难而又曲折的创业道路。从上海外白渡桥第一盏路灯点亮开始,这个新兴的事物就已经大大咧咧地闯进了中国。但是,清政府的无能,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缺乏电力管理经验,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日本侵略者的掠夺,“”的压制,导致了中国电力事业在坎坎坷坷、多灾多难的道路上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电正在以无所不能的姿态将它的触角伸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给我们的时代插上明亮的、色彩缤纷的翅膀。

《中国亮了》,它是中国电力工业的见证者,它是一个国家强大生命的脉搏和血液,因为电力是我国经济的发动机和火车头,电是希望的光源、力量的源头。《中国亮了》,它饱含着几代中国电力工作者的血与肉,它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在自己的记忆中,还来不及刷新有关过去的那些黑暗的、逐渐明亮的、或忽明忽暗的杂乱的印象。《中国亮了》,它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声音,它象征着中国已经占据着世界制造业大国强国的地位。

《中国亮了》是一部中国电力事业的探索史、发展史。在我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发现:作者在讲述和讴歌我国电力事业的过程中,贯穿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一桩桩感人的故事,它描写了老一代领袖与电力人高瞻远瞩的洞见,述说了电力专家、学者们的高尚人格和敬业精神。同时,作者敢于针砭时弊,对我国电力的个案进行具体分析,突出三峡工程的重要性,超越地看待林一山与李锐的冲突意见。通过阅读,我感受到这两位革命家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领略了他们那超越个人利益、无私无畏的思想境界。对于三门峡、二滩水电站的建设和管理,作者一针见血,直指我国经济体制的弊端,同时对于电力研究专家深怀了解的同情。

《中国亮了》是近年来我国报告文学领域中的一支奇葩,作品将我国的电力发展史、我国高层领导的政治活动史、国际电力科学史密切联系起来,将它们融入到一个个典型的电力个案当中,使得这部报告文学既有理论背景,也有文学意味;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深刻的现实意义;既有专业领域的研究价值,又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它把文化与经济、政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智慧与胆识。在我看来,作者的写作思想已经跳出了前人固有的藩篱,作者不仅发现了一堆有用的材料,而且通过自身独有的智慧雕刻出一件极具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电力工业发展史范文第5篇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公司××××,向公司系统广大员工、家属和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关心支持公司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年,是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的一年,是公司组建并正式运转的第一年。一年来,公司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取得了生产经营开门红,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是公司第一要务。公司在组建初期,就确立了“ ××××”的工作方针,提出了把公司建设成为要素组合合理、资源配置优化、管理机制先进、经营状况良好、综合实力较强的复合控股型、规模效益型、集团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现代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构想,并明确了公司改革与发展的远、近期目标。在此目标指引下,公司上下本着“坚持发展为本,实现科技领先,构筑人才高低,形成特色”的理念,以“×××× ”的公司价值观感召员工,立足现有、抢抓机遇,以安全生产为基础,对内“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对外积极开拓电源点建设,按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效益目标和每年“三个四百万”的电源建设目标,奋勇拼搏,扎实工作,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年,是公司进一步夯实基础,谋求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改革的精神努力实现存量资产的科学管理和集约经营;以创新的机制大力推进增量资产的理性扩张和健康发展,在全系统开展“”活动,从强化基础管理入手,扎扎实实提高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改革创新战略、人才强企战略、管理竞争战略,大幅度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做大、做强公司的目标,进入全国大型企业先进行列而努力奋斗。

电力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要创造公司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需要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我坚信,只要公司全体员工团结一心,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努力工作,公司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电力工业发展史范文第6篇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公司党组,向公司广大员工、家属和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关心支持公司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xx年,是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的一年,是公司组建并正式运转的第一年。一年来,公司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取得了生产经营开门红,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是公司第一要务。公司在组建初期,就确立了“××××”的工作方针,提出了把公司建设成为要素组合合理、资源配置优化、管理机制先进、经营状况良好、综合实力较强的复合控股型、规模效益型、集团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现代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构想,并明确了公司改革与发展的远、近期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公司上下本着“××××”的理念,以“××××”的公司价值观感召员工,立足现有、抢抓机遇,以安全生产为基础,对内“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对外积极开拓电源点建设,按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效益目标和每年“××××”的电源建设目标,奋勇拼搏,扎实工作,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xx年,是公司进一步夯实基础,谋求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改革的精神努力实现存量资产的科学管理和集约经营;以创新的机制大力推进增量资产的理性扩张和健康发展,在全系统开展“××××”活动,从强化基础管理入手,扎扎实实提高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改革创新战略、人才强企战略、管理竞争战略,大幅度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做大、做强公司的目标,进入全国大型企业先进行列而努力奋斗。

电力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要创造公司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需要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我坚信,只要公司全体员工团结一心,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努力工作,公司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电力工业发展史范文第7篇

文章标题:局领导在电力调度大楼落成仪式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在此秋高气爽的季节,迎来了**县供电局电力调度大楼落成剪彩典礼,这是**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电力史的一件大事,值得我们**供电人庆贺的日子。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供电局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光临今天庆典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县供电局全体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电力始于1951年,岁月悠悠,而今度过五十五个春秋。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下,五十五年风雨兼程,广大*电职工栉风沐雨,苦心经营,辛勤耕耘下,**的供电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县供电局加大了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电网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其中20xx年供电量达**亿千瓦时,为**县域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源支撑。

**县供电局围绕企业工作重心,坚持改革、发展、创新,本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被省市县授予“先进集体”、“文明企业”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供电局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优质服务、坚持抓职工队伍建设、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结果,凝聚了广大*电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心血,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电力调度大楼落成庆典,标志着**的供电事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新的征程,新的挑战。面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潮,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趋势,希望*电人继续展示自强不息、甘为孺子牛的风采,以发展为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新需要,继续坚持电力先行的思想,抓好电网建设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流电网,形成科学合理、保障有力的电力网,为**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希望*电人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巩固创建成果,更好的适应优质服务和开拓市场的新需要,真正做到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供用电环境;希望*电人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好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要求的一流员工队伍,更好的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相信*电人一定会以必胜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扎实的工作承担新世纪发展的重任,以一流的佳绩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以实际行动谱写**供电事业的辉煌篇章!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供电的明天更加美好!

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电人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谢谢大家!

电力工业发展史范文第8篇

今天,在此秋高气爽的季节,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迎来了××县供电局电力调度大楼落成剪彩典礼,这是××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电力史的一件大事,值得我们××供电人庆贺的日子。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供电局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光临今天庆典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县供电局全体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电力始于1951年,岁月悠悠,而今度过五十五个春秋。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下,五十五年风雨兼程,广大*电职工栉风沐雨,苦心经营,辛勤耕耘下,××的供电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县供电局加大了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电网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其中2005年供电量达××亿千瓦时,为××县域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源支撑。

××县供电局围绕企业工作重心,坚持改革、发展、创新,本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被省市县授予“先进集体”、“文明企业”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供电局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优质服务、坚持抓职工队伍建设、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结果,凝聚了广大*电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心血,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电力调度大楼落成庆典,标志着××的供电事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新的征程,新的挑战。面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潮,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趋势,希望*电人继续展示自强不息、甘为孺子牛的风采,以发展为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新需要,继续坚持电力先行的思想,抓好电网建设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流电网,形成科学合理、保障有力的电力网,为××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希望*电人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巩固创建成果,更好的适应优质服务和开拓市场的新需要,真正做到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供用电环境;希望*电人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好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要求的一流员工队伍,更好的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我相信*电人一定会以必胜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扎实的工作承担新世纪发展的重任,以一流的佳绩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以实际行动谱写××供电事业的辉煌篇章!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供电的明天更加美好!

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电人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电力工业发展史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三线建设 贵州 工业发展 贡献 启示

一、引言

三线建设,是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从备战出发而进行的以国防工业建设为中心的大后方建设。贵州处于三线腹地,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利于备战,又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成为了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贵州的三线建设自1964年始,到1978年基本结束。三线建设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在贵州省建设史上是罕见的。15年的三线建设中,虽然受到“”的干扰,走着曲折前进的道路,但主要的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成就是很大的。15年中,全省累计完成基本建设项目投资98.93亿元,其中地方建设项目完成22.56亿元,占22.8%;中央直属项目完成76.37亿元,占77.2%。这些建设项目中,生产性建设项目占投资总额的88.3%。全省新增固定资产54.24亿元,相当于1950年到1963年新增固定资产的3.49倍。贵州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工业,成就最为显著的也是工业。在贵州确立并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大背景下,这场史无前例的建设运动为贵州的工业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提供了哪些有益启示,就成为一个急需探讨和总结的问题。

二、三线建设对贵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贡献

贵州的三线建设,几乎涉及所有工业部门,其规模之大,项目之多,成就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贵州工业建设史上和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三线建设对贵州工业发展的重大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的工业布局

三线建设以前,由于受财力、交通、科技、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贵州的工业生产力布局以贵阳为重点,其他地区都比较薄弱。1965年,贵州省工业总产值为10亿元,贵阳市就占了5.29亿元。

在三线建设中,全省工业布局以原有城市为基础,沿4条铁路干线展开,使老的城市焕发了青春,新的城市拔地而起,逐步形成以贵阳为中心,包括六盘水、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并在这些城市周围形成了一批工矿集镇。三线建设期间,沿海和东北地区一些企业迁入贵阳市,陆续组建了新天精密光学仪器厂、贵阳仪器仪表公司、铁道部贵阳车辆厂、第三砂轮厂、第六砂轮厂、第七砂轮厂、贵州柴油机厂、贵阳工具厂、贵阳电线厂以及一些军工企业,使贵阳逐步形成以卷烟、食品、冶金、机械工业为主,包括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纺织、缝纫、皮革、塑料、造纸在内的14个工业部门、65个工业门类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城市。按照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六盘水主要是建设与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配套的大型煤炭基地,开工建设矿井23对,设计能力为1210万吨,建成洗煤厂4座,入洗原煤能力为470万吨。此外,还建成了水城钢铁厂、水城水泥厂等一批大中型重工业企业。航天工业基地主要部署在遵义市及其周围。经过三线建设,遵义市逐步形成以航天工业、冶金工业为主,包括电力、化工、建材、丝织、食品、制革、煤炭等工业部门在内的重要工业城市。航空工业基地主要部署在安顺及其周围。还以安顺为重点,建设贵州轴承总厂,使安顺逐步形成以航空工业、机械工业为主,包括纺织、制革、食品等工业部门在内的工业城市。国防电子工业基地主要部署在都匀和凯里地区。工业布局的改变大大地加快了贵州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底,全省建制市发展到5个,其中省辖市2个,地、州辖市3个。全省市镇人口由1965年的225.5万增加到323.79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极大地改变了贵州的工业结构

在贵州三线建设中,工业建设的重点是进行国防科技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和机械电子工业建设。在全省1964年至1976年累计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投资占65%以上,其中国防科技工业占17.5%,煤炭工业占14.7%,冶金工业占9.7%,电力工业占8.9%,民用机械电子工业占4.8%,化学工业占7.5%,建筑材料工业占1.9%。经过三线建设,在贵州形成了航空工业基地、航天工业基地、国防电子工业基地以及六盘水煤炭基地和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工业、机械电子工业等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到1976年,全省工业企业总数达到6798个。国有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57.9亿元,比1965年增加5.54倍;国有企业职工达到46.72万人,比1965年增加2.56倍。在全省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中,机械电子工业占40.1%,煤炭工业占18.2%,冶金工业占12.4%,电力工业占11.3%,化学工业占8.4%。

3、极大地提高了贵州的工业生产能力

国防科技工业形成了从科研、设计到试制,从毛坯加工、基础件加工、零部件加工到产品总装,从元器件加工生产到整机装配,从产品生产到工、夹、量、模具制造以及机床修理、产品包装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他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也有较大幅度增长。1976年与1965年相比,原煤生产能力增加6.1倍,发电装机容量增加3.1倍,铁矿石开采能力增加7.6倍,炼铁能力增加4.5倍,炼钢能力增加1.5倍,烧碱生产能力增加8.7倍,化肥生产能力增加2.9倍,水泥生产能力增加5.2倍。

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增强,全省工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1975年,贵州的工业总产值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达到52.3%;1978年与1965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6.6%上升到60.0%。在工业内部,轻工业所占的比重由58.3%下降到33.8%,重工业则由41.7%上升到67.0%。在重工业中,机械工业上升的幅度最大,由1965年的12%上升到1978年33.8%;其次是煤炭工业,由5.7%上升到8.3%。

4、极大地增强了贵州的工业科技实力

在三线建设中,由于一部分科研、教学单位和大批企业内迁,给贵州带来了大批科技人员、教学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量较为先进的科研设备,大大地增强了贵州的科学技术实力,全省科研队伍逐步发展成为包括中央各部所属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科研单位、地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在内的科技队伍。

国防科技工业拥有先进的科研试验手段、检测手段和设备,拥有一支多学科组成、专业配套、实践经验丰富、协作攻关能力较强的科技队伍,研

制和生产的军品共13类110多种,在航空、航天、电子、兵器等领域为中国人民部队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在核工业、航空工业以及军需军械工业等方面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航空工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高质量地研制成功歼教7型和歼教7P型高空高速战斗教练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制生产的涡喷系列飞机发动机性能优良,在同内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在技术装备方面,国防科技工业拥有各类金属切削锻压设备2万多台,其中高级、大型、精密和重型设备1600多台,占全省工业企业此类设备的57.8%。国防科技工业拥有的科学技术优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与贵州的生产力结合在一起,成为全省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6年,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撤销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集中了一批学术造诣很深、科研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使之成为国内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研究中心。此外,冶金、电力、煤炭、机械、化工等部门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和设计单位。

三、三线建设对贵州工业发展的当代启示

三线建设时期贵州工业的腾飞为当代贵州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1、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对贵州的超常规投入,使得贵州的经济发展,一味地强调国家支持和帮助,而不从内部寻找落后的原因。这一方面助长了贵州部分干部和群众“等、要、靠”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抑制了人们对贵州经济自我启动和发展动力的探寻,实质上限制了贵州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第一,树立新的资源观。长期以来,人们只把能源、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活动中组织程度的提高,自然资源的作用正在下降,智力资源、技术、市场网络、创新环境、创新制度、管理、信息、品牌、商标等作为推动经济增长要素的作刚与日俱增,在经济发展中的相对地位不断提高。因此必须以新的资源观来认识和指导贵州的工业发展。

第二,树立新的优势观。贵州工业发展要立足于优势、充分发挥优势。贵州具有自然资源优势不等于商品优势,自然资源只有与科技、人才、资本、运行机制等结合起来,才会变为商品优势,进而变为经济优势;贵州有些地区如贵有一定的科技优势,拥有一定数量的科技力量,产生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科技优势不等于产业优势,科技力量要投入到贵州的经济建设中,科研成果要转化为创新产品并形成规模,才能变为产业优势发挥作用;贵州也具有比较优势,但在市场经济的开放环境下,“人无我有”的比较优势将逐渐弱化,比较优势只有转化为“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才能成为真正的、稳定的发展优势。因此,贵州在工业发展中发挥优势,要把着眼点放在形成商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上。

第三,树立新的人才观。人才是贵州工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贵州工业发展极为稀缺的要素。解决贵州人才需求的问题,首先是眼睛向内,人才就在贵州,采取有效措施从贵州自身培养人才、发掘人才、稳定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其次是吸引人才,要不求所有,只求所在,来贵州发展的人才不必非要属于贵州;再次是使用人才,要不求所在,只求所用,人才不必非要呆在贵州,不管在贵州以外的什么地方,只要通过一定方式参与贵州的工业发展,就是贵州工业发展的人才。

第四,树立新的合作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发达地区对贵州的开发是无偿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地区与贵州之问的合作、各种经济形式之问的合作都应该是互利互惠的,贵州在开发中要取得发达地区的支持,先要为发达地区参与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生态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要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

2、必须调整和优化贵州工业产业结构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成效直接关系到贵州工业发展的进程。长期以来,贵州的工业产业结构很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大,轻工业比重小;初加工产品比重大,精加工产品比重小;资源密集型产品比重大,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比重小。这样的产业结构,很不适应贵州工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贵州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抢抓机遇,以市场为导向,彻底实现两个转变:在开发模式上,实现由粗放型开发模式向可持续发展型开发模式转变,在经营方式上,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推动贵州产业结构升级,产品更新换代。三线建设时期新建的企业均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造成企业技术落后、机器设备老化、产品档次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贵州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对贵州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在贵州工业发展中的领航作用,把贵州的工业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

3、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

像打楔子一般被“嵌入”的三线企业,由于以军工企业为主的产业性质,加上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然,普遍与地方经济发展缺乏紧密的产业关联度和相应的带动辐射力。军工企业就像是和贵州关系不大的另一个“特区”,与地方上几乎不相往来,“墙内机声轰鸣,墙外刀耕火种”是对二者同处一片天空下,却从体制到地理都被分割成“两张皮”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因此,贵州的三线企业必须突破体制和地理的限制,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深刻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

首先,以民用航天、民用飞机、军民两用新型电子元器件、民用爆破器材等主导民用产品,要作为“民”的重点优先发展,努力提高其在全省工业产业中的比重,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其次,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等为主的支柱民用产品,要继续努力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时,农用年、大客车、微型车、轻型车等,对现有生产能力进一步整合,盘活存量,上规模,发挥整体功能。第三,对以高压陶瓷真空开关管为代表的电力电子产品、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电子通信产品、机电产品、电冰箱等优势民用产品,要择优发展,努力培育军工经济新的增长点。第四,要充分认识军工高新技术对推动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除以CDMA手机、锂电池等为代表的高技术现代通信产品外,还要瞄准作为新一轮两部大开发重要内容的环保产业和环保产品的发展,将其培育成军工与地方经济的重要结合点,主要以汽车尾气净化、烟囱脱硫除尘装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套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等的研发生产为重点。最后,要充分发挥军工装备制造和资源深加工的优势,在多方领域,采取多种形式,开发与我省资源开发相关的磷化工、铝深加工等产业和产品,与我省特色食品工业、生物制药工业开发相应的加工设备。

4、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贵州三线建设中许多项目安排在山区或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的确对当地的经济建设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对这些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来说则极为不利。比如,由于谷深山高,不适合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一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非常困难;人才青黄不接,技术和产品更新迟缓滞后,投入产出比低,产品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远离大中城市,信息不灵,企业的社会负担重,举步维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缓和和国家区域性发展战略的调整,“三线”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很差。这就启示我们在发展现代化大型企业时必须综合考虑资源因素、生态因素、市场因素和人才因素。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是可持续的、充满生机的,才能在贵州的经济建设中发挥较大的辐射作用。

四、结语

电力工业发展史范文第10篇

这种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展馆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交互的展示方式。观众不但可以多维度的观看展示内容,还可以对展品进行操作,与展品产生互动,更深入直观的了解展示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创新展示技术提供给现代展馆更丰富的空间可能,打破了传统展示“物”的局限,使展示空间从陈设空间向主题空间转变,从静态图形向多媒体图像转变,从单向传播向交互体验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展示场馆,一场场震撼的试听体验,正是现代展示设计对创新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成功典范。

本文以刚落成的南京电力企业展馆为例,通过对采用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的阐述,浅析创新展示技术在设计意图呈现、形式创新方面的作用,进而体现其对展示主题和内容的提升作用。

江苏南京电力企业展馆与南京电力新大楼为一体,结合大楼的落成暨南京办电100周年庆典活动,将成为记载南京供电公司百年成就,历史变迁的展示基地,成为展现企业实力宣传企业文化的形象基地,也是宣传国家电网创新、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重要平台。

展馆以“宁电百年,璀璨金陵”为主题,通过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线索贯穿展示情节,将展馆分为序厅、百年办电、璀璨今朝和圆梦未来四个展区。

接到设计任务的初期,如何将南京百年来电力工业发展的壮阔历史浓缩进不足千余平米的展示面积;如何将历史、现在及未来进行完整的编排从而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如何合理的运用创新技术为展示服务而不喧宾夺主,是创作团队遇到的核心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对创新展示技术的运用,为设计师开辟了新的思路。下面,笔者将通过南京电力企业展馆中创新展示技术的实际运用,浅析展示设计如何抓住并运用这些最先进技术的特点,为展示的效果和内容服务,进而打造独特展示空间和观众体验的。

1.异型幕投影拼接技术

在反应南京有电、办电一百年的展区中,设计师考虑将南京这座城市办电的历史放到中国及世界电力工业发展的大背景中,体现其基本同步于世界电力发展的辉煌过去,更反映了南京作为近代中国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的特殊历史地位。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人类一百多年的电力工业发展史,在近30米的狭长空间,通过一个大媒体营造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应运而生。基于先进的异型幕投影拼接技术,设计师可以运用整个长廊的空间作为大媒体大图像的载体,收起的《金陵十景图》卷轴,变幻出南京著名的城墙,并通过城墙图像翻转变形的梅花、明陵、紫金山、秦淮河映衬的南京四季美景,打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展示环境,仿佛置身于悠悠历史长河般的感受油然而生。

异型幕投影拼接技术是在成熟的边缘融合拼接投影基础上经过技术革新的先进的大屏投影播放技术解决方案。它除了拥有传统拼接屏幕的大画面尺度优势外,最主要的是能够适应各种表面、甚至是任何造型的幕,通过融合拼接、逐点调教,最大程度的保证图像清晰和形变范围,从而达到亦真亦幻的展示效果要求。通过现场对位,媒体工程师可以使大画面中的任何单个图像出现在设计师指定的位置,从而使多媒体展演效果出现更多可能,从而激发媒体导演的创作灵感。异型幕投影拼接技术打破了传统直幕、柱形幕的限制,使图像出现在任何地方的想法得以实现。

2.动作识别技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摄像为基础的计算机视觉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成为了动作识别研究的重点。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摄像捕捉或基于某类特殊输入设备(如红外设备、数据手套),实现计算机系统对操作者动作的识别,进而通过预设的定义,使系统做出相应的反馈。用户做出用于识别的姿态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如手势、身体姿态,也可以是眨眼、挥动转动身体部位等连贯动作。计算机软件将负责将其转换为一个指令或多个复杂指令。随着动作识别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其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在本案例展馆中,观众可以动过简单的挥手动作,翻阅虚拟的电子书籍,查询相应的历史文献资料,还可以通过一套简单动作,自行控制大屏幕投影播放的内容,甚至对图像进行放大缩小浏览。设计师还设计了通过虚拟点击的拍照和大屏留言系统,这些亲身参与大大加深了参观者的参展体验。

动作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设计师丰富的想象提供了技术支撑。传统三维空间设计朝着多维的方向发展,实体空间可以与非实体空间结合,想象一下空间随着使用者的动作或需求而发生改变,这本身就极具新意。

3.多通道表演控制系统

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各种声光电技术的综合运用,是设计师诸多创意灵感的来源。展示为观众带来的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场视听的综合体验,有时包括触觉和嗅觉。2010上海世博会就正是这种多媒体视听技术与创意设计完美结合的最佳范例。4D、Dark Ride Show及IMAX等技术的全面应用,为观众带来令人目不暇接、身临其境的创意表演。要使这些结合了声、光、电、影像、机械设备的复杂表演,按照设计师(导演)预先设计的那样稳定运行,让现场的操作人员或主持人轻松掌握,将各种复杂系统控制集成于一体的表演控制系统平台自然不可或缺。这种表演控制系统(SHOWMASTER Center)通过RS232、DMX512、IP、MIDI等接口连接到投影机、大屏幕、舞台灯光、音响机械等各类设备上,由计算机对SHOWMASTER进行统一的编程控制,实现对所有设备进行时序控制。

在南京电力展示馆,在表达南京电力建设成果和规划内容上,设计师利用大空间条件,将3D影像、数字地图和高清实拍场景结合,策划设计了整个展馆的核心展项。强大的SHOWMASTER系统支持了设计师的想法,用于3块屏幕6台投影同时展演,并对渲染整个环境的数十种灯光和音响系统进行控制,给参观者带来了震撼的体验。

4.边缘融合投影技术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屏幕和震撼视听给现代展示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展示设计师天马行空的创意再次因一种技术的出现而变得宽广起来。

边缘融合技术就是将多台投影机投射出的画面进行边缘重叠,并通过计算机矫正、融合实现一个没有缝隙、消隐重叠区域的大画面大分辨率的整幅画面,其效果就象是一台投影机投射的画面。过去在实现超大尺寸屏幕上,多采用的是多画面拼接,但是无论是显示器或投影箱体的拼接,都无法消除画面本身存在的物理拼缝。

而在新的边缘融合技术中,由于采用整幅屏幕,所以消除了传统拼接存在的屏幕间的生理缝隙,从而使得屏幕显示的图像整幅保持完整。而采用边缘融合处理技术后,更消除了光学缝隙,从而使显示的图像完全一致,保证了显示图像的完整性和美观性。这在展示规划、图纸等地理信息时更为重要。

不仅如此,边缘融合技术使异型屏幕的出现成为可能,投影画面不仅局限在平面的大屏幕中,弧形、球型甚至复杂多曲面造型都可以实现大画面投影。

基于这项技术,设计师在本案例展馆中,设计了150度的弧幕影院,给参观者带来强烈的沉浸感。由于多台高清投影设备的拼接,影片分辨率达到前所未有的4096*1080超高清画质,这些都是一般影院、传统视听所无法比拟的。对这项技术的了解和应用,使设计师为整个展馆展示结尾营造了一个高潮。

古老而又新生的展示设计从未像今天这样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结合的如此紧密,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大众对多媒体展示品味和要求的提高,相信会有更多的创新展示技术被需求、被开发和被运用,会有更多的创意设计被激发出来。

上一篇:花生的种植管理范文 下一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范文